時間:111年5月18日(三)13:50~16:00
地點:中原大學智慧製造中心(桃園市中壢區新中北路499號)
對象:TECA會員,一間企業限報名2位,若尚有名額將額外錄取
議程:
13:50報到
14:00相見歡(名片交換)
14:10-14:30講座一:中原大學智慧製造中心簡介 / 陳夏宗主任
14:40-15:00講座二:塑膠射出成型的數位轉型 / 鍾文仁副主任
15:10-15:40 智慧製造示範產線 / 丁郁宏助理教授、魏福勝助理教授
15:40 Q/A與交流
16:00散會
會員動態
iPhone導入USB-C可能性增 宣德可望受惠
歐盟加速統一充電口 USB Type-C,除了歐洲議會內部市場與消費者保護委員會 (IMCO) 通過相關草案外,也再次擴大應用層面,包含智慧錶等消費性電子,由於目前大多電子產品已採用 USB-C,市場認為 iPhone 未來採用 USB-C 已成趨勢,而連接器廠中,宣德 (5457-TW) 可望成為主要受惠者。宣德取得 USB IF 的正式認證後,量產高階應用的 USB 4 連接器,隨 USB-C 在電子產品中滲透率持續攀升,搭配母集團立訊在蘋果的布局,宣德在機構零組件及連接器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除了宣德外,正崴、良維、優群等業者也可望同步大啖商機。依照歐洲議會內部市場和消費者保護委員會針對無線電設備指令 (RED) 的授權法案投票中,通過基於減少電子垃圾為訴求,將規範以 USB-C 連接設計作為未來充電接口統一使用規格。且除了既有的智慧型手機,筆電、平板電腦、相機、耳機、藍芽喇叭和掌上型遊戲機等終端產品外,該草案也將應用層面也擴及至電子書、筆電、鍵盤、智能手錶與電子玩具等,都必須更換為 USB-C 接口。目前多數手機、筆電、平板、耳機及相機等裝置,都已廣泛採用 USB-C 連接孔,蘋果近年雖然將 Mac、iPad 產品改以 USB-C 規格充電,但 iPhone 產品仍維持 Lightning 為設計;不過,在目前歐盟、中國相繼推動法規、積極將充電規格統一至 USB-C 的氛圍下,市場認為,iPhone 最終仍會邁向採用 USB-C 接口。而宣德也擴大產能布局,將斥資 5 億元,在高雄設廠,成立子公司宣德智能,初期規劃資本額 5 億元,未來視營運需求分批注資。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低軌通訊衛星新商機,台灣宜切入地面設備關鍵零組件
隨著 SpaceX 與 OneWeb 按照計畫部署大量低軌通訊衛星,全球各地享用高速低延遲衛星網路的日子已不遠,地面接收設備需求也隨之增加。衛星服務市場台灣雖難立足,但投入地面設備將有機會帶來不錯產業表現。SpaceX 可重複使用的獵鷹 9 號火箭與星鏈(Starlink)低軌通訊衛星計畫大幅改變了市場面貌,根據工研院產研國際所資料,2011~2018 年間全球衛星每年發射規模除了以低軌衛星為主之外,2018 年低軌衛星升空比更占了整體衛星 85%;而自 2019 年起,由於 SpaceX 與 OneWeb 低軌通訊衛星計畫正式啟動,導致低軌衛星數量急遽成長。根據 UCS 統計,截至 2021 年止全球營運中衛星共計 4,851 顆,其中低軌衛星占 84%,通訊取向又占其中 64%,受惠於低軌衛星發射成本、傳輸延遲耗能都更低,「提升行動通訊覆蓋率」、「降低地面系統過載」等替代方新市場也逐漸發展為主流。全球衛星次產業規模可劃分四大類:衛星製造、衛星發射服務、衛星地面設備、衛星服務。目前,衛星製造產值集中美國(65%),在整體衛星次產業產值則占 4.5%,但隨著衛星體積越來越小、成本降低,各國自主研發技術門檻也降低,因此衛星製造全球市場正緩步成長中。衛星次產業中產值最高一類為衛星地面設備,占整體 50%,這也是台灣切入衛星次產業最有機會大成功的一條路,比如 GNSS 設備、消費者家用設備(衛星電視接收器等)、網路設備(VSAT、gateway 等)。工研院蔡華龍博士於「迎向通訊星商機」研討會報告指出,由於台灣已具備網通、半導體、電路板、射頻微波等技術基礎,考量國際低軌通訊衛星落地商機有望帶動 Consumer+Network 衛星地面設備發展,尤其關鍵相位陣列天線產品,趁早投入此市場有助於拉抬產業表現。
進一步分析地面 UT 設備三大商機缺口為:
基頻/通訊協定與天線整測:SpaceX 於這方面自行組測,OneWeb 則委由其他企業代工,面對未來大量需求,台廠宜建立相關整測標準以提升整體設備開發能力。
相控天線陣列:此技術需高度整合射頻模組+天線陣列+波束控制,挑戰度高,台廠製程優勢有機會切入此缺口。
基頻晶片:此亦為台廠技術能填補之缺口,然而晶片涉及各衛星營運商的封閉通訊協議,發展受限於營運商,因此相對較難投入商用化研發。衛星次產業中,產值第二高為「衛星服務」,占 43.5%,然而這是台灣目前最難切入的市場。由於台灣當前網通設備相當發達,不像美國或澳洲等國地廣人稀、部分地區需投資高昂成本建置地面站故寄託衛星網路帶來另一番景象,台灣無需特別借助衛星網路,也因此少了測試相關服務的契機。蔡華龍博士表示,台灣開發目標之一可放在 LEO 巨量天線發送端/接收端前端模組,比如 28GHz 發射端之天線陣列模組、18GHz 接收端之天線陣列模組,並鼓勵產業升級發展衛星地面接收系統、機械結構與零組件,以期切入國際衛星供應鏈。
轉型有成 華為在台營收喊倍增
已逾兩年未在台端出手機新品的華為,轉型引進旗下智慧生活體驗生態系的智慧終端產品線,首先聚焦消費性智慧穿戴裝置、筆電及平板等系列產品,後續逐步擴大在智能生活/居家等面向的生態圈終端裝置。看好近兩年在台業務有超乎預期的成長,華為技術台灣總代理訊崴技術總經理雍海更訂下積極高標,力拚在台銷售總量要年增40%、營收則將以翻倍力道揚升。華為甫於今年2月在MWC上發表多款智慧辦公新品,27日正式在台端出MatePad 2022版、第11代MateBook D14、D15筆電及MateView顯示器等三款新品,以建置便捷的互聯協同智慧辦公室場景為主軸,搶攻混合式新工作型態需求商機。雍海表示,華為近兩年持續轉型在台業務,在消費市場擴大投入資源於智慧穿戴、筆電及平板電腦等產品。在疫情影響下,近兩年來自電商平台的線上銷售比重拉升至達五成,同時在實體通路上也逐步隨著合作夥伴如燦坤、聯強、NOVA等聯合營銷、服務量能的擴大,挹注銷售動能。看好旗下引進台銷售的產品線豐富度增加,整體供應鏈亦較去年有所改善,雍海預期在持續聚焦高階產品、下半年還將密集發布更多旗艦級新品的利多下,今年在台業務增長可期。除樂估整體銷售量要以年增四成的力道成長外,全年營收亦將以翻倍力道彈升。另針對B2B商用市場,他預期隨著更多智慧辦公室場景的產品線引進後,就將著手評估拓展SMB(中小企業)市場,為後續在台營運增添更多成長動能。
下修全球手機出貨 聯發科:市占仍將成長
聯發科2022年首季財報出爐,單季稅後淨利達334.13億元,除了一口氣賺進超過兩個股本並改寫新高水準之外,更連續七個季度創下新高。雖然聯發科副董蔡力行鬆口,全球智慧手機將下修至與2021年持平,但由於該公司在5G、4G手機晶片市占有望維持,甚至可望再成長,因此看好全年營收將維持挑戰兩成目標不變。聯發科預估,第二季合併營收將成長3~10%至1,470~1,570億元,毛利率將達47.5~50.5%。聯發科27日召開線上法說會,單季合併營收為1,427.11億元、季成長10.9%、年成長32.1%,毛利率50.3%、季增0.7個百分點、年成長5.4個百分點,稅後淨利為334.13億元、年增達29.6%,較去年第四季成長10.8%,每股淨利21.02元。對於後續營運展望,蔡力行指出,從全年角度來看,將下修全球2022年智慧手機市場規模至與2021年持平,比先前預估的「成長低個位數百分比」下降,不過對於全球5G智慧手機滲透率將達50%的看法不變,約為6.6~6.8億支,儘管略低於上季預估的7億支,但仍較2021年成長30%。近期中國封城、全球通膨及俄烏戰爭等利空因素不斷,蔡力行也化身總體經濟專家,對外釋出他的看法。蔡力行指出,全球通膨持續升溫,消費者必要的能源及食物等價格持續攀升,確實將逐步擠壓消費性電子的需求。但是蔡力行也認為,經營公司必須知道去應對經濟景氣循環,且全球經濟一旦陷入衰退,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夠避免如此情況,因此僅管聯發科的消費性電子營收占比較高,但仍有信心確保聯發科可望保持不錯的成長動能。蔡力行指出,受惠5G新機推出及全球市占率成長,預期2022年在中國以外地區的5G出貨量將較2021年倍增。因此,蔡力行表示,聯發科持續朝著2022年營收成長20%、毛利率48~50%等目標不變。聯發科預估,第二季合併營收將季成長3~10%至1,470~1,570億元,毛利率將達47.5~50.5%,主要來自於旗艦手機晶片、WiFi及電源管理IC等產品線出貨持續成長帶動。
浙江義烏全市封控 恐衝擊全球供應鏈
有「全球小商品市場」、「世界超市」之稱的浙江省義烏市,因為檢出3例新冠本土確診,當地政府27日突然宣布即日起所有社區進行封閉式管理,恐將進一步衝擊全球供應鏈。綜合外媒27日報導,根據義烏市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的通知,義烏官方要求廣大市民非必要不出村,全市初中、小學、幼兒園暫時停課,高中學校實行封閉式管理,途徑封控區、管控區、防範區等區域的公交線路實行不停車過站。報導稱,義烏自今年年初以來只發現了6例確診病例,如今僅發現3起無症狀感染者病例就斷然實行衝擊力極大的封閉式管理,反映出當地政府希望在疫情爆發初期就採取嚴格措施,以免像經濟金融中心上海一樣陷入日益嚴重的危機。值得注意的是,義烏人口雖不到200萬人,但是中國的小商品經濟中心,也是網路電商第一重鎮。當地匯集210多萬種商品,銷往全球21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1年快遞量高達92.9億件,占全中國8.6%。分析指出,雖然義烏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比不上北京與上海,但當地卻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出口的商品從聖誕飾品到美國總統的競選用品等,可謂無所不包,因此實行封閉式管理,可能會給已經在因應中國港口擁堵和俄烏戰爭的供應鏈帶來更大壓力。
碳費自主減量優惠 未達標要補繳
因應歐盟碳關稅及國際減碳趨勢,國內企業面臨碳盤查,但環保署、經濟部工業局、工研院各自有碳盤查計算平台,立委批評讓業者無所適從。環保署昨說,各平台使用的計算係數相同,得出的碳排結果都一樣,五月中會提碳盤查指引,讓中小企業知道怎麼做。環保署首波碳費徵收對象及目前碳盤查公告指定對象,雖以二八七家「碳排大戶」為主,但因金管會要求所有上市櫃公司二○二七年前要做碳盤查,經濟部也評估受國際供應鏈或產品出口歐盟影響,有十九萬家企業要建立碳盤查能力。立委蘇巧慧昨在立法院衛環委員會質詢說,現有環保署簡易碳排放查詢系統、工業局碳盤查計算機、工研院碳管理平台,中小企業相當頭痛;立委賴惠員也說,碳盤查應說清楚,不該上路才致亂象。環保署環管處長蔡玲儀說,碳盤查要計算燃油、天然氣等直接排放,其次為用電量的間接排放,三個平台的燃料或用電計算係數都統一,計算的碳排量會相同,目前也已在做碳盤查指引。至於環保署擬針對自主減量的業者提供碳費優惠費率,立委洪申翰認為碳費應落實公正轉型、外部成本內部化,擔心自主減量計畫最後變作文比賽。蔡玲儀說,自主減量計畫須符合國家階段管制目標的規畫路徑,也會追蹤減量成效,若無法達標就要補繳碳費。
烏俄戰爭釀原物料短缺 全球汽車供應鏈持續緊繃
全球車市陷入缺料瓶頸,導致新車供不應求,主因除了延燒兩年多的疫情外,還包括烏俄戰爭,由於半導體所需的稀有氣體、零組件所需的貴重金屬原料,大部分都出自俄烏,直接導致汽車供應鏈受到衝擊,有購車民眾到展示中心,面臨到無車可賞的窘境。汽車銷售員:「試個窗戶我們都是one touch的。」仔細向消費者介紹車況。汽車銷售員:「像這是怠速熄火。」疫情不影響車市熱絡,民眾仍有用車、換車需求。汽車銷售員:「像這些自動跟車、自動煞車、還有半自動駕駛,所謂的PAII,全部都一應具全。」車市訂單需求強勁,但新車製造速度,跟不上消費速度,有部分民眾,轉往中古車市場。記者王皓宇:「全球汽車產業正面臨著停工缺料以及物價上漲的瓶頸,民眾想要買車,有一些汽車展間也無車可賞,只能透過DM購車,就算買了以後呢,也要延後交車,連帶的影響到二手車市,因為新車不來就沒有舊車可賣。」
中古車業者李吉祥:「新車現在就是晶片還有各國的疫情,甚至在俄烏的戰爭,它晶片就少,少了現在二手車輛就會更少。」汽車產業窘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因疫情影響,晶片短缺,油價高漲,船運延期,接著又是烏俄戰爭,原材料成本大增,因為用於半導體生產的貴重氣體,氖氣,汽車內裝線束,都來自烏克蘭,用來廢氣排放控制,和電池的鈀、鎳等金屬則來自俄羅斯,戰爭打越久,汽車供應鏈舊越吃緊。中經院經濟展望中心助研究員陳馨蕙:「特殊金屬它的價格攀升非常快,金屬的價格變化太快,比如說像鎳一個晚上可以飆漲60100,市場甚至說妖鎳來形容它。」三月進口車整體領牌數僅四成,賓士1784台,BMW873台,Lexus2177台,現代汽車接單創紀錄達3000台,但原廠供車不到800台。國產車則擴大販售力道,但還是面臨缺車問題,今年前三月市場總量10萬4344台,比去年同期少14.2%。汽車媒體總經理謝騰輝:「來的這個料件沒有辦法滿足工廠的一個產能,也就是說雖然它工廠有持續在生產以及運作,但是每個月所生產出來的車輛,其實都是不足以支付全球市場上面所需要的一些量。」今年3月,標普全球汽車研究機構,下調全球汽車生產預測,預估2022和2023年,都將減產260萬輛,2022年汽車銷售,和2021年相比將下滑2%。汽車媒體總經理謝騰輝:「這是一個全球大環境,單獨的車商或是所有的車商,基本上都沒有辦法去改變這樣的一個趨勢,每一個層級都拖個幾天,那下來其實就不得了。」加上上海封城,衝擊不小,特斯拉上海工廠已停產超過半個月,若供應鏈企業無法動態復產,5月中國大陸所有車廠都將停工,汽車產業壓力難以消除。中經院經濟展望中心助研究員陳馨蕙:「上海畢竟還是一個國際的一個大城,那物流的中斷跟延期某種程度也會加速了這個供給斷鏈的影響,供應鏈其實它就像一條橡皮筋,以目前的情況其實過去的兩年看到,這一條供應鏈是繃得非常緊的情形,從一個非常低的存貨,到突然爆發一些疫情帶來自駕需求,或是電動車等等的轉型環保議題,會看到這一條供應鏈其實是非常緊張的要去搶貨,而且它又是一個長鏈。」關鍵零組件,層層卡關,面對國際局勢和疫情攪局,汽車製造,牽一髮動全身。
全球5G網路老大 恐左右毫米波、Open RAN發展
根據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吳伯軒觀察,全球達到10億5G行動用戶規模的時間將較4G縮短,而絕大多數來自大陸市場,使得其對行動通訊產業的影響力漸增,一是大陸在5G通訊優先扶植sub-6GHz產業鏈,影響全球毫米波市場化不如預期,二是美國積極推動各國脫鉤中系電信設備政策,導致大陸提高對本身電信設備業者的扶植力道,恐排擠開放式RAN架構的發展空間。以全球4G、5G分別達到10億用戶數的區域比例來看,大陸4G用戶約占全球3成多比例,而5G世代比例卻大幅提升至6成以上,反觀歐美合計5G用戶數占全球比例較4G世代減半至18%。由於大陸囊括全球多數5G用戶,使得全球5G技術的市場化明顯受到大陸政策的影響,例如陸企優先將資源發展sub-6GHz產業生態,導致毫米波在全球市場化的腳步相當緩慢。再者,美國持續推動全球各國脫鉤大陸電信設備供應鏈,使得大陸更加擴大對華為、中興等中系業者的扶植力道,2020年以來總計四波5G基地台招標案中,中系業者就囊括92%。吳伯軒表示,由於大陸擴大對中系傳統電信設備商的支持,另方面也代表將壓縮開放式RAN網路的發展空間,尤其大陸已部署的5G基地台數量占全球逾6成比重,潛在可部署的基地台總數高達900多萬座,若缺乏大陸市場支持,開放式RAN進入規模出貨/部署的時間恐再延後。
陸Q1乘用車L2級自駕新車滲透率逾23%
根據《中國自動駕駛乘用車市場數據追蹤報告》今(2022)年第1季各大車廠產量數據,中國國內L2級自動駕駛在乘用車市場的新車滲透率高達23.2%。其中,於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更高,達到35%,遠高於汽油車市場19.9%的滲透率。IDC認為,隨著新能源車市場規模的迅速增長,L2級自動駕駛的滲透率將進一步攀升。IDC表示,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已被納入中國國家級戰略,中國乘用車市場自動駕駛的發展處於L2階段,雖然大量車型在功能的實現上早已超過L2級別的基本要求,且部分車型已裝配足以支撐L3級自動駕駛的硬體設定,但法規的限制尚未對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完全開放,乘用車市場自動駕駛領域的競爭目前仍圍繞L2級展開。在L2級自動駕駛市場中,汽油車占67.2%,頭部品牌包括豐田、本田、日產。新能源車占32.8%,其中傳統車企背景的新能源車型占10.9%,頭部品牌包括比亞迪、廣汽埃安、大眾(台灣稱「福斯」);「造車新勢力」的新能源車占21.9%,頭部品牌包括特斯拉(Tesla)、理想、小鵬、蔚來。IDC指出,傳統車企中,豐田品牌對L2級自動駕駛的布局最為全面,產品譜系中10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上的車型除個別入門版本基本全系裝配。本田品牌雖然多數車型僅覆蓋高配或頂配版本,但產品譜系中下至「飛度(Fit)」,均有可供選擇L2級自動駕駛的版本。豐田TSS與本田的Honda Sensing對L2級自動駕駛相關功能的定位仍然是安全輔助系統,但包括日產、大眾、長城在內的更多車企更傾向於突出其科技的一面,以裝點自身的品牌形象。新能源車市場更是將其定義為下一代汽車的科技標竿,日前宣布停產燃油車的比亞迪在其「王朝」系列的高端車型中大量裝配L2級自動駕駛,尤其是漢、唐兩大主力車型上更實現了全系標配。大眾品牌隨著ID系列銷量的上漲,在新能源領域撐起了合資品牌的大旗。而科技元素自從造車新勢力誕生之初就與此一概念緊密相關,與此特質相對應的特斯拉、理想一直保持L2級自動駕駛的全系裝配;小鵬則是維持著對高配版本的覆蓋,而蔚來的策略是高配原裝加低配選裝。L2級自動駕駛與造車新勢力的高重合度使其滲透率與新勢力的產量密切相關;然而,最近一輪疫情的影響直接造成了特斯拉與蔚來的停產,為其第二季的產量增添巨大的不確定性。汽車產業雖然在復產復工的白名單中排在較為靠前的位置,但上下游物流、工人返職等相關因素的恢復速度仍會對產量造成限制,預計會對L2級自動駕駛短期內的滲透率造成一定影響。IDC中國智慧汽車領域研究經理王博指出,中國的自動駕駛技術發展良好,科技公司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優勢,與多家汽車廠商展開積極合作。與此同時,車企從供應鏈安全的角度考量,也傾向於招募多家技術供應商;未來的市場競爭需要標準化、模組化、開放性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車廠亦需利用數位化手段優化產品生命週期管理,以因應未來市場的動態競爭。
台達電Q1營益率看回升;Q2續強、觀察封城影響
台達電舉行Q1法說並展望Q2營運。法人分析,公司Q1營收維持強勢,主要產品線營收年增幅都達雙位數,且電動車產品3月營收還創新高,在生產規模放大、產品價格逐步拉升下,看好Q1的獲利動能亦將提升,營業利益率上看9~9.7%;而展望Q2,主要產品線動能續看強,另外則需觀察大陸封城對公司營運的影響。公司3月營收再創歷史單月新高,推升Q1營收創單季歷史次高、且年增幅為13.87%,營收動能維持強勢。法人分析,Q1受惠電子零組件銷售持續成長,且電動車產品3月銷售創歷史新高,加上自動化、基礎建設等銷售都有雙位數年增幅,推升Q1營收表現相當亮眼。法人分析,隨著Q1的營收規模放大,加上成本壓力逐步轉嫁給客戶,獲利動能估將會升,營業利益率則有望從去年Q4低點(8.72%)回升,且上看9~9.7%,將有助於Q1獲利表現。而展望Q2,法人分析,雖然目前消費電子的市況雜音較多,但公司主力產品,例如電動車仍維持強勢成長,加上美國、歐盟都放寬對疫情的管制,有利於商業交流,故看好其基礎建設相關產品、如:5G、充電樁等,出貨將持續提升。不過,由於中國3月以來持續封鎖,且中國佔台達電約65%的產能(主要生產中心位於蘇州、昆山,靠近上海),雖然工廠仍在正常運轉,但仍將受周邊運輸受阻等干擾,相對需留意對Q2營運表現的影響。
全球摺疊智慧手機出貨暴增 5 倍!台軸承廠跟著旺,1 公司 EPS 成長 44%!
全球各大手機廠牌競相推出摺疊智慧手機,出貨量直線向上攀升,台灣相關供應鏈也得漁翁之利,其中如軸承大廠兆利,便受惠於華為新機拉貨效應,未來成長極具想像空間。根據美國調研機構 DSCC 統計,去(2021)年第 4 季全球摺疊智慧手機出貨量為 425 萬支,相較第 3 季出貨量 260 萬支,成長逾 6 成,更較 2020 年同期大增超過5倍。值得注意的是,在 2021 年第 3 季以前單季出貨量從未超過 100 萬台,可謂突飛猛進,大幅成長的關鍵在於 2021 年 8 月三星(Samsung)發表的 Galaxy Z Flip 3 縱向摺疊手機在第 4 季稱霸,共出貨 410 萬支,橫掃高達 96% 的市占率,為全球最暢銷的摺疊智慧手機。
今年摺疊機估成長 8 成
兆利供貨華為受惠大
展望 2022 年,DSCC 預估 2022 年摺疊智慧手機市場出貨量上看 1,750 萬支,滲透率雖僅 1.3% 左右,但相較 2021 年約 950 萬支,年成長幅度超過 8 成。供應商方面,第 1 季摺疊智慧手機業者將增至 6 家,包括原先的三星、華為、柔宇(Royole)、Oppo,及新增的榮耀(Honor)、Vivo,年底預計可增加至 10 家,除三星以外的摺疊手機品牌 2022 年整體出貨量市占率可望持續攀升,2025 年有機會突破 30%。在此趨勢下,台灣軸承大廠兆利(3548)是最大受惠者之一。兆利成立於 2004 年,總部位於台北,為軸承專業製造商,2008 年上櫃掛牌交易,產品主要運用在 NB(筆電)、LCD(液晶螢幕)等 PC 相關周邊產品,近年積極發展摺疊平板、手機及健身器材的軸承,在中國大陸有 6 個生產據點,包括上海、昆山、福清、廈門、東莞及重慶,而子公司兆順廠主要製造金屬射出成型製品。隨著全球摺疊智慧手機出貨暴增,越來越多廠商可望搶進該市場,目前除了三星外,也有多家中國手機品牌切入,其中最大的摺疊手機品牌華為便是兆利的大客戶。
2021 年第 4 季需求強勁
兆利單季賺贏前 3 季總合
兆利 2021 年第 4 季營收 24 億元,季增及年增皆超過 4 成,其中 11、12 月營收連續創新高,乃因居家上班(WFH)需求延續及旺季帶動,且 NB 及 3C 產品新款機種表現強勁,當中包括華為摺疊智慧手機 P50 Pocket 款式,首次採用縱向摺疊設計,加上外觀極具特色且價格親民,其初期備貨量推升兆利 3C 產品營收達6.6億元,較前一季大增 2 倍之多。另外,因華為 P50 Pocket 軸承長度較短,所需要的材料有所簡化,用量減半,製程及組裝難度降低,生產良率較上一代橫向摺疊手機 Mate X2 更好,使得兆利2021年第 4 季獲利大躍進,單季 EPS 達 2.54 元,賺贏前3季加總。兆利 2021 年營收 74 億元,年增 34%,NB 及 LCD 營收各貢獻近 1 成的增長,其餘主要來自手機及健身器材軸承拉貨動能帶動,而整體毛利率 16.5%,EPS 達到 4.12 元,優於市場預期。兆利在 2020 年末才正式出貨摺疊手機軸承,2021 年第 4 季受惠於陸系品牌推出新款上下翻折的摺疊機種帶動,全年摺疊智慧手機貢獻營收占比已超過 1 成,可見成長力道十分可觀。
占非三星摺疊機一半市場
兆利營收預期持續成長
展望 2022 年,摺疊智慧手機產品繼續引領公司延續成長態勢,扮演兆利主要營收動能,由於其在非三星摺疊手機市場中約有 50% 的市占率,樂觀看待摺疊智慧手機出貨持續放量帶來的貢獻。另一方面,受惠於華為 P50 Pocket 縱向摺疊機零件數量較少、技術門檻較低,致使良率快速成長,而零件數較多、單價較高的橫向摺疊手機軸承良率也在改進當中,其新品將於 2022 年下半年亮相,預期兆利仍為軸承的主力供應商之一。因此,整體良率的提升除了有助於獲利表現,也有利於兆利在華為產值的占有率提升到 4 成水準。除了摺疊智慧手機之外,2022 年 NB 軸承產品出貨量成長動能較弱,但預期 2022 年將延續 2021 年第 4 季 VR、健身器材面板的軸承新訂單;正在開發的折疊平板軸承產品,也是 2022 年成長動能。
為提升產品競爭力,兆利已在 2021 年投入超過 4 億元的資本支出,添購多項加工及檢驗設備,並擴大投資摺疊機相關檢測及組裝設備。2022 年,兆利也將啟動籌資計劃,預期將發行上限 4 億元的可轉換公司債(CB),並且辦理 400 萬股現金增資,價格暫定為每股 60 元,若兩項籌資計畫皆完成,將募得 6.4 億元資金。
起而行充電椿 市場版圖快速擴張
台達在台灣充電椿內外銷與飛宏並列業界前2大,若以內銷數量來看,台達與起而行綠能則為前2名。飛宏及台達都是成立長達半世紀的老公司,起而行2018年成軍,3年多時間就有如此佳績,令市場刮目相看。充電站成為投資大熱門,更多加油站也開始提供充電服務。起而行可供應2輪、4輪到電巴的完整解決方案,為中油加油站唯一充電椿供應商,已有數百站實績。起而行的市場觸角深且廣,為多家電動車大廠ODM代工充電樁,並為泓德能源及士林電機等大廠貼牌。Volvo在諸多案例中極具指標性,本案捨棄公模,以全新設計的模具製造專屬外型,延續汽車的既有風格。士林電機為起而行的客戶,也是股東,並在士電的新竹廠設有生產線,雙方的合作關係進一步深化,起而行綠能業務總監李世章也在4月AMPA展,出現在士林電機的攤位。據了解,士電看好電動車充電商機,將成立新公司跨入充電站經營;並與中租成立中租士電,進軍快速發展的儲能市場。電動車帶動相關產業快速崛起,Tesla電動車去年在台售出5,500輛,具有指標性,也是充電需求的最大的推力。李世章表示,充電設備必須提早部署,超前市場需求,但回望2年以前,市場一片靜悄悄,看不到生機。可以確定的是,充電設施為當前政府要努力衝刺的基礎建設,企業邁向ESG,推動電動車快速成長,促使充電椿成為搶手產品。
外資正在拋棄大陸
175億美元外資3月撤離中國大陸,創下歷史新高;CNN分析,內有政治和商業風險,外有升息,綜合影響導致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投資者來說吸引力衰退。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數據,中國大陸在3月流失175億美元外資,包含112億美元的債券,其餘為股票;此外,海外投資者2月拋售55億美元的中國大陸政府債券,3月增加到81億美元,也創新高。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除中國大陸之外,其他新興經濟體均未發生外資流失。CNN以「外資正在拋棄中國,俄國戰爭是最後一根稻草」為題,歸納地緣政治、新冠封城和美國升息都加速外資離開大陸市場。牛津大學中國中心副主任、瑞銀集團前首席經濟學家馬格努斯表示,北京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支持,顯然是外資離開中國大陸的催化劑。彼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中國研究員馬永哲表示,中國大陸傾向支持俄方的立場,讓外界擔心若北京幫助俄國可能導致中方也被制裁。報導也提到,俄烏戰爭加劇外界憂慮中國大陸可能增加對台灣的軍事壓力,這同樣導致台灣面臨大量外資流失;CNN上月底報導,自俄烏開戰以來,台灣已流失1690億美元的外資。CNN分析,美聯準會日前宣布升息準備抑制通貨膨脹,而中國人民銀行進入寬鬆周期以支持搖搖欲墜的經濟,在投資人眼中,美國比起中國大陸更具吸引力;此外,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創下六個月來的新低。分析並指,北京在國內堅持實施「清零政策」,已造成巨大經濟損失,也增加未來經濟成長的不確定性。國際貨幣基金(IMF)以北京嚴格防疫政策存在風險為由,下修中方經濟成長率至4.4%。報導還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自2020年以來監管鎮壓民營企業,補教業龍頭新東方、網路叫車平台滴滴打車等紛受重創,外資擔憂會蔓延到其他領域乾脆出走,部分流向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