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1. 連接元件4月營收創高者,Q2也可期?
連接元件廠商4月營收優於預期,已公布者包括健和興、鉅祥、貿聯、信邦都創下新高,後續包括會有新納入合併營收挹注的宏致,也有機會登峰。而綜觀第二季營收有機會攻頂的廠商則主分三大類,包括漲價順利、料源掌握佳與全球生產佈局相對分散者,相對萬泰科、健和興、信邦等都被點名。連接元件廠第一季營收年增率都很亮眼,主要是去年疫情期間的基期因素,一般認為,第二季營收的年增幅度比較具有參考性。而4月營收已公布創高者,包括沖壓件的鉅祥、與銅價連動度高的健和興、以及線材廠貿聯、信邦;筆電供應鏈的宏致因開始認列Genesis半個月的營收,營收創高可期;另外像是端子廠建通、筆電連接器的凡甲都被點名4月營收還有機會優於先前表現,第二季成長可期。細分4月營收還有機會有亮眼表現者,一個是漲價順利者,以用銅量多且屬初始加工為主的端子廠;另是產品應用的訂單能見度高,可以提前備料、料源相對豐富者,如信邦備料已可到第二季末,第三季也逐步建立中;貿聯在IT以外的料源也相對充足,但擴充基座的IC庫存逐步降低,本季中旬後動能是否受影響,有待觀察;還有全球生產佈局相對分散者,鉅祥就是當中受惠的指標廠商,因有多生產基地的管理能力,在貿易戰與疫情連續衝擊下,生產碎鏈化讓公司的優勢逐步凸顯,今年新單將明顯受惠。根據法人的預期,第二季有機會創高者,除健和興、貿聯、信邦與宏致外,萬泰科4月營收小幅修正後,5、6月將重回上升軌道,第二季營收創高可期;另伺服器需求轉旺帶動的嘉澤與凡甲,第二季營收也有挑戰新高可能。不過除營收外,法人評估,第一季已有連接器廠商的毛利率受原料衝擊,第二季毛利率能否回升,關鍵在庫存成本與客戶接受漲價程度,整體而言,非3C電子接受漲價的意願較高。
電子資訊
1. 通訊零組件 2021缺貨危機
通訊產品在歷經市場成長、零組件供貨緊張的2020年後,進入2021年,關鍵零組件呈現更嚴重的缺貨狀況,使得多數製造商面臨客戶交期難以掌控的壓力。主因在於通訊上游產業面對供不應求,在既有產線滿載、新產能未開出狀態下,相關廠商對經營策略進行調整,綜合考量利潤、客戶與通路商關係、庫存量、產品與擴產規劃等面向,部分業者甚至主動向客戶告知交期,拿回更多主導權。此舉造成主晶片與多項關鍵零組件出現10周甚至數10周的長交期,相對2020後半年情況更為嚴峻。除美中貿易戰、出於預期的龐大訂單湧入兩大因素外,2021年通訊技術的進代與新產品發展也是貢獻缺貨的原因之一,主題包括5G與電動車等。以5G智慧型手機為例,包括射頻前端(例如功率放大器)、電源管理IC與4G世代手機相比,都需要安裝3倍的相同零組件數量以支援高頻寬傳輸。在2021年5G手機將倍數成長的預期下,即便有4G手機整體銷量下滑做部分抵銷,整機製造商也需晶圓代工廠既有8吋廠產能在出貨排程與產量進行配合,如此勢必會影響其他晶片的出貨。零組件廠在訂單滿手、營收成長的風光背後,也承受上游材料供貨商的漲價壓力。舉例而言,PCB的上游重要材料包括銅箔、玻纖布、樹脂等領域廠商也已感受供不應求的壓力,供貨價格也將陸續調升;面板材料如玻璃基板、偏光片、驅動IC業者也做出類似的動作。上述的變化,將讓通訊晶片與關鍵零組件業者持續貫徹重要客戶、高利潤產品優先的供貨策略以維持競爭力,同時也將以反映供貨成本增加的原因而進行漲價。2021年第一季,包括通訊主晶片、記憶體、電源管理IC與MLCC等,從2020年至今已陸續上漲10%以上。另一方面,關鍵的晶圓代工與封測廠也面臨類似狀況,因此包括交期(約10週到25週),以及費用調漲部分,與零組件廠商有一致的動作。2020年第三季後,通訊設備商面對零組件交期因缺貨惡化而持續延長的衝擊,導致滿手訂單但無法出貨的窘境。從臺灣ODM/OEM製造商角度觀察,大型代工業者仍可憑藉龐大採購量、重要客戶直接與零組件廠商溝通,或者以保證未來購買數量等方法對晶片與零組件備料,確保供貨儘量符合客戶交期。相對而言,中小型代工業者面對轉趨強勢的上游供應夥伴,除了交期被迫一再延長,也同樣承受零組件漲價的衝擊。因此,儘管訂單同樣滿手,但在到貨日期無法對客戶做出承諾下,一方面無法藉由出貨轉換成營收表現,一方面半年期以上的訂單面臨著客戶轉換供應商的風險,可說承擔十足壓力。而無論代工業者規模,為了滿足客戶需求,各家廠商都已盡其所能對零組件備料。但是由於合作的上游零組件與晶片商能供給的貨量不一致,此現象也會同步反映在各家代工廠的庫存輪廓,出現不平衡的長短腳現象,但這也是在目前全球供應鏈緊張、許多廠商超額下單之情況下,相對妥協的結果。整體而言,進入2021年,通訊設備缺料狀況更為嚴重,上半年通訊設備製造商由於備料多為前一年訂購完成,因此供貨仍在掌控範圍。但是預期部份ODM/OEM業者下半年將可能面臨備貨不完整,導致無法順利出貨的變數,值得繼續追蹤。全球關鍵零組件缺貨的原因,Qualcomm執行長Cristiano Amon的說法簡要完整:「新冠肺炎疫情讓客戶端採購量迅速下跌後,又快速迎來訂單回溫,呈現V型反轉。這讓供應鏈跟不上劇烈變化,特別是汽車產業受創最為嚴重,主要原因在於該產業長期受惠於交期穩定的製造戰略」。對通訊產業而言,晶片與零組件的缺貨,一個面向是華為事件所引發的超額下單連鎖效應,另一個面向是少數品牌、代工廠與晶片商,在COVID-19爆發初期,即出於謹慎態度而對上游進行預先備料。這些業者在2020年後半段受到較小的缺貨衝擊,且持續下單補充庫存下,2021年可維持相對穩定的終端設備供貨表現。但對於其他多數未做準備的業者而言,面對缺貨議題,從ODM/OEM代工廠的角度,若客戶出貨規模夠大,或本身屬於大型集團的一員,則擁有較佳的議價與交期談判籌碼外,也可避免無法出貨的窘境。最為辛苦的則是規模較小的獨立業者,除了面對上游供應鏈交期持續後延而不能出貨,也承受嚴峻的零組件漲價壓力。對通訊晶片與零組件業者而言,在供不應求的情勢下只能對客戶延長交期,並且伺機調漲價格以回應產業鏈變化。同時間,訂單移轉的狀況也在上演中,以Wi-Fi晶片為例,一線業者Broadcom、Qualcomm陸續調整交期至50周以上的狀況下,路由器製造商已增加對聯發科與瑞昱的下單量,以出貨優先為最高指導原則。2021年不僅製造活動,甚至包材與運送都各有狀況。對下游的品牌設備、電信服務商客戶而言,2019年後在與製造夥伴共體時艱分擔關稅與遷廠成本後,還有多少業者願意接受「今年下訂、明年取貨」的條件。而應對當前局勢雙方需要約定交貨日期並制定罰則時,ODM/OEM代工廠面臨的營運壓力會更沉重。
2. 立訊持股大跌!緯創Q1每股僅賺0.04元 近6年新低
代工大廠緯創今召開董事會通過2021年度第1季財報,因時序進入傳統淡季,加上零組件短缺及業外拖累,稅後純益為1.13億元,季減95.1%、年減84.4%,每股純益(EPS)為0.04元,為2015年第4季以來新低。緯創公布,第1季合併營收為1773億元,季減23.7%、年減2.06%;營業利益為 30.77億元,季減28.5%、年增62%;稅後純益為1.13億元,EPS為0.04元。緯創近年力拼轉型,去年以33億人民幣(約142億台幣)將緯創投資(江蘇)及緯新資通(昆山)全部股權賣給陸廠立訊精密,今年初完成交割,將iPhone組裝重心轉往印度。緯創後續為加深雙方合作,透過中國子公司取得立訊約30億人民幣(約129億台幣)股票,持股比達0.81%。但因立訊股價自今年波段高點下跌逾4成,導致緯創需認列資產評價損失,第1季因此業外損失高達21.2億元,衝擊整體獲利表現。本業方面,緯創受惠於遠距宅經濟帶動產品出貨暢旺,首季營業利益30.77億元,年增達62%。緯創看好,第2季起邁向旺季,筆電、伺服器等主力產品線,本季出貨可望季增雙位數,今年目標積極轉型轉向數位化,同時準備擴大投入IPC等高收益事業,今年營運預期將比去年好。
3. 蘋果申請車用專利 穩懋、光磊有望受惠
外電消息指出,Apple Car計畫邁進一大步,近期蘋果再次申請車用相關專利,主要用於汽車夜視系統,根據專利描述顯示,該系統將結合可見光、近紅外波感測器和長紅外波感測器,提高駕駛行車安全,國內砷化鎵大廠穩懋及感測器商光磊有望受惠。針對蘋果新專利,國內供應鏈均不予置評。據悉,目前穩懋為蘋果iPhone 12 Pro的LiDAR(光達)獨家代工廠,具備技術及量產能力,光磊是Apple Watch血氧感測器供應商,二家台系業者在蘋果供應鏈均扮演關鍵角色,未來隨蘋果搶進汽車產業,有機會持續打入供應鏈。蘋果造車計畫近期動作頻頻,除持續對外尋找車廠合作夥伴,也不斷申請車用新專利,力圖打造一台安全的自駕車,顛覆傳統汽車產業。對自駕車而言,感測器等同於人眼,是最關鍵的零組件。蘋果本次申請的新車用專利,主要是透過可見光提供最高的解析度,加上探測距離較遠的近紅外感測器及探測範圍較寬的長紅外感測器,將三種技術融合成一個系統,自駕車即可清晰顯示前燈範圍之外的行人與危險物體。此外,蘋果3月底時也取得64項車用專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高性能光達感測器(LiDAR Sensors),但該項專利並無詳細內容。
4. 電動車吹起電池革命浪潮
有別於燃油車的電力需求小、使用傳統鉛酸電池已綽綽有餘,全球主流電動車廠皆採用能量密度較高的鋰電池,作為拓展電動車版圖的重要驅動力,「尤其是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壽命與成本,更是業者研發重心,」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組長陳金銘說。由於電動車電池組龐大,加上追求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就成為一大考驗,須從材料、電芯及模組等多項層面來提升安全性,可採用安全正極材料、難燃膠態電解質、固態電解質等材質改良;而串並較多的電池模組,更需要加強防延燒、建防火牆。而能量密度與電動車的續航力息息相關,又分「重量能量密度」及「體積能量密度」。陳金銘舉例,智慧型手機因空間有限,其使用的電池便訴求體積能量密度;到電動車領域就需考量到整體載重,研發重點遂轉為重量能量密度。因此如何在合理重量內,提高電動車的行駛里程並降低里程焦慮,成為車廠立足關鍵。功率密度則攸關電池是否能瞬間充放電,滿足消費者「隨充」需求,因此電動車若要像燃油車普及,勢必得改善充電速度。由於車子使用年限長,電池壽命的長短也攸關電動車銷量。最後是成本問題,目前電池價格占電動車價 3 成以上,若能設計出價格更為低廉的電池,將直接影響車價及消費者購車意願。
鋰電池物美價廉 將促電動車普及率
陳金銘指出,當前影響鋰離子電池性能與成本的關鍵是材料,其中三元材料、鈷酸鋰、錳酸鋰和磷酸鋰鐵等是最常見的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則有碳系材料,像是人造石墨、金屬化合物銅箔等。為降低電動車電池成本,各廠無不在電池材料配方上絞盡腦汁。像三元材料中鈷價格高昂,Tesla 在中國大陸生產 Model 3 時,就曾採用較便宜的磷酸鐵鋰電池,以利銷售,但存在能量密度低、低溫不運作等問題。到生產 Model S 時才換成鎳鈷鋁鋰電池,並降低鈷用量,以掌握電池的能量價格比(kWh/USD)。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2010 年首次用於純電車的鋰電池組,每度電成本約 1,182 美元,隨技術進步,到 2020 年時已有車用鋰電池組創下每度電僅需 105 美元的超低價,彭博新能源財經也預估,到 2025 年,鋰電池均價可望降至每度電 109 美元,電動車生產成本已與燃油車相近。即便鋰電池的前景看好,但因無數次的充放電易影響壽命,且有燃燒隱憂,市場上仍寄望研發出超越鋰電池能量密度、安全性更高的新型電池,其中以固態電池的發展最受矚目。回顧全球固態電池發展歷程,從第一代的樹脂固態電池,第二代的鋰金屬固態電池,到第三代就是全固態電池。綜觀市面上所謂的全固態電池,如日系的 TDK、Kyocera 或美系品牌 MURATA 等,仍有容量太小、成本過高的問題;而豐田汽車(Toyota)全固態電池因採用硫化物技術,也有量產挑戰待克服。陳金銘預估,全固態電池將在 2030 年才較為成熟,樹脂固態電池及鋰金屬固態電池等則在 2025 年就有機會用在電動車上。其他如鋁離子、氫能燃料等電池材料的討論度也相當高。鋁離子電池雖有「進階版鉛酸電池」美稱,其特點是價格低礦產豐,惟能量密度仍不及鋰離子,僅適合取代傳統車用電瓶;燃料電池是透過氧化還原反應,把化學能轉電能的發電裝置,常見的燃料為氫,礙於氫氣活潑易爆炸的特性,在低溫儲氫技術及加氫上仍有技術瓶頸。在這波電池革命浪潮中,國內廠商該如何乘風破浪,在電動車供應鏈上搶得先機?
MIH 敲擊戰鼓 臺廠組隊更有勝算
自 2021 年 3 月,鴻海宣布籌組 MIH 電動車聯盟,目前全球已有超過千家廠商加入,預計 2021 年 7 月起積極布局製造電動車後,市場將開始盤點臺灣廠商有哪些立足點。舉凡電力動力系統、驅動馬達系統、關鍵零組件、充電樁,與電池相關的有電池模組、電池芯及電池材料,國內都有業者投入,例如石化集團投資研發氧化鋰鐵磷正極材料;鋼鐵大廠轉投資生產鋰電池負極材料;工研院也將生產正極材料磷酸錳鐵鋰的技術技轉給國內粉體設備業者;亦有生產硫酸鎳、硫酸鈷的電池材料廠,都將在這波電動車風潮中,乘浪而上。「臺廠雖積極布局,但為求打入電動車供應鏈,企業各自較勁,不免會分散力道,」陳金銘表示,在全球廠商各自崢嶸的競爭局面上,若未能將關鍵技術一手掌握,將容易被取代。如今臺灣已有 MIH 聯盟上前線擊響戰鼓,仍需政府凝聚產業向心力祭出團體戰,整合資源生產純國產的電動車電池,規畫電動車電池驗證場域,陳金銘也建議,未來可從大眾運輸系統試驗,率先採用國產電池,累積實用經驗,助臺廠在電動車電池領域攻下灘頭堡。
鋰電池物美價廉 將促電動車普及率
陳金銘指出,當前影響鋰離子電池性能與成本的關鍵是材料,其中三元材料、鈷酸鋰、錳酸鋰和磷酸鋰鐵等是最常見的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則有碳系材料,像是人造石墨、金屬化合物銅箔等。為降低電動車電池成本,各廠無不在電池材料配方上絞盡腦汁。像三元材料中鈷價格高昂,Tesla 在中國大陸生產 Model 3 時,就曾採用較便宜的磷酸鐵鋰電池,以利銷售,但存在能量密度低、低溫不運作等問題。到生產 Model S 時才換成鎳鈷鋁鋰電池,並降低鈷用量,以掌握電池的能量價格比(kWh/USD)。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2010 年首次用於純電車的鋰電池組,每度電成本約 1,182 美元,隨技術進步,到 2020 年時已有車用鋰電池組創下每度電僅需 105 美元的超低價,彭博新能源財經也預估,到 2025 年,鋰電池均價可望降至每度電 109 美元,電動車生產成本已與燃油車相近。即便鋰電池的前景看好,但因無數次的充放電易影響壽命,且有燃燒隱憂,市場上仍寄望研發出超越鋰電池能量密度、安全性更高的新型電池,其中以固態電池的發展最受矚目。回顧全球固態電池發展歷程,從第一代的樹脂固態電池,第二代的鋰金屬固態電池,到第三代就是全固態電池。綜觀市面上所謂的全固態電池,如日系的 TDK、Kyocera 或美系品牌 MURATA 等,仍有容量太小、成本過高的問題;而豐田汽車(Toyota)全固態電池因採用硫化物技術,也有量產挑戰待克服。陳金銘預估,全固態電池將在 2030 年才較為成熟,樹脂固態電池及鋰金屬固態電池等則在 2025 年就有機會用在電動車上。其他如鋁離子、氫能燃料等電池材料的討論度也相當高。鋁離子電池雖有「進階版鉛酸電池」美稱,其特點是價格低礦產豐,惟能量密度仍不及鋰離子,僅適合取代傳統車用電瓶;燃料電池是透過氧化還原反應,把化學能轉電能的發電裝置,常見的燃料為氫,礙於氫氣活潑易爆炸的特性,在低溫儲氫技術及加氫上仍有技術瓶頸。在這波電池革命浪潮中,國內廠商該如何乘風破浪,在電動車供應鏈上搶得先機?
MIH 敲擊戰鼓 臺廠組隊更有勝算
自 2021 年 3 月,鴻海宣布籌組 MIH 電動車聯盟,目前全球已有超過千家廠商加入,預計 2021 年 7 月起積極布局製造電動車後,市場將開始盤點臺灣廠商有哪些立足點。舉凡電力動力系統、驅動馬達系統、關鍵零組件、充電樁,與電池相關的有電池模組、電池芯及電池材料,國內都有業者投入,例如石化集團投資研發氧化鋰鐵磷正極材料;鋼鐵大廠轉投資生產鋰電池負極材料;工研院也將生產正極材料磷酸錳鐵鋰的技術技轉給國內粉體設備業者;亦有生產硫酸鎳、硫酸鈷的電池材料廠,都將在這波電動車風潮中,乘浪而上。「臺廠雖積極布局,但為求打入電動車供應鏈,企業各自較勁,不免會分散力道,」陳金銘表示,在全球廠商各自崢嶸的競爭局面上,若未能將關鍵技術一手掌握,將容易被取代。如今臺灣已有 MIH 聯盟上前線擊響戰鼓,仍需政府凝聚產業向心力祭出團體戰,整合資源生產純國產的電動車電池,規畫電動車電池驗證場域,陳金銘也建議,未來可從大眾運輸系統試驗,率先採用國產電池,累積實用經驗,助臺廠在電動車電池領域攻下灘頭堡。
5. 5G手機拉貨動能 露出疲態
智慧手機市場出現雜音,5G手機終端更浮現「賣不動」的疲態,並傳出大陸兩大手機品牌OPPO、vivo下修部分零組件訂單,牽動聯發科、大立光等手機供應鏈後市。聯發科雖拋出今年營收年增四成以上、再創新高的展望,也將面臨下半年業績可能不如上半年、「旺季不旺」的窘境。法人認為,零組件缺料、漲價效應,導致手機品牌去年底至今年第2季積極備料,相關廠商大發利市,但近期重複下單、零組件長短料效應(指整機出貨受限供應最缺的元件,短料能出多少,整機才能出多少)和製造成本暴增,引發業界疑慮,將是手機供應鏈下半年的三大殺手。從終端市場來看,近期市況開始出現雜音,除了4G手機有來自印度疫情造成的產能問題外,5G手機則出現「賣不動」的現象。尤其印度疫情導致手機生產端造成障礙,當地已傳出手機產線產能利用率降到六成,加上蘋果代工廠鴻海印度清奈廠有員工確診,現階段雖仍維持營運,但後續仍需觀察對產能利用率的影響,將牽動對相關零組件廠拉貨動能。5G手機需求方面,手機晶片供應鏈傳出,近期OPPO和vivo兩大手機品牌廠針對55和40奈米的CIS感測器下修訂單,市場仍在觀察究竟是缺料或是終端銷售乏力所致。在大陸智慧手機市場拓展有成的聯發科財測就透露出端倪,公司預估今年營收成長四成起跳,全年營收約4,509億元到4,830億元。對照首季營收和本季財測,上半年營收約2,268.3億元到2,355.3億元,換算下半年營收將與上半年持平或略降,相較往年下半年傳統旺季業績優於上半年,今年恐旺季不旺。法人指出,日前三星預估,因缺料和旗艦手機銷售下滑,本季手機業務的獲利和銷售額可能低於首季;蘋果也因為高通射頻元件缺貨,對台積電下單力道放緩,若再加上OV兩大陸廠下修,恐使5G手機後市蒙上陰影。供應鏈認為,產業鏈除了面臨重複下單和缺料的長短腳問題外,5G市況同時存在賣不動的現象,主因是終端價格偏高;在現行價格都不好賣的情況下,持續上衝的製造成本,將是手機供應鏈和終端需求下半年的另一個殺手。
6. 汽車零件製造擁優勢 保護核心競爭力
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林志潔5月6日應邀出席「專利權絕對與相對:消費者保護與公平交易國際觀點研討會」時指出,台灣汽車產業優勢在於零組件,我國應加速引進維修免責條款,保護台灣汽車產業最優勢的零組件製造業。林志潔認為,從近幾年統計來看,台灣汽車零件製造業、車體製造業合計產值皆超過整車製造業水準,顯見汽車零組件製造、維修產業為我國汽車業中較為優勢的一塊,如今戴姆勒案敲響汽車零件製造業警鐘,台灣應選擇立法保護自身汽車產業核心競爭力。綜觀德國、英國案例,英國一直是消費者保護制度先驅,包括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制、維修免責條款均源自英國,而德國則是世界著名的汽車製造業重鎮,但德國也引進維修免責,為專利權開出特例,主要也是考量產業、消費者等面向。雖然有學者反映台灣專利法為仿效美國,而美國並無維修免責條款,台灣跟進與否有待討論。但林志潔認為,在法制對照上,最忌諱錯誤類比,因為美國汽車關稅和售價都相當低,她曾在美國購買日系車輛價格不到新台幣40萬元,幾乎是當時台灣同樣車款的一半價格,顯見美國消費者購車成本明顯較我國低。另美國也盛行零件保險,對美國汽車消費者來說,沒有維修免責並不至於造成權利受損。林志潔也強調,美國有福特汽車整車大廠,自然需要保護自家車系品牌,但台灣優勢產業是汽車零件製造,顯見台灣與美國汽車產業國情大不同。若從消費者面向而言,林志潔認為,我國消費者在購買汽車是處於資訊不對等情況,車商只會告知車輛的售價,但不一定會說明背後維修價格,消費者應該要有知道與選擇的權利,因此我國維修免責條款實應儘速推動。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林欣吾也建議,政府引進維修免責可從短期、長期利益思考,短期而言可檢視消費者剩餘,若能增加則是利多,長期而言則透過保護汽車零件產業、凝聚汽車零組件業者共識,未來業者若突破整車ODM、OES門檻、擴大汽車零組件外銷市場,甚至可打造出一套創新模式,以利產業發展。
7. 世界5G網速對比 大陸比美國慢7.5倍
5G網路建設在全球如火如荼開展,陸媒報導,5G網速對比,美國排名第1,韓國排名第2,而排名第3的中國大陸比美國慢7.5倍。據全球移動供應商協會(GSA)公佈,目前全球已經有101家運營商,在44個國家推出3GPP標準的5G商用服務。美國採用毫米波技術來建設5G,信號波長短,所以必須要建設大量的5G基地台覆蓋訊號傳遞,建設成本高。但美國5G網路的速度最低達到了1000M以上,最高可達2G的網速。觀察者網報導,大陸三大運營商採用2.6GHz頻段來建設5G,在4G基站的基礎上進行改造,不用新建5G基地台,雖然快速推進5G網路覆蓋,但大陸5G網速逾270 M,比美國慢7.5倍。韓國5G網速排名第2位,華為運營商BG總裁丁耘表示,韓國5G網路速率是600多M,韓國5G網路速度之所以比中國快,主要是因為韓國三星和韓國運營商採用的都是Sub-6頻段中的3.5GHz黃金頻段來進行5G網路建設;而3.5GHz頻段又是5G網路建設中分配資源最多的無線頻段,因此3.5GHz頻段比其他頻段都更為成熟和穩定,所以韓國5G的網速也要更加的快一些。大陸5G網速快不過競爭對手,值得一提的是,大陸已經累計開通了69萬個5G基地台,連接用戶數達到1.6億,均居全球首位。
8. 貿協攜手AIT擘劃專書 全球供應鏈重組地圖 出爐
全球供應鏈重組浪潮下,為協助業者掌握先機,鏈結國際夥伴打造韌性供應鏈2.0時代,外貿協會5月6日攜手AIT協力合作產出「供應鏈重組的領航地圖」專書;貿協董事長黃志芳指出,全書透過詢訪800家企業,提出七個關鍵密碼、八個區域製造中心與九個產業夥伴合作領域等策略,供企業、政府與國際合作夥伴參考。其中七個關鍵密碼包括數位轉型、創新、信任、國際合作、環境、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所要達到目標,在於創造價值、共享價值與永續價值;AIT處長酈英傑致詞時表示,這份報告對供應鏈重組局勢有全面分析,能讓所有人更了解台灣產業在全球韌性供應鏈落實所扮演的關鍵重要角色。他強調,尤其是在供應鏈重組中的「共享價值」,台灣就是最可信任的合作夥伴,AIT即將於5月邀集日本、歐盟與台灣科技供應鏈合作夥伴舉辦論壇,探討大家面臨的挑戰與機會,正凸顯台灣能幫忙、台灣也正在幫忙!黃志芳表示,透過與全球800家台商訪談,也看到廠商在面對車用晶片短缺與蘇伊士運河卡櫃、缺櫃等議題如何透過供應鏈重組對應與解決,皆成當務之急。對於台美下一階段合作方向,黃志芳強調,台灣一直是關鍵零組件生產者,而美國則是引領科技創新者,從數位轉型到綠色供應鏈,美台關係發展已到最緊密合作階段,未來可藉由供應鏈重組,推進相互投資、互設研發基地到人才培訓等,標示台美新階段合作的開始。黃志芳指出,未來供應鏈重組趨勢,是從過去全球化供應鏈走向區域化、多元化發展,並從此觀念發展出八大製造中心;其中,在亞洲除了大量的高階製造在台灣企業、台商回流台灣是趨勢外,非中供應鏈產能會流向印度與東南亞,儘管目前印度疫情嚴峻但其重要性不會因為疫情受到影響,此外美國拜登政府推出高達2.3兆美元基礎建設,亦成為新的經濟發展商機,墨西哥、中美洲將成台商布局重點,至於歐洲市場台商原有布局中、東歐,他特別提到歐盟本身就是非常龐大的經濟體,也值得台商重視。黃志芳進一步透露,美國龐大基礎建設光是電動車產業就有計畫汰換65萬輛公務車為電動車,然後全美還要布下50萬個充電樁。
9. 資安即國安 四年砸83億做大產業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5月5日表示,為發展資安產業,未來四年政府、國營事業和民間共將投入83億元,2025年資安產業產值上看800億。此外,協助資安產業取得資金有三大機制:一是國發基金額外匡列30億投資資安企業,二是創業天使投資方案,三是研議加強企業與新創合作機制(即企業創投CVC)。台灣資安大會連三天舉行,總統蔡英文宣示將推動「資安即國安2.0」戰略,龔明鑫5日說明資安產業發展方案2.0內容。他指出,資安產業是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推動主軸是強化新興領域防護,開發新領域資安國際解決方案,如研發5G、半導體等前瞻技術,開發AIoT及醫療等新興領域解決方案。同時,將打造高階實戰場域,國際攻防場域及高階資安人才基地,包括成立資安攻防及跨國合作機構,完善資安高教環境。有關研發5G、半導體等前瞻技術,龔明鑫舉例,以科專計畫研發IC設計檢測、5G等防護技術與AI輔助偵防,建立5G網路及軟體資通安全管理、檢測機制。至於開發AIoT及醫療等新興領域解決方案,龔明鑫說,將推動跨域聯防計畫,由資安業者與5G、物聯網及醫療等新興產業組成團隊,開發防護產品。在成立資安攻防及跨國合作機構方面,龔明鑫說,將進行國防、國安所需前瞻資安研究,如對境外敵對勢力,建置四座關鍵基礎設施模擬場域,進行攻防演練等,同時完善資安高教環境。至於經費預算,龔明鑫表示,過去已編列30億元,未來四年編列55億元預算,再加上五大核心戰略產業也要導入資安,約有20億元,加上國營事業、民間企業投入,金額總計可達83億元。2020年台灣資安產值為552億元,政府原本目標2025年資安產值達780億元,龔明鑫說,這是2018年訂的目標,現在又有更多經費投入,產值目標應會上修,「800億元應該可以達成」。協助資安產業取得資金方面,龔明鑫說,國發基金管委會已通過匡列30億元額度投資資安相關企業;創業天使投資未來二年將加碼匡列投資金額,由目前50億元增至100億元;研議加強企業與新創合作機制,由企業成立企業創投CVC,尋找新創公司作為投資標的。
10. 電子零組件齊漲 手機製造廠壓力爆表
去年底至今年第2季,電子零組件全面性漲價,加上包材、塑料、運費齊漲,電子終端產品相關業者大喊吃不消。以手機業為例,原材料與運輸報價全面大漲,製造廠的零件清單(BOM)壓力爆表,終端產品售價卻無法同步調升反映成本壓力。儘管筆電等電子終端產品陸續傳出漲價轉嫁成本,但智慧手機價格卻無法隨成本上揚而調升,尤其手機市場原本就是少數品牌賺走絕大多數利潤,在「萬物齊漲、產品售價無法漲」之下,手機品牌廠拉貨意願大減,牽動對聯發科、大立光、鴻海等台灣手機供應鏈的拉貨動能。台塑四寶已率先示警高成本導致訂單縮手的狀況,如今智慧手機產業鏈也面臨成本墊高,衝擊品牌廠拉貨意願的狀況,業界疾呼,電子業也該正視客戶成本和終端銷售的壓力。
11. 廣達Q2 NB/伺服器皆看升;全年獲利看增
廣達今年第1季營收2689.54億元、年增41.33%,法人指出,第1季在營收規模明顯提升下,單季EPS有機會明顯優於去年同期,展望後市,預期第2季伺服器、NB出貨動能皆可望較首季走升,又以伺服器因為Intel推出伺服器新平台刺激需求帶動下動能最為強勁,全年而言,今年在NB、伺服器雙雙成長帶動下,全年營收有望優於去年,加上因為逐步降低毛利率較低的穿戴裝置比重,今年獲利表現可期。廣達今年第1季營收2689.54億元、年增41.33%,主要是NB出貨明顯提升所帶動,法人指出,第1季在營收規模明顯提升下,單季EPS有機會明顯優於去年同期。展望後市,預期第2季伺服器、NB出貨動能皆可望較上一季走升,又以伺服器因為Intel推出伺服器新平台刺激需求帶動下動能最為強勁。 廣達因應5G、大型CSP(雲端服務供應商)、二線資料中心客戶需求皆正向,規劃台灣新廠擴增伺服器產能,預計第2季伺服器增加約2成產能,同時下半年也評估可能再擴增產能。原本預期廣達今年全年伺服器出貨成長可達10-20%,不過由於客戶拉貨趨於積極、比預期要強勁,因此今年全年出貨增幅有望上修。 全年而言,法人指出,今年廣達在NB、伺服器雙雙成長帶動下,今年營收有望優於去年,加上因為逐步降低毛利率較低的穿戴裝置比重,今年獲利表現可望較去年走升。
12. 緯穎首季獲利創歷年同期新高,EPS 9.72元
緯穎公布2021年第一季財報,單季合併營收達392.9億元,營業淨利為22.82億元,稅前淨利為21.68億元,稅後淨利為16.99億元,基本每股盈餘9.72元,高於2020年同期的8.37元。第一季獲利金額與獲利率均創同期歷史新高。 緯穎第一季毛利率年增0.7個百分點至8.2%,營益率年增0.7個百分點至5.8%,稅後淨利率年增0.2個百分點至4.3%。2021年第一季毛利率與2020年全年毛利率相近,獲利能力維持穩定。 展望2021年,緯穎表示,雲端資料中心產業需求持續成長,然全球疫情仍衝擊供應鏈,缺料斷貨風險仍在,公司將致力於存貨充足穩定及營運彈性,藉以滿足客戶需求;此外,公司亦持續推動兩相浸沒式冷卻技術,提供資料中心對散熱效率與節能用電的解決方案,有助於企業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