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優群4月起通知客戶漲價;毛利率估逐季回升
受到產品組合與原料上漲影響,連接器廠優群第一季毛利率年減7個百分點,引發股價賣壓,不過,公司表示,4月已陸續通知客戶漲價,且產品組合的影響將逐步降低,預期今年毛利率應是逐季回升,法人也預期,優群第二季營收還有機會小幅年增,全年稅後淨利也會優於去年。優群表示,第一季毛利率下滑,一個是產品組合影響,特別是手機應用因前一季拉貨較多,今年第一季還處庫存消化;第二個是銅、塑膠與人工上漲等因素。初步估計,兩個對第一季毛利率的影響各約一半。針對兩個問題,其中成本部分,優群表示,4月已陸續向客戶通知調整報價,雖個別客戶接受時間點不一,但期望至少合理反映成本;另也拉高原料庫存水位,將未來幾季各項關鍵材料的成本控制住。至於產品組合部分,優群則說,手機應用第二季已回溫,影響數會較第一季降低;法人預期,第二季毛利率雖還難一次回溫到去年同期的高峰,但較首季拉高2-3個百分點,應可期待。法人預期,優群今年毛利率將是逐季成長,第二季營收還有機會維持小幅年增,今年營收目標還是拚兩位數成長,稅後淨利預期仍能優於去年。
總體經濟
製造業產值 連二季正成長
經濟部5月19日公布第1季製造業產值統計,由於全球經濟穩步復甦,終端需求回升,5G、高效能運算及遠距應用需求持續強勁,加上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及上年同季因疫情肆虐致比較基期偏低,2021年第1季製造業產值3兆5,581億元,年增14.62%,創2011年第2季以來最大增幅,連續2季正成長。由於產值會受價格波動影響,若剔除價格因素按產量觀察,統計處指出,2021年第1季製造業生產指數124.87,為歷年單季次高,較上年同季增加13.68%,延續2019年第3季以來之正成長態勢,且增幅同步創下2011年第2季以來新高。展望未來,統計處指出,隨著各國陸續施打疫苗,主要經濟體推出新財政刺激方案,均有助提升全球經濟復甦力道,加上我國半導體高階製程具競爭優勢,在物聯網、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遠距商機等應用持續擴增及傳統產業終端需求漸次回升,將挹注製造業動能。惟近期疫情反覆與國際貿易爭端持續等不確定因素仍干擾全球經貿表現,經濟部表示,必須密切關注後續發展,並妥為因應。從產業別來看,資訊電子方面,電子零組件業產值創歷年單季新高紀錄,年增19.46%為主要貢獻來源,主因新興科技應用爆發,5G通訊、車用電子、物聯網及高效能運算等相關晶片需求強勁,帶動積體電路業產值達4,839億元,為歷年單季新高,年增20.23%。另液晶面板及其組件業因NB、電視及車用面板需求熱絡,產值亦年增37.52%;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因居家辦公、線上學習等需求強勁,加上廠商擴充產能,產值年增10.82%,連12季正成長。傳統產業方面,隨全球景氣走強,下游產業需求增溫、價格逐漸回升,投資動能轉強,加以上年同季部分產線設備檢修,比較基期偏低影響,多數呈二位數成長,其中化學原材料業、基本金屬業及機械設備業,分別年增27.88%、20.18%及15.71%;汽車及其零件業亦年增20.32%,主因舊換汰新補貼政策延續,加上新車上市熱銷與汽車零件訂單挹注而增產。
電子資訊
瞄準電動車商機 北基攜台達電拓展充電樁
加油站業者北基國際鎖定電動車商機,攜手台達電進軍充電樁市場,北基預計2025年時,AC交流充電樁、DC直流電樁安裝數將分別累積達到4572座與156座。北基今天召開線上法說會,今年首季營收新台幣12.81億元,年增9.96%,稅後淨利4308萬元,每股盈餘(EPS)0.24元,為歷年來同期新高。北基以油品事業為主,負責中油和台塑石油銷售及加油站經營,近年推動轉型,已成立石化及能源工程事業部。鎖定電動車商機,北基攜手台達電,已簽訂電動車充電設備經銷商資格。北基主管表示,各大車廠積極開發電動車,民眾對電動車接受度提升,充電樁成住家重要公設。今年目標將安裝781座AC交流充電樁、DC直流電樁共25座,安裝數量將逐年成長,預計西元2025年時,AC、DC充電樁將分別累積達4572座與156座。他補充,AC交流充電樁多安裝於住宅地下停車場,DC直流充電樁則多為快充、商業使用。
四大動能驅動 2021全球半導體成長10.9%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於5月19日到5月31日舉行「34th MIC FORUM Spring新局」線上研討會,預估2021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成長10.9%,達4,883億美元,成長態勢將延續至2022年,成長率預估為12.7%。MIC認為,半導體市場的四大成長動能為筆電、5G、高速運算(HPC)與車用電子,其中通訊應用與車用占比穩定逐年上升。MIC觀察全球半導體產品趨勢指出,近年終端電子產品需求持續增加,邏輯(Logic)IC與記憶體皆受惠,晶片需求量與價格顯著成長,特別是邏輯IC市場占比逐年提升。觀測臺灣半導體發展,資策會MIC表示,2020年整體營收創新高,產值大幅提升至2.93兆新台幣,成長率高達22%,主要來自疫情驅動筆電與HPC需求,以及美中貿易戰之下,中國大陸手機品牌業者的手機晶片需求,預期2021年臺灣半導體產值將持續提升至3.26兆新台幣,成長率達11.4%。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鄭凱安指出,今年上半年成長動能來自筆電與顯示器需求,加上全球填補庫存,半導體產能滿載,下半年動能主要為5G滲透率提升,以及車用、物聯網應用對半導體元件需求回溫,未來須觀測疫情是否受到控制,若控制成功,可預期需求將持續增長。鄭凱安表示,2021年半導體面臨更加劇的產能不足與排擠問題,供不應求從晶圓代工延伸到封測,導致交期與價格拉高,產能不足問題將延續至2022年。鄭凱安指出,產能不足也造成排擠效應,低毛利應用晶片如顯示驅動IC面臨代工順位延後而缺貨,加上車用晶片訂單回溫導致產能更加吃緊,預計要到2021年第三季才會稍微緩解。另外,鄭凱安認為,排擠效應對於小型IC設計業者造成隱憂,大廠議價能力較強影響不大,小型業者卻可能因此面臨生存危機。鄭凱安指出,短中期有三個觀測重點,第一,疫情控制情形將直接影響2021年下半年庫存調整狀況;第二,在產能不足之下,美國對中國大陸的貿易管制是否再有變化,將對國際IC 設計業者選擇晶圓代工地點產生明顯影響。鄭凱安表示,第三是缺貨嚴重的晶片類型,部分IC設計業者已開始將8吋晶圓製程轉向成本較高、產量較大的12吋晶圓製程,有機會緩解部分需求。鄭凱安觀測長期趨勢表示,半導體產能成為各國戰略物資已經成為大趨勢,新建產能在配套的基礎設施,以及與上下游產業供應鏈的配合之下,可望形成新的半導體產業聚落,改變全球供需分布。
電子/傳產齊揚,Q1製造業產值逾3.5兆元、年增近15%
全球經濟穩步復甦,終端需求回升,5G、高效能運算及遠距應用需求持續強勁,加上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以及去年同季因疫情肆虐致比較基期偏低;經濟部統計處公布今(2021)年第1季製造業產值3兆5,581億元,年增14.62%,為2011年第2季以來最大增幅,連續2季正成長。統計處指出,在資訊電子產業方面,電子零組件業產值創歷年單季新高紀錄,年增19.46%為主要貢獻來源,主因新興科技應用爆發,5G通訊、車用電子、物聯網及高效能運算等相關晶片需求強勁,帶動積體電路業產值達4,839億元,為歷年單季新高,年增20.23%。此外,液晶面板及其組件業因NB、電視及車用面板需求熱絡,產值亦年增37.52%;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因居家辦公、線上學習等需求強勁,加上廠商持續擴增國內產能,產值年增10.82%,連續12季正成長。傳統產業方面,隨著全球景氣走強,下游產業需求增溫、價格逐漸回升,投資動能亦轉強,加以去年同季部分產線設備檢修,比較基期偏低影響,多數產業呈現二位數成長;其中,化學原材料業、基本金屬業及機械設備業,分別年增27.88%、20.18%及15.71%,汽車及其零件業亦年增20.32%,主因汽車汰舊換新補貼政策延續,加上新車上市熱銷與汽車零件訂單挹注而增產。由於產值會受價格波動影響,若剔除價格因素按產量觀察,今年第1季製造業生產指數124.87,為歷年單季次高,較去年同季增加13.68%,延續2019年第3季以來的正成長態勢,且增幅同步創下2011年第2季以來新高。展望未來,統計處表示,隨著各國陸續施打疫苗,主要經濟體推出新財政刺激方案,均有助提升全球經濟復甦力道,加上我國半導體高階製程具市場競爭優勢,在物聯網、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遠距商機等應用持續擴增,以及傳統產業終端需求漸次回升,企業加速自動化進程下,將挹注製造業生產動能,惟近期疫情反覆與國際貿易爭端持續等不確定因素仍干擾全球經貿表現,須密切關注後續發展,並妥為因應。
今年全球筆電市場估增至2.4億台,年成長19.2%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於5月19日至5月31日舉行《34th MIC FORUM Spring新局》線上研討會,MIC 5月19日指出,觀測今(2021)年資訊產業,疫情帶來新生活常態,促使資訊產業需求成長,其中以筆電成長最高,去(2020)年全球筆電市場規模從過往五年約1.5至1.6億台重新回到2億台水準,預估今年將增至2.4億台,成長率達19.2%;資深產業分析師魏傳虔表示,未來五年筆電市場規模將持續維持在2億台以上,主要是受惠於商用換機與新興市場需求有待滿足,不過仍須觀察缺料情形對PC出貨天花板的影響,預估此波缺料將延續至今年底。資策會MIC指出,受到疫情遠距工作與教學風潮影響,去年全球桌機商用市場出貨年衰退18.8%,其中電競桌機與All-in-One PC受創程度相對較小,不過整體而言,今年疫情與缺料問題若未能緩解,桌機市場仍有高度不確定性;伺服器部分,疫情驅動雲端運算與遠距需求上升,雲端大廠持續建造資料中心,也帶動今年出貨,預估成長4.9%;魏傳虔指出,未來五年全球伺服器市場將因為HPC、AI與邊緣運算持續成長,而x86架構與Arm架構之間的競爭,也將加速CPU平台更新並帶動伺服器換機潮。觀測資訊產業趨勢,資策會MIC指出,採用處理器部分,未來非x86架構處理器有望逐漸擴大在資訊硬體產業的占比,今年筆電搭載Arm架構處理器的占比已達一成,成長主因是上游晶片與作業軟體商的積極投入,加上Chromebook受惠於各國教育標案,市場逐步成長,可預期Arm架構市占率也能持續提升。此外,資訊產業生態系的合作模式產生改變;資策會MIC指出,面對產品多樣性與需求客製化趨勢,傳統伺服器已無法完全滿足雲端伺服器的要求,ODM direct相對傳統伺服器品牌廠的出貨比重逐年攀升,從2016年27%成長至2021年35.1%,顯示雲端服務商考量其客戶與使用者特性,從雲端服務、端點再到AI晶片皆有不同布局需求,未來產品開發將從賣方市場逐漸轉為買方市場,由應用需求端反過來影響服務商甚至硬體商;可觀察到為因應未來新局,主要的資訊產業廠商皆朝向更彈性、更有韌性的供應鏈布局,同時擴大資本支出以強化新事業。
百度首季獲利年增39%,本季營收估年增14%-25%
新浪財經引述澎湃新聞報導,百度發布回歸香港上市後首份財報,今(2021)年第一季營收281.34億元(人民幣,下同),年增25%,歸屬於公司淨利潤(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43億元,年增39%。百度預計,第二季營收總額將介於297億元到325億元之間,年增14%到25%;核心(Baidu Core,即搜尋服務與交易服務的組合)營收年增20%到33%(此預測不包含收購YY帶來的潛在貢獻)。百度H股股價昨(18)日收於186.7港元,上漲2.02%;其美股股價則收於188.88美元,跌0.17%。 回顧第一季,百度核心收入為205億元,年增34%;線上行銷收入為163億元,年增27%;非行銷收入為42億元,年增70%,主要受雲服務等推動。行動生態方面,截至今年3月底,百度App的月活躍用戶量達5.58億,日登錄用戶占比超過75%,兩項指標均實現季成增長。三大AI支柱(百家號、智慧小程式、託管頁)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截至3月,百家號創作者數達420萬,年增40%;智慧小程式月活躍用戶數達4.16億,智慧小程式數量年增74%。託管頁收入占百度核心線上行銷服務收入的比重則從去年的21%進一步提升至35%。 智慧駕駛方面,百度Apollo已在滄州獲得中國首批自動駕駛收費示範營運資格,此外,Apollo也獲得許可證,可於夜間及特殊天氣下在北京的公共道路上測試自動駕駛汽車。財報發布後,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發布全員信,李彥宏認為,自動駕駛即將迎來破局點,並明確百度Apollo業務的三種商業模式,一是為主機廠商提供Apollo自動駕駛技術解決方案,助力車企快速搭建自動駕駛能力;二是百度造車,端到端的整合百度自動駕駛方面的創新;三是共用無人車。從百度另一前瞻業務小度助手表現來看,3月搭載小度助手的智慧設備語音交互次數達66億次;小度車載OS的搭載量年增超過100%。李彥宏表示,百度在AI技術領域投資長達十年之久,推動行銷雲、企業雲、智慧交通、自動駕駛、智慧助手及AI晶片等多個行業的創新;著AI推動技術發展進入新階段,眾多前百度員工重新回歸,百度同學正致力於智慧運算。百度首席財務官余正鈞表示,百度會繼續加大在銷售、研發及營運上的投入,以推動AI業務的持續快速增長。財報顯示,第一季百度研發投入占百度營收比例超18%,年增達15%;在過去幾年,百度研發投入比例也始終保持在15%以上。
供應依舊吃緊,筆電缺料情況或將延至 Q3
疫情催生遠距工作、線上學習需求,導致筆電需求大增;然而,在缺料影響之下,使得筆電供應持續吃緊。法人分析,目前缺料狀況仍未緩解,像是面板驅動 IC 和電源管理晶片已經吃緊滿長一段時間,到今年 Q2 還未看到趨緩的情況,甚至 Q3 會缺更嚴重。華碩共同執行長胡書賓日前在法說會指出,由於 8 吋晶圓廠生產的相關 IC 吃緊,例如邏輯 IC、周邊 I/O 的控制 IC 等出現缺貨訊號,如筆電、板卡等產品受到影響,相較於去年第四季沒有太大的改善,存在的缺口約有 25%~30%。宏碁董事長陳俊聖日前也透露,上游供應鏈缺料的問題持續加劇,第二季還會更辛苦;目前僅有 CPU供應相對平穩,但其他涉及 8 吋晶圓的 IC 元件、DRAM 及 SSD 等,都仍將因缺料漲價。法人表示,與 8 吋晶圓相關的面板驅動 IC 和電源管理晶片已經吃緊很長一段時間,目前仍沒有改善,但也沒有更進一步缺貨的狀況。反倒是 Audio IC、周邊 I/O 還有控制 IC 等,是新打進缺貨名單的「選手」,且看來 Q3 會更吃緊。至於市場擔心重複下單(Double booking)問題,法人則引述華碩說法,指出,由於上游供應鏈持續緊缺,基於零組件供應限制,反倒沒有重複下單的問題。
Google量子電腦 十年內問世
2021年Google開發者大會(Google I/O)在美國時間18日採線上發表方式登場,Google執行長皮伽(Sundar Pichai)宣布已在加州聖塔芭芭拉打造全新的量子AI園區,計劃十年內推出全球首座實用且採用糾錯機制的量子電腦。業界指出,儘管量子電腦距離實際商用化仍有很長一段路,但台廠包含鴻海集團及廣達皆已投入相關領域前期研發,瞄準未來十年「量子革命」新商機。Google規劃在2029年時,打造出全球首座實用且採用糾錯機制的量子電腦,讓量子電腦商用化,以量子運算能力,協助全球解決迫切的經濟、農業、醫療等問題。量子電腦是全球科技業積極追求的新世代產品。為展現技術能量。Google在2018年9月發表相關學術論文;2019年9月,量子計算研究團隊宣布,利用量子電腦對化學反應路徑進行建模有突破性進展,同年開始打造量子AI園區,去年底完工。園區內有Google首座量子資料中心和研究實驗室,還包括Google自有的晶片製造廠,打造一台採用糾錯機制的量子電腦。Google也在大會宣布推出第四代AI加速晶片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v4晶片,TPU是Google針對自家AI與機器學習所自主設計的專屬邏輯晶片,新產品較TPU v3效能翻倍,將用在Google雲端資料中心,預計今年開放給Google Cloud客戶使用。儘管量子電腦距離實際商用化仍有很長一段路,但已有台廠投入。鴻海集團就是少數有重兵布局量子電腦的廠商,旗下前瞻技術研發單位鴻海研究院單獨成立量子運算研究所,投入前期技術研發。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曾指出,台灣發展量子契機大概就是這三至五年的時間,台灣發展優勢在於半導體,還有大量可發展應用的人才。鴻海研究院規劃,量子運算短期目標包含量子電腦的關鍵領域基礎研發等項目,長期來看,將結合全球一流科技大廠,研發自主性量子電腦產品。
閱報秘書/量子電腦
傳統電腦基本運算單位為位元(bit),採用1、0的二進位方式計算,將世界上所有事物轉化成1跟0處理。量子電腦基本運算單位則是量子位元(Qubit),運算速度更快,且量子電腦及量子位元不是採用1、0二進位方式計算,而是像旋轉的銅板,同時表達1跟0的各種可能性,因此能組合成更多狀態,大幅提升運算能力,這是量子電腦與傳統電腦最大不同之處。量子電腦可處理當前運算速度最快傳統電腦所無法觸及的問題,在5G甚至6G涉及的大量數據及分配問題上,量子電腦都可以有效解決。目前Gooogle、IBM、微軟、阿里皆投入相關領域,雖有開發號稱「量子電腦」的類似產品,但因技術限制問題,離商用化仍有一大段距離。
閱報秘書/量子電腦
傳統電腦基本運算單位為位元(bit),採用1、0的二進位方式計算,將世界上所有事物轉化成1跟0處理。量子電腦基本運算單位則是量子位元(Qubit),運算速度更快,且量子電腦及量子位元不是採用1、0二進位方式計算,而是像旋轉的銅板,同時表達1跟0的各種可能性,因此能組合成更多狀態,大幅提升運算能力,這是量子電腦與傳統電腦最大不同之處。量子電腦可處理當前運算速度最快傳統電腦所無法觸及的問題,在5G甚至6G涉及的大量數據及分配問題上,量子電腦都可以有效解決。目前Gooogle、IBM、微軟、阿里皆投入相關領域,雖有開發號稱「量子電腦」的類似產品,但因技術限制問題,離商用化仍有一大段距離。
華為換將攻車市 明年衝30萬輛
大陸資通訊大廠華為2021年正式進軍汽車界,動態受到各方關注。5月18日晚間華為公布重要人事異動案,由過去在手機領域戰功顯赫的余承東出任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的執行長,等於成為華為拓展智慧電動車業務的前線司令官。陸媒更爆料,余承東已在公司內部定下2022年銷售30萬輛汽車的目標。綜合陸媒5月19日報導,5月18日華為進行新一輪人事調整,身兼多職的余承東被免去華為雲CEO職位,改由張平安接任,華為雲業務董事長由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擔任。余承東依然擔任華為消費者業務CEO職位,並新出任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的執行長。今年4月9日余承東剛兼任華為雲CEO,但不到40天就卸任,可謂「閃進閃出」。業界人士認為,在遭到美國制裁,華為最重要的手機業務陷入困境下,華為總裁任正非將公司最具潛力的汽車業務交給余承東,顯然寄望甚深。今後幫助車企造車、賣車將是余承東的重要任務。另一方面,在華為的組織架構中,BG(業務群)的層級高於BU(業務單位),余承東以消費者BG負責人的身份,兼任業務群下轄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的CEO,也足見任正非對這塊業務的重視程度。而且自2018年起,消費者BG已成為華為最大的營收來源,在內部擁有很大發言權,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歸入消費者BG,意味著它未來將獲得極大資源支持。報導指出,華為2021年開始正式進軍汽車市場,一方面是與各家廠商合作提供自動駕駛等技術。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4月份曾經表示,華為在汽車領域的定位是智慧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並將和北汽、長安、廣汽三家傳統車企以「Huawei Inside」方式合作,分別為其打造子品牌。另一方面,華為利用手上的龐大通路優勢開始賣車。日前傳出華為計畫今年7月底前在200家體驗店賣車,年底拓展到1千家以上,余承東還在公司內部定下2022年銷售30萬輛汽車的目標。華為通路銷售的第一款汽車為與小康股份合作的賽力斯華為智選SF5,目前一個月預定量已超過6,500輛,而後續將與華為合作賣車的車企,還包括比亞迪、北汽、賓士和長安汽車等。
資策會估2021年全球通訊產業成長15.7%,臺灣通訊產值估達3.92兆元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舉行《34th MIC FORUM Spring新局》線上研討會,回顧2020年通訊產業,受到疫情與美中貿易戰影響,全球通訊設備產值下滑8%;展望2021年,隨著行動裝置市場復甦,以及5G電信網路設備與資料中心需求的帶動,預估全球通訊產業將成長15.7%,達6,731億美元。展望2021年臺灣通訊產業,資策會MIC預估產值將成長9.5%,達3.92兆元,成長動能為行動通訊與無線通訊,行動通訊預估成長10.4%,主要來自消費端需求與5G換機潮,而無線通訊產值預估成長19.4%,主要受惠於疫情驅動WFH,提升對Wi-Fi需求。臺灣出貨的Small Cell在2020年有明顯的產值提升,主要為出貨標的開始鎖定專網與企業端,產品單價較高;另外,在國際關鍵零組件缺料影響之下,大廠交期過長也有利於臺灣收到部分轉單,2020年通訊關鍵晶片外銷表現亮眼,2021年預估成長達16.3%。資策會MIC表示,2021年通訊產業供應鏈,「Open RAN」、「MEC軟硬體」與「專網」市場需求有機會成為臺廠供應鏈的營收新動能,整體來看,疫情為ICT產業帶來V型反轉的市場樣態,多種ICT產品供不應求,預期訂單將延續至2021年。資深產業分析師鍾曉君指出,美中貿易戰仍持續影響2021年通訊供應鏈,2020年就造成通訊業者搶料競賽,通訊零組件缺料及漲價問題,2021上半年情況將更嚴重,而缺料使得製造成本提升,多數製造商訂單滿手卻未必能如期出貨,增添營運風險。至於5G發展進程是2021年通訊產業一大焦點,資策會MIC表示,5G商用持續成長,截至2021年第一季,全球已有68國共162家電信商推出5G商用網路,而全球5G用戶在2020年已接近4億,預估2021年將超過6億。除此,2025年5G全球滲透率將達21%,前三高區域依序為北美(51%)、歐洲(34%)與亞太地區(25%),此三大區域5G連接數將占全球比重達9成。資策會MIC表示,2021年5G領域值得關注四大議題,一、全球已有40國/地區約74家電信商規劃投資5G SA網路的測試、部署,不過對於升級5G SA的部署模式已出現分歧;二、樂天移動積極推廣樂天通訊平台(RCP),企圖引領全球開放網路部署,不過各國仍在觀望其日本的營運狀況,而RCP實際開放的程度將是關注焦點;三、雲端大廠透過推出專用產品,在5G MEC與電信商建立合作關係,提升對5G市場的影響力;四、企業期望有更多元完整的5G垂直應用專網服務,因此電信商需有能力將5G專網與垂直產業應用,以及其相關系統進行客製化整合。
MLCC搶手 國巨、華新科擴產
看好5G、電動車(EV)普及,電子零件需求大增,MLCC龍頭廠日本村田製作所(Murata)目前積壓的訂單金額破紀錄,看好今年度營收獲利有望續創新高;另一家日系大廠太陽誘電則積極擴產,預估今年度MLCC產能將較前一年度提高10%至15%。國內國巨、華新科兩大廠也看好產業前景,同步擴充產能規模。村田為全球MLCC龍頭廠,日前公布2020年度(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財報,受惠於MLCC在多項應用需求強勁,加上PC用電感需求增加、智慧手機用高頻模組需求上揚,帶動營收、獲利皆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展望今年,至3月底積壓的訂單金額達4,343.14億日圓,較2020年3月底大增80.8%,看好在5G普及、汽車產量恢復及電動化,將帶動電子零件需求擴大,全年度營收、獲利有望續創新高。太陽誘電是全球市占率第四大MLCC廠,2020年度營收、獲利也創新高,太陽誘電預估2021年度營收年增9.0%、獲利年增4.8%。為爭取5G、電動車等商機,今年度MLCC產能將提高10%至15%。台廠方面,國巨集團在全球MLCC市占率約15%,排名第三,看好產業趨勢對被動元件需求大增,今年以擴增非標準品的特殊型MLCC為主,待高雄大發三廠全產能開出後,MLCC月產能可增加200億顆,達到1,000億顆規模。至於鉭電容方面,國巨今、明年增幅約10%至15%,法人推估,至2023年,鉭電容產能可較現在增加20%至25%。華新科則在高雄前鎮加工出口區擴充廠房,做為擴充MLCC產能和辦公空間。法人指出,華新科今年MLCC產能提升約10%至15%。華新科也擴充低溫共燒陶瓷元件(LTCC)產能,預期未來LTCC產品占華新科整體業績比重上看8%至10%。
陸智慧機出貨 兩位數衰退
大陸工信部旗下的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數據顯示,大陸4月智慧型手機出貨量2,697.3萬支,年減33.9%,這是今年來首見的衰退現象,主要原因是市場需求降溫,加上手機晶片缺貨所致。(延伸閱讀:印度疫情 衝擊全球智慧手機產銷)市調機構Digitimes Research最新報告指出,由於半導體零組件的短缺,點名小米、OPPO、vivo等手機品牌的智慧手機出貨量將在今年第2季下降,預計下半年在晶片缺貨緩解後將再次回升。經濟觀察報報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數據顯示,今年第1季手機總出貨量9,797.3萬支,年增100.1%,當前全球多地區疫情反復,大陸一度成為全球手機市場的最大成長動能。但近期市場傳出,大陸國產手機大廠正集體向上游砍單,減少出貨量,一位多年從事手機經銷商人士表示,從通路來看,小米、OPPO、vivo早在今年第1季就開始對出貨量進行緩慢下調。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拆解來看,1月大陸智慧手機出貨量達到3,957.2萬支,是今年來最高,年增94.3%,但是2、3月的銷量水準和去年下半年相比,並沒有明顯增長,4月銷量2,697.3萬支進入一個低點。手機通路商指出,根據市場的反應來看,消費者購買需求和動力不足,今年的五一小長假,也沒有感受到銷量的增長,而通路自身的調整,也將出貨量進一步擠壓。目前大陸手機市場的邏輯是,華為因美國制裁致產值銳減,而新榮耀尚未步入正軌,至於小米、OPPO、vivo則積極出貨,增長勢頭強勁,尤其進軍高階手機市場要搶食華為的市占。但在實際銷售中,很多通路商發現小米、OPPO、vivo的高階手機不好賣,例如人民幣5,000到6,000元價位的手機,要搭配促銷、優惠活動才行,原廠價格不打折的話,這部分成本都要通路商自己擔。其中有產品價值、性能的因素,以及情懷的因素,與原先賣華為高階手機的感受不同。從長遠來看,未來小米、OPPO、vivo衝刺向高階產品市場是大勢所趨,只是需要一個市場培育的過程,華為當年也是從人民幣2,000元價位左右的機型開拓市場,並逐步向高階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