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雙鴻、嘉澤等6台廠新上榜 晶技重返200大名單
蘋果近期悄悄公告 2020 年 200 大供應商名單,其中 6 家台廠入列,顯示供應蘋果比重拉升,成為最大贏家,包含散熱廠雙鴻、連接器廠嘉澤、機構件廠康控 - KY、觸控模組廠 GIS-KY、導光板廠茂林、以及頻率元件廠晶技,其中康控由間接供應商變成直接供應,晶技則再度重返名單中。雙鴻是蘋果筆電散熱管的主要供應商,囊括中高階的 Macbook 以及 Macbook Pro 的熱管訂單,此外,隨著 iPhone 螢幕刷新頻率大幅拉高,散熱需求大增,現有的散熱方案不敷使用,雙鴻可望在今年開始供應 iPhone ,與松下一起分食手機訂單。泛鴻海集團成員業成 GIS是蘋果 MacBook、iPad 重要供應鏈之一,獨特 Megasite 生產模式可同時供應 SMT 服務與面板組裝,獲蘋果青睞,加上中國主要競爭對手歐菲光退出,拉高業成在蘋果供應鏈的比重。晶技在 2018 年時一度被移出蘋果 200 大供應商,但仍持續交貨給蘋果,隨著近年晶技在產業重要性提升,市占率增加,去年開始分配到更多訂單、在蘋果供應占比拉升,2020 年也再度重返名單之中,同時間全球最大的石英元件廠 Seiko ,2019 年時還在蘋果供應鏈 200 大名單上,但 2020 年時已遭移除,顯然占比已被晶技拿下。至於茂林則受惠 MacBook Pro 鍵盤改回剪刀腳設計,直接受惠;康控 也由過去透過大客戶間接交貨給蘋果,變成直接供應商,且供應元件品項增加,因此雙雙被納入蘋果供鏈名單。嘉澤主要產品包括 CPU Socket、DDR 插槽、I/O 連接器等零組件,法人推估,應是廣泛導入蘋果的筆電、電腦,以及平板等產品上。
電子資訊
蘋果公布 2020 年 200 大供應鏈名單!台廠新增 6 家、陸廠新增 12 家
蘋果(Apple)發布 2021 年供應商責任報告,並公布 2020 年 200 大供應鏈名單,其中台廠新增 6 家,包雙鴻、康控-KY、GIS-KY、茂林-KY、嘉澤與晶技,並移除 6 家,包括正隆、復揚科技、京嘉光電、達方、美律及明翔科技,至於陸廠則新增 12 家,顯示蘋果供應鏈比重正在悄悄改變。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首先在報告開頭表示,Apple 是一家科技公司,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製造的設備是由人的思想所想象出來,並由人工生產製造,旨在改善人類生活。蘋果營運資深副總 Sabih Khan 表示,2020 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蘋果團隊在 53 個國家/地區進行 1,121 次供應商評估,以確保遵守蘋果的行為準則,截至今年為止,總計有超過 2100 萬供應商員工接受培訓,相關教育、技能培養和充實課程達到 460 萬。Sabih Khan 指出,蘋果 2020 年實現碳中和,迄今為止,全球各行各業的 110 多家供應商已承諾在蘋果的所有製造過程中都使用 100% 可再生能源,並期望有朝一日可以達到不從地球上獲取資源來製造產品的目標,目前所有供應商的生產製造工廠都實現 100% 零廢物認證。蘋果回顧 2020 年 200 大供應鏈名單,其中台廠新增 6 家,像是雙鴻就是蘋果筆電散熱管的主要供應商,包括中高階的 Macbook 及 Macbook Pro 的熱管訂單,並隨著 iPhone 螢幕刷新頻率大幅拉高,散熱需求大增,雙鴻可望在今年開始供應相關產品。業成 GIS-KY 是蘋果 MacBook、iPad 重要供應鏈之一,獨特 Megasite 生產模式可同時供應 SMT 服務與面板組裝,獲蘋果青睞,再加上中國主要競爭對手歐菲光退出,因此讓蘋果決定拉高業成在供應鏈的應用比重。茂林受惠 MacBook Pro 鍵盤改回剪刀腳設計;晶技則是取代石英元件廠 Seiko 重返供應鏈名單;康控-KY 受惠供應元件品項增加;嘉澤則以 CPU Socket、DDR 插槽、I/O 連接器等零組件供應,納入蘋果供應鏈名單。台廠移除的廠商也有 6 家,其中供應包材相關的正隆及明翔科技遭移出,顯示蘋果推動環保的決心,京嘉光電則是被 TPK-KY 納為全資子公司,還有鍵盤供應商達方、聲學元件廠美律,以及和碩與景碩共同轉投資的軟板廠復揚科技。陸廠納入頻果供應鏈的廠商有 12 家,包含領益智造、南平鋁業、北京兆易創新科技、天馬微電子、江蘇精研、蘇州勝利精密、得潤電子與新綸科技等,遭移除的則有廣東朝陽電子、吉林利源精制,整體新增家數贏過所有國家/地區,顯示紅色供應鏈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手機需求緩、筆電增溫 下半年觀察半導體庫存調整
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需求趨緩,印度疫情嚴峻廠商下修手機訂單。法人預估半導體循環週期可能在第4季達到高峰,下半年需觀察重複下單狀況是否產生大幅度庫存調整。半導體景氣與資通訊終端產品需求息息相關,目前看來智慧型手機市場需求有趨緩的跡象。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在5月上旬點出,5G智慧型手機在中國通路庫存水位達到歷史高點約9.5週,高於平均正常庫存水位的4週至6週,反映5G手機欠缺殺手級應用而需求不振,而全球Android手機面臨需求不振的結構性風險。美系外資法人報告也指出,中國廠商從5月初開始就減少智慧型手機訂單,主要是高階5G版Android智慧型手機需求趨緩,不過高階蘋果5G版iPhone需求仍持續強勁。本土法人預估,隨著中國修正庫存與印度疫情升溫,第2季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將季減。此外印度第二波COVID-19疫情爆發也對短期Android手機需求產生負面影響。郭明錤調查指出,韓國三星(Samsung)、中國Oppo、Vivo與小米已下修第2季印度市場訂單比例約10%至20%。不過第2季筆記型電腦需求增加,本土法人預估出貨量可季成長5%到15%;下半年因在家上班、遠距學習需求延伸到巴西、泰國、印度等新興國家市場,預估下半年筆電出貨量可望年增6%至7%,今年筆電出貨量可望年增近20%。觀察終端市場重複下單狀況,宏碁董事長暨執行長陳俊聖指出,超額下單比例多寡不重要,也不會影響日常營運和訂單能見度,目前宏碁正在收第3季訂單。他分析,宏碁收到的訂單仍然比出貨多,且未出貨訂單會累積,沒有滿足的訂單量越來越大,無法直接估算缺口。華碩認為,到下半年為止出貨動能仍強,但明年能見度不高,主要是疫苗對疫情控制狀況不明朗,其次是無法確定缺貨問題何時解決。鴻海表示,重複下單市況預估下半年可趨緩;研華內部分析,80%訂單是提前下單,屬於實際需求,另外20%訂單是超額下單,不過是標準品產品,庫存不高。觀察半導體庫存水位,外資法人指出,半導體庫存水位已停止下降,主要是個人電腦和筆電通路開始回補庫存,加上中國中芯國際在8吋晶圓產能擴充較預定規劃提前,預估半導體尤其是邏輯晶片的榮景循環週期可能在今年第4季達到高峰,屆時晶圓代工廠供不應求狀況可能開始緩解,價格上揚的走勢也將會停止。展望下半年,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產業分析師鄭凱安分析,下半年需觀察包括晶圓代工、資通訊終端、以及車用晶片整合元件製造廠可能的庫存調整、以及產能重分配對市場需求的影響。MIC資深產業分析師魏傳虔預期,半導體缺料狀況不僅持續到今年底、甚至會延續到明年上半年,觀察交期是否縮短、半導體產品價格是否回到正常水位。鄭凱安表示,半導體製造與半導體封測業者目前訂單需求大於真正市場需求,無業者呼籲終端業者與IC設計廠冷靜下單,避免今年下半年發生大幅度庫存調整。不過從第2季單季來看,筆電代工廠和電腦品牌商缺料仍明顯,陳俊聖透露,供應鏈並非全面缺貨,主要缺面板驅動IC和電源管理IC等輔助晶片。魏傳虔表示,筆電通用型晶片通常採用的8吋和12吋晶圓成熟製程,產能供給不足,使得筆電缺料狀況更嚴峻。鄭凱安指出,全球80%筆電由台廠組裝供貨,目前主要短缺晶片包括顯示器驅動晶片、電源管理晶片、音頻編解碼晶片、介面晶片與網通晶片等成熟製程IC。鴻海表示第2季料況比第1季更吃緊,但預期缺料狀況影響正常訂單程度不到10%,預估集團在電腦終端產品受到季節性淡季和料況吃緊因素,業績將季減和年減。第1季電腦終端產品占鴻海集團業績比重約20%。廣達指出,零組件缺貨限制潛在成長空間,缺料問題仍嚴峻,難以估算供應缺口;緯創也指出,零組件缺貨問題仍相當嚴峻,短期難以緩解;因零組件缺貨,研華預估第2季營收將遞延約5%至10%。華碩表示第2季零組件供應缺口近30%;本土法人指出,宏碁第2季缺料層面更廣,採貨到料比例一直有缺口,通路客戶庫存仍低。
採購需求持續增溫 伺服器記憶體Q3可望再漲3~8%
研究機構TrendForce調查指出,時序即將進入下半年,伺服器採購需求持續增溫,儘管DRAM廠已積極將產能轉移至伺服器DRAM,但尚未完全滿足市場需要。因此預估,第3季伺服器DRAM價格可能再調漲3~8%。DRAM合約價今年可望逐季攀升,一線大廠三星、SK海力士、美光均看好今年DRAM產業需求,其中伺服器、資料中心產業經過長達3季的庫存去化之後,今年展現復甦力道,需求回溫,加上平台轉換更刺激新的需求,看好今年DRAM將供不應求。據TrendForce表示,2021年伺服器出貨動能持續受到疫後新常態驅動,包含全球主要雲端服務商的資料中心建置計劃、企業上雲加速,以及自駕車的路側伺服器、工業4.0等技術發展。然而,受到英特爾(Intel)與超微(AMD)平台導入品牌廠的時程略為放緩,以及中國新基建部分項目推遲的影響,第二季整體伺服器出貨量季成長率將自原先預測的19.6%,下修至17.7%,然遞延訂單將有望推升今年下半年的出貨表現。TrendForce月前曾表示,伺服器市場供應鏈長短料問題仍未解決,且部份關鍵零組件的產品交付周期(lead-time)延長。然而,近期因智慧型手機在印度的生產再次遭受當地疫情嚴重衝擊,迫使品牌廠下修生產數量,相關生產備料因而降低。因此,TrendForce認為,伺服器所需的關鍵零組件自第2季起將可滿足生產需求,長短料問題逐漸解決中。另外,從今年上半年各大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布局來看,北美地區的GCP、AWS、Azure及Facebook的伺服器採購動能皆較過往積極,其中又以前兩者加單力道最強。預期在英特爾與超微新平台大規模量產挹注下,第三季各大廠將持續提升伺服器採購力道。中國方面,Baidu、ByteDance、Alibaba、Tencent上半年的需求僅來自中國國內的營運擴張;海外擴展則較不積極,加上農曆年節假日影響,伺服器的採購力道較弱。今年採購動能將主要集中在Tencent與Baidu,主要因二線業者擴大在Tencent租賃雲端服務的規模;Baidu則因應自駕車的發展側重布建路側設備,進而帶動server需求。面對持續擴張的伺服器採購需求,儘管DRAM廠已積極將產能轉移至伺服器DRAM,但尚未完全滿足市場需要。因此,TrendForce預估,第3季server DRAM價格可能再調漲3~8%。Enterprise SSD部分,同樣是因為第3季英特爾及超微新一代平台即將出貨放量的緣故,採購量可望大幅增長;尤其今年筆電需求持續暢旺,第3季整體NAND Flash供應市況將隨著消費電子產品生產旺季到來,而出現供應較為吃緊的情況,故預測價格將會出現近1成的漲幅。
今年筆電市場估增19.2% 缺料持續至年底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觀測2021年資訊產業,疫情帶來新生活常態,促使資訊產業需求成長,其中以筆電成長最高,2020年全球筆電市場規模從過往五年約1.5~1.6億台回到2億台水準,預估2021年將增長至2.4億台,成長率達19.2%,資深產業分析師魏傳虔表示,未來五年筆電市場規模將持續維持在2億台以上,主要是受惠於商用換機與新興市場需求有待滿足,不過仍須觀察缺料情形對PC出貨天花板的影響,預估此波缺料將延續至2021年底。資策會MIC指出,受到疫情遠距工作與教學風潮影響,2020年全球桌機商用市場出貨較2019年衰退18.8%,其中電競桌機與All-in-One PC受創程度相對較小,不過整體而言,2021年疫情與缺料問題若未能緩解,桌機市場仍有高度不確定性。伺服器部分,疫情驅動雲端運算與遠距需求上升,雲端大廠持續建造資料中心,也帶動2021年出貨,預估成長4.9%。魏傳虔指出,未來五年全球伺服器市場將因為HPC、AI與邊緣運算持續成長,而x86架構與Arm架構之間的競爭,也將加速CPU平台更新並帶動伺服器換機潮。資策會MIC觀測資訊產業趨勢指出,採用處理器部分,未來非x86架構處理器有望逐漸擴大在資訊硬體產業的占比,2021年筆電搭載Arm架構處理器的占比已達一成,成長主因是上游晶片與作業軟體商的積極投入,加上Chromebook受惠於各國教育標案,市場逐步成長,可預期Arm架構市占率也能持續提升。除此,資訊產業生態系的合作模式產生改變。資策會MIC指出,面對產品多樣性與需求客製化趨勢,傳統伺服器已無法完全滿足雲端伺服器的要求,ODM direct相對傳統伺服器品牌廠的出貨比重逐年攀升,從2016年27%成長至2021年35.1%,顯示雲端服務商考量其客戶與使用者特性,從雲端服務、端點再到AI晶片皆有不同布局需求,未來產品開發將從賣方市場逐漸轉為買方市場,由應用需求端反過來影響服務商甚至硬體商。除此,可觀察到為了因應未來新局,主要的資訊產業廠商皆朝向更彈性、更有韌性的供應鏈布局,同時擴大資本支出以強化新事業。
中國電動車強監管時代 國際車廠配合建數據中心
中國對於電動車數據的監管力道越來越強,除了特斯拉已宣布將在中國建立數據中心,配合當局的政策,據外媒報導,包含BMW、福特都跟進。官媒近期刊發評論稱「智慧汽車不能數據裸奔」。中國國家網信辦近日發布「汽車資料安全管理若干規定(徵求意見稿)」,這項規定要求汽車製造商須在中國境內存儲資料,如要將資料發送至海外,須獲得官方同意。外界解讀,這象徵中國的電動車產業面臨「強監管時代」,國際車廠的壓力日漸增大。據路透社報導,除了國際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已宣布在中國境內設置數據中心外,多家國際車廠先後表示相關的中國數據中心計畫已在推進。據報導,福特汽車表示,已在去年上半年於中國設立一個數據中心,存放中國境內所有車輛資料;戴姆勒指出,該公司在中國設有專門的車輛後台系統,用於存儲車輛資料;BMW稱,中國的車輛數據中心正在營運,但並未透露這些中心的成立時間。報導指出,多家車廠則否認在中國設有數據中心,或是拒絕對此事發表意見。不過也有些車廠表示將會配合中國的相關規定,但「由於監管環境仍在快速發展中,現在就細節發表評論還為時過早」。路透曾於22日報導引述消息人士稱,因為特斯拉的車內鏡頭存在安全疑慮,因此中國部分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被告知,不要將他們的特斯拉汽車停放在政府辦公區域內。中國官方對於電動車數據的監管力道越來越強已是不爭的事實,除了推出相關的新規定外,近日官媒也藉由評論為數據監管搭建舞台。官媒新華社旗下的財經媒體經濟參考報在21日曾刊發一篇名為「汽車智能化拒絕『數據裸奔』」的評論,文中提及,消費者對汽車數據的擔憂包含「不知道汽車數據的收集範圍和使用去向」、「網絡安全漏洞和惡意攻擊導致的汽車數據洩漏」。文中強調,「要用好數據就要規範數據使用,不讓數據裸奔可說是汽車智能化路上最為重要的一步」。
5G車用通訊技術仍處先期階段,相對5G車聯網恐成美中競賽新戰場
5G車聯網可能成為美中競賽新戰場華爾街日報5月26日報導,目前5G車用通訊技術仍處先期階段,普遍認為5G將為行車帶來更加安全及便利,並實現自動駕駛的目標,中國長期開發車用通訊標準C-V2X (cellular vehicle-to-everything),盼主導全球車聯網技術標準,惟美國及盟國對中國通訊設備仍持緊戒態度,並限制5G網路使用中國設備,5G車聯網恐成美中競賽新戰場。美國FCC於去年11月將部份頻譜分配給C-V2X通訊技術,然中國已採用C-V2X標準多年,最初是為4G設計,現正過渡至5G設備,目前中國係唯一實現車用5G C-V2X技術商用化的國家,去年中國車廠已推出本土製造的C-V2X設備車款,今年福特汽車亦將在中國推出2款C-V2X車型,並預期2022年於美國配置C-V2X設備的車款。此外,奧迪、BMW、賓士及Subaru等汽車商亦開始採用C-V2X標準並進行安裝測試。
大陸前4月汽車製造業利潤年增1.6倍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簡稱中汽協)彙整大陸國家統計局的數據5月27日公布,前四月,汽車製造業累計利潤人民幣1,799.6億元,年增1.6倍,依然高於同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速。界面新聞報導,數據顯示,1至4月,汽車製造業利潤繼續呈現快速年成長,增速比1至3月回落。前四月汽車製造業累計利潤人民幣1,799.6億元,年增1.6倍,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的6.9%。營收方面,前四月,汽車製造業營收繼續保持快速年增長,達人民幣2兆8,802億元,年增51.7%。前四月,汽車製造業營收增速高於同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1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的7.6%。
工業物聯網新危機 企業無法停機修補關鍵漏洞暴露被攻擊的成本
資安大廠趨勢科技一份針對4G/5G企業專用網路所面臨的新興威脅點出7個駭客可能入侵核心 4G/5G 網路的重要破口,駭客可經由攻擊智慧製造環境中的工業控制系統來竊取機敏資訊、破壞生產線,或者向企業勒索,更嚴重的是許多企業都陷入無法承擔停機修補關鍵系統漏洞的成本,所以只好冒著漏洞遭到攻擊風險的困境。這份「來自 4G/5G 核心網路的攻擊:工業物聯網在已遭入侵的園區網路內的風險」的研究報告顯示,製造業正走在工業物聯網 ( IIoT) 的應用潮流上,隨著5G興起,5G 無遠弗屆的連網能力將大幅提升其速度、安全與效率,但也帶來新的威脅,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許多企業都陷入無法承擔停機修補關鍵系統漏洞的成本,所以只好冒著漏洞遭到攻擊風險的困境。報告提出7個駭客可能入侵4G/5G網路的破口,駭客一旦經由破口進入核心網路,就能在網路內橫向移動並試圖攔截或篡改網路封包,包括執行核心網路服務的伺服器:攻擊這些標準商用x86架構伺服器的漏洞和強度不足的密碼、虛擬機器 或容器:若未套用最新修補更新就可能成為破口。網路基礎架構:修補更新經常忽略了網路硬體裝置也需要修補。基地台:這些裝置同樣含有韌體,因此也不時需要更新。趨勢科技模擬11種攻擊情境,其中破壞力最強的是攻擊 IT 和現場工程師經常使用的微軟遠端桌面協定(RDP),由於升級5G並不會讓 RDP 流量自動獲得保護,成為駭客藉此下載惡意程式或勒索病毒,甚至直接挾持工業控制系統。趨勢建議,企業專用行動網路的建置,不僅牽涉到終端使用者,更牽涉其他單位,此外,企業專用4G/5G行動網路屬於大型基礎架構,而且使用壽命很長,所以一旦建置之後就很難汰換或修改。因此,有必要一開始就內建資安防護,在設計階段就預先找出及預防可能的資安風險。
Q1全球穿戴設備出貨量年增34%,蘋果市占降
IT之家報導,根據IDC數據,今(2021)年第一季可穿戴設備共出貨1.05億台,較去年同期的7,780萬台增長34.4%,為第一季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首次突破1億台。雖然蘋果、三星等市場領導者保持了領先優勢,但大部分的增長來自於BoAt這樣的小公司。IDC指出,蘋果作為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明顯領導者,其智慧手錶的表現依然強勁,價格較低的Apple Watch SE和Series 3在市場上獲得了進一步的吸引力,而其耳機產品(包括AirPods和Beats)在去(2020)年第四季達到創紀錄水準後出現下降。儘管蘋果今年第一季多賣出了500萬台可穿戴設備,並保持市場領導者地位,但其整體市場份額卻被競爭對手奪走3.5%,由去年第一季的32.3%降至今年第一季的28.8%,其中大部分競爭對手的規模非常小。數據顯示,第一季三星(市占11.8%)首次領先於小米(市占10.2%),且超過了100萬台,推動其銷量上升的是其真無線耳機,包括Galaxy Buds Live、Galaxy Buds+,以及最近增加的Galaxy Buds Pro;該公司的增長還受益於其子公司JBL的大眾市場和低價型號的耳機出貨量。同時,該公司的智慧手錶和手環保持增長,達到了新的第一季紀錄。而小米是前五名中唯一出現出貨量年減的公司,即使其耳機和手錶相較一年前有強勁增長,但占其今年第一季總銷量一半以上的手環銷量下降,抵消了這些增長;小米還面臨的挑戰是,其總銷量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在中國以外地區銷售,這進一步限制了其增長機會。華為(市占8.2%)是唯一一家今年第一季出貨量超越其去年第四季出貨量的公司,且在北美沒有任何業務;華為主要依靠中國市場,但歐洲市場也在持續改善,同時保持其在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空間,其多樣化產品組合包括手錶、耳機和手環,都取得了強勁的業績表現,而新增的眼鏡產品線在中國邁出了一大步。至於總部位於印度的BoAt公司遠遠領先於Fitbit和華米,保住了其第五名的位置,其19美元的平均銷售價格在領先公司中最低,也讓許多客戶對其青睞有加,市占由去年同期的0.9%升至2.9%。
今明兩年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估年增7.7%及3.8%
IT之家報導,根據IDC發布全球智慧手機市場預測報告顯示,今(2021)年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可望達到13.8億支,年增7.7%;明(2022)年預計出貨量達到14.3億支,增長3.8%。展望未來,預計智慧手機的增長態勢將持續到2025年,年複合增長率(CAGR)為3.7%。IDC預計,隨著5G網路的大規模普及,以及5G手機成本的降低,預計到今年底,5G手機的出貨量將實現三位數增長,預計中國市場將成為最重要的增長點,5G手機銷量占全球的一半,美國將以16%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研究機構並預測,今年5G安卓手機的平均售價將降至2,913.84元人民幣,與去年相比下降12%;預計明(2022)年將降至2,556元人民幣。
萬泰科5月營收戰新高;美國若解封將受惠
美國解封預期轉強,線材廠萬泰科表示,客戶提高庫存的意願確實轉強,近月接單都有新高水準,5月雖因貨運持續擁塞問題,無法全數交貨,但營收可望恢復月增、且不排除有挑戰新高實力,法人預期,本季營收創高無虞,毛利率也會恢復常態,且在公司自主篩檢海外廠全數員工下,海外產出也相對不受影響。萬泰科表示,因應國內疫情,雙北區與中壢區員工已自行分流,除間接員工分流外,也禁止雙北與中壢區人流往來,以確保工廠產能。至於海外廠部分,越南廠與泰國廠近期才進行全數員工的篩檢,全數陰性,未來也都會自主性執行較政策更嚴格的防疫措施。而在接單面,公司表示,因美國解封預期越來越強,有利客戶回補庫存意願,近期接單續旺,只是5月貨運擁塞情況沒有紓解,台灣與越南區各有數千萬元的貨品無法在預期內安排上船銷美,但初步看來,5月出貨可優於4月,甚至有再度挑戰新高可能。至於6月接單也維持高峰,法人預期,本季營收創高無虞,且因接單報價已能完全反映成本,單季毛利率將重回常態的15%以上,今年營收成長估三成,每股稅後盈餘將超過2元、創下新高。對於後續擴產計畫,萬泰科表示,今年最大擴產主要在越南,先前機器設備裝置進度還算符合預期,後續會以台灣原有的越南移工做為種子部隊,有意願回國者可傳承在台灣製造經驗,整體擴產希望能如期進行。看好公司後市與股東權益維護,萬泰科董事會也已通過自本月20日起,進行庫藏股買進,總計將買進1400張,每股買價預計落在15.02-36.27元。
USB-IF更新USB PD 3.1規範 讓USB-C充電功率最高增加至240W
USB-IF在稍早釋出更新中,明訂USB-C 2.1版本介面設計中,將藉由USB PD 3.1規範讓充電功率可大幅提升至240W,藉此對應更多供電功率需求更高的筆電機種使用。雖然目前USB-C連接埠對應的供電功率已經可達100W規格,對應絕大多數的手機、遊戲機及筆電機種都已經十分夠用,但是對於運算效能更高,甚至搭載高效能獨立顯示卡的遊戲筆電,顯然還是不夠,使得許多遊戲筆電雖然支援USB PD供電設計,但依然會配置高功率充電器,以利在高負載運算期間維持穩定供電。而就USB-IF稍早在USB-C 2.1版本介面設計中所加入USB PD 3.1規範,則是可讓最大供電功率提升至240W,意味日後將使更多高效能遊戲筆電也能透過單一USB-C連接線與充電器即可維持穩定供電,甚至在機身設計也能省略傳統電源供電元件,讓機身可以容納更大電池容量,或是增加更多散熱空間,另外也能降低機身厚度及重量。在相關規範調整部分,依然是將最低充電電流控制在5A,但充電電壓則從現行最高20V增加至48V,藉此實現最高可達240W充電功率。至於新規範提出後,由於對應更高充電電壓設計,因此USB-IF也會要求配件商必須清楚標示USB-C線材規格,讓消費者能清楚知曉使用線材最高可承受電壓規格,避免更高充電電壓造成線材損毀,甚至引發起火或間接損壞充電設備等事故。但如同先前提出高功率充電設計時,USB-IF後續配合提出相關安全防護設計,亦即當充電設備偵測使用線材不符合充電規範時,就會自動降壓使實際充電功率降低,避免造成線材或設備損壞情況。
COMPUTEX辦20場論壇 探討創新應用
2021年台北國際電腦展論壇以「開創智慧新局 The New Era of Intelligence」為主題,由全球資通訊專家分享疫後新策略,共同解析產業動向,更將針對聚焦AI、5G、IoT、電動車等關鍵應用,解鎖量子電腦發展趨勢,全方位探討前瞻科技無限應用,舉行20場次線上趨勢。國際廠商英特爾、美光、輝達等半導體大廠及伺服器解決方案供應商Supermicro,談論全球科技巨擘如何積極布局,在5G新戰場中把握商機,廣達及遠傳也將分享5G新應用。安謀、NXP等國際領導廠商分享AI領域最新應用,看準AIoT(智慧物聯網)廣泛應用,資安將成各大廠發展重點,邀請國際資安業者Check Point Software發表演說。先進汽車趨勢也是各界關注焦點,電腦公會榮譽理事長暨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透過影片,分享「電動車產業迎接下一波:台灣是全球不可或缺的夥伴」為題分享,童子賢認為,台灣具電動車電控等相關技術優勢,從「裝了四個輪子的電腦」發展到「裝了四個輪子的移動資料中心」,智能汽車產業極需發展嶄新的生態供應體系。童子賢表示,台灣擁有資通訊產業基礎與實力,搭配半導體全球戰略優勢;從周邊產品、車用晶片、電控到行車輔助系統,台灣業者在全球電動車產業不容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