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貿聯 5月營收單月次高 健和興首破4億元登峰
連接器及線束廠6月4日相繼公告 5 月營收,貿聯以 23.16 億元,寫單月歷史次高;健和興營收則是 4.07 億元,單月首度突破 4 億元新高。貿聯 5 月營收 23.16 億元,僅較 4 月 23.17 億元的單月新高微幅下滑,年增 34.6%;累計前 5 月營收 107.68 億元,年增 27.3%。貿聯表示,5 月工業用線束受惠半導體設備出貨強勁,資訊產品也因海外塞港紓解及時回補庫存,維持出貨量能;不過,車用線束及電器線束因勞動節假期營收略減。展望 6 月,貿聯坦言,資訊產品恐開始受到上游半導體產能吃緊、IC 缺料影響,此外,東南亞地區疫情再起,也導致工廠短暫停工,影響營運動能。健和興 4 月營收 4.07 億元,月增 41.9%、年增 3.4%;累計前 5 月營收 18.62 億元,年增近 45%,雙寫同期新高,公司表示,5 月受惠電工 / 綠能以及車用產品出貨續強,推升營收創高。
 
〈特斯拉利空頻傳〉貿聯-KY:未感受到出貨下滑 需求維持正向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傳出在中國銷量砍半,不過,供應鏈之一的貿聯表示,目前從需求端來看,美系大客戶需求沒有太大改變,展望也依舊正向。外媒報導,特斯拉在中國市場接連傳出利空消息,除了宣布召回在中國的 734 輛進口 Model 3 外,還傳出中國市場銷售正在放緩,5 月淨訂單自 4 月份的 1.8 萬多輛降至約 9800 輛,幾乎腰斬。市場也關注特斯拉訂單下滑,恐同步衝擊供應鏈,但貿聯表示,目前並沒有得知相關消息或是察覺訂單減少等類似情況,貿聯是特斯拉電池電源管理系統 (BMS) 線束的主力供應商。貿聯表示,目前觀察美系電動車大客戶產能還是持續開出,加上德州即將投產生產新車款,都將帶動線束需求同步增加,對該客戶訂單展望維持正向看法。此外,貿聯今年也拿下另外 2 家美系電動車客戶,預計下半年開始出貨,加上越野車用線束訂單能見度佳,法人預估,貿聯今年車用營收可望成長 3 成。

總體經濟

五大業別 去年薪情好High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國內更有不少勞工放無薪假、或是被迫兼差斜槓,然而仍有部分行業在經濟陰霾裡,薪資仍創高,羨煞所有勞工。根據主計總處最新統計,去(2020)年銀行業、海洋水運業、電信業、證券期貨業平均總月薪突破90K,是薪情最好的行業。勞工薪資結構包含「經常性薪資」及「非經常性薪資」,前者是指本薪及月津貼等;後者則包含年終獎金、年節獎金、績效獎金及加班費。「經常性薪資」及「非經常性薪資」總合即為總薪資。 主計總處調查指出,目前我全體受僱員工(含本國籍、外國籍之全時及部分工時員工)人員平均為795.5萬人,去年全體受僱員工每人每月總薪資為54,160元,年增1.32%。其中,去年製造業每人每月總薪資為54K,年增0.42%,服務業54K,成長1.88%。 若進一步觀察各行各業,以銀行業每人每月總薪資106K最高,年增1.43%;排名第二名為異軍突起的海洋水運業100K,年增10.67%。不過,這兩大高薪行業涵蓋受僱員工人數僅16.2萬人。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指出,一直以來海洋水運業平均月總薪資90K,並未擠進前三名;去年因疫情導致全球大缺櫃,致該業月總薪資成長逾一成,因該業月經常薪資變動不大,判斷是去年該業因業務量大增,致非經常性薪資跟著大幅成長。其次,去年電信業、電力及燃氣供應業、證券期貨及金融輔助業每人每月總薪資逾94K,亦屬高薪行業。其中,證券期貨及金融輔助業平均總月薪年增10.63%,主計總處官員坦言,這與去年台股表現強強滾、不斷突破高點有關,致證券期貨業從業人員薪資成長。我半導體製程領先,資通訊產業訂單滿載,也反映在員工薪資上。主計總處統計指出,去年製造業每人每月總薪資為54K,其中,電子零組件業(含半導體)平均總月薪74K,年增3.14%。官員表示,該業不僅包含半導體,還有面板,面板去年上半年表現並不好,該業平均成長率達3.14%,表現已屬不錯;而且,該業經常性薪資年增2.91%,增幅在各業中名列前茅,顯示好景氣,不是只有獎金,更反映在經常性薪資成長。 惟「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去年平均總月薪亦有73K,年減4.65%。官員說,該中分業涵蓋行業廣,各業景氣復甦腳步不一,致總月薪較前一年減少,但仍是高薪行業。 
 

電子資訊

5G、物聯網、自駕車、智慧城市、遠距醫療需求旺
HPC引爆SiP先進封裝成長潮

全球高速運算(HPC)應用市場加速發展,有利提高資料傳輸速度、運算效能的「SiP」IC晶片先進封裝技術,台股相關次產業族群股,後市營運將有爆發性成長。隨著全球汽車市場車聯網應用平台的持續發展,先進智慧車用電子產品,儼然成為近年來汽車電子應用平台發展的主要趨勢,尤其對全球半導體產業而言,「車用電子」更已成為下一個產業新興應用大規模戰場。

SiP、MCM先進封裝技術 滿足高速傳輸需求

傳統汽車產業以往多不會將最先進生產技術、製程、產品等,導入最暢銷車款上,反而會優先導入最成熟、穩定,可靠度、品質最佳的應用產品,「穩定度」向來是最重要的考量,此一產品設計、上市考量,現階段依然相當具實質性、有感的存在著。不過,伴隨著AI、車聯網等各種市場應用的先後導入下,車用電子元件、模組的「運算效能需求」也隨之浮現,此項趨勢,也因此改變了半導體IC、元件的製程封裝形式。過去半導體IC元件、晶片的封裝製程技術,大多以運用現階段已成熟、穩定的BGA、QFP、SOP等IC封裝技術不過,受惠於5G、物聯網、自駕車、智慧城市、遠距醫療等應用市場板塊需求的驅動力,所衍生出AI、高速運算「HPC」需求,以及C-V2X(蜂窩車聯網,Cellular V2X)、DSRC(專用短程通訊,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等車聯網「高速通訊」標準技術,前述既有、相對屬上一世代的IC元件封裝技術,已難以滿足新世代「高速運算」、「高速傳輸速度」應用需求,也因為如此,新世代的「多晶片模組(Multi-Chip Module;MCM)、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SiP)、Fan-in/Fan-out」等先進封裝技術,因而成為高速運算市場不可或缺的IC元件封裝技術應用趨勢。所謂「系統級封裝(SiP)」,主要為植基於SoC(系統單晶片)架構,所發展而成的半導體IC元件、晶片封裝製程技術。SiP最終成品封裝中,可包含多個或單一晶片,加上被動元件、天線等任一電子元件以上之複雜封裝製程技術,主要應用於消費性、通訊產品,如手機、平板電腦、記憶卡、微型硬碟等,以及5G、物聯網、自駕車、智慧城市、遠距醫療等應用相關電子裝置及元件。根據全球半導體IC封裝大廠之一「Amkor」,對SiP的定義為:「在一IC包裝體中,包含多個晶片或一晶片,加上被動元件、電容、電阻、連接器、天線等任一元件以上之封裝,即視為SiP」,也就是說,在一個封裝(package)內,不僅可以組裝多個ic晶片,更可以將包含上述不同類型的元器件、電路晶片,堆疊在一起,據此構建成更複雜、完整的系統。

SiP架構與SoC相似 性價比高於SoC先進封裝技術

SoC、SiP二者的封裝概念及架構極為相似,二者皆包括邏輯元件、記憶體晶片,甚至還包含被動元件系統,堆疊整合成單一個電子零組件。但二者間差異,主要為SoC由IC設計角度出發(半導體產業前段板塊),將運算系統所需元件,如CPU、北橋晶片、記憶體等,整合封裝成單一晶片,以往則主要分成三個晶片板塊個別封裝而成。SiP則從IC封裝的角度出發(半導體產業後段板塊),將不同晶片予以排列、堆疊,然後加以封裝製成一個電子元件,或將MEMS、光學零組件等零件一起組裝,成為具特定應用功能產品。SiP製程需求提升,最主要原因為目前市場上消費性電子需要整合的功能越來越多。如手機需同時具備通話、照相、行動支付、感測高度與距離、各式解鎖功能、衛星定位等應用功能,且手機內部零組件置放空間又相當受限,加以電池容量亦不斷擴大,因此衍生出「IC元件整合構裝」概念。與SoC相較之下,SiP的最大優勢即為「成本」較低。誠然,旗艦型手機機種,因產品單價高,加以手機品牌廠為對外展示自身技術實力(可收技術力、產品力廣告宣傳效果),因此大多採「SoC」方式,以節省手機內部零組件組裝空間;但於市場競爭激烈的中階手機板塊,手機整體製造成本的考量自然更為重要,因此,要兼顧手機應用功能的多樣性,又要與市場上其它廠商比價,所以,「SiP」封裝可帶來更高的性價比優勢。也因為5G手機所導入的應用功能日漸增多,SiP技術的應用因此更形重要。第一,因為5G需要相容LTE等通信技術規格,因此需要更多數量的射頻前端「SiP模組」;再者,毫米波天線與射頻前端,整合形成AiP天線模組;最後,則因記憶體、基頻晶片等更多半導體零組件,須整合成為更大、單一SiP模組,SiP技術於5G手機應用,也因此更為重要。目前,高通已將Qualcomm Snapdragon System-in-Package(QSiP)模組成功商業化。QSiP將AP、電源管理、WiFi、射頻前端等晶片、音訊轉碼器、記憶體等400多個零組件,置放於單一模組中,大幅度減少PCB所需空間需求,因此能為電池、鏡頭等模組提供更大安裝空間。同時,QSiP也大幅簡化手機設計、製造流程,亦可縮短開發時間、節省成本,並可加快手機推出時程。

日月光投控持續精進封裝技術 主要供貨市場以美國為主

先前由日月光半導體、矽品精密工業二家公司所合併而成的日月光投控,目前已成為台灣最大的IC封裝服務(營收占比45.84%)、電子產品構裝技術及製造服務EMS(營收占比42.91%)廠。日月光投控近年來,積極投入、搶食SiP(系統級封裝)市場商機,目前於全球SiP封裝市場擁有約20%左右市占率。同時,台灣半導體廠商中,現階段可提供SiP封測及模組代工、射頻及混合訊號測試者,尚有京元電、力成、矽格、訊芯等。日月光半導體持續開發覆晶封裝(Flip Chip)、3D系統封裝(3D SiP)、面板級封裝、光電封裝(OEP)、射頻模組(RF Module)、銲線封裝(Wire Bond Package)、無線通訊模組(Wireless Communication SiP Module)等封裝技術。公司近年來所進行新技術開發目標,主要集中於2.5D Fan-out、嵌入式基板等應用板塊,已於2018年下半年陸續開出產能。日月光半導體主要商品銷售地區分別為:美國占比約67.60%、台灣約占12%比重、亞洲占比約10%、歐洲約占9%比重。矽品精密工業亦繼續開發FCBGA系列、FCCSP系列、CSP系列、系統封裝系列等新製造服務;比特幣挖礦機CPU IC成品測試、5G IC晶圓測試、先進製程3D IC覆晶製程驗證量測,亦開發14nm銅製程低介電常數晶圓銲線封裝技術、40um晶片直列式銲墊間距銅線打線技術、新型晶圓凸塊技術、超薄晶圓封裝技術、電漿切割技術、遠程電漿技術等新封測技術項目。矽品精密工業商品主要銷售地區分別為:美國占比約38%、台灣約占18.50%比重、中國占比約29.70%、歐洲約占9.95%比重。有關二家封裝廠所面對的市場競爭同業廠商方面,日月光半導體、矽品精密工業於全球半導體IC封裝市場上,主要的競爭對手大廠包括:美國Amkor、中國江蘇長電、通富微電、華天科技等公司。

看好日月光投控前景展望 法人調升獲利預期與目標價
 
目前擁有全球SiP封裝市場約20%左右市占率的日月光投控,因受惠封測業務需求持續強勁、產線稼動率持穩高檔水準,今年第一季毛利率、獲利表現,得以優於市場原先預期。投控集團表示,由於IC晶片打線封裝產能仍持續短缺,現階段產線已滿載至今年底,在手訂單交貨期已長達45周~52周。目前正努力擴大打線封裝產能規模,相信明年於產能及零組件、載板配置方面,將可保持既有競爭力。由於市場需求持續暢旺,日月光投控因此調升今年資本支出規模,預計將增加10%~15%,達20億美元左右。其中,封裝板塊支出約占65%比重、測試約占比20%、EMS約占12%比重,其餘則用於材料相關支出。因受惠通訊、物聯網市場應用商機擴增下,因此看好系統級封裝(SiP)、EMS板塊未來幾季營收表現,有望見到明顯轉強。展望本季營運,日月光投控預期,以美元計價的封測業務相關營收,季增率將會與去年同期相去不遠,毛利率略高於第一季24.40%水準。電子代工(EMS)業務以美元計價的營收實績,可望與去年第三季表現相當,營益率則將略低於去年全年3.80%水準。法人機構推估,日月光投控第二季營收將可季增近10%,年增約20%增幅。日月光投控預期,封測業務今年毛利率可望提升達24%~26%,EMS營益率目標則可提升至4%。於集團封測業務規模成長,及與矽品合作綜效的顯現下,全年營益率有望提高2.5~3個百分點,優於原先所預期1.5~2個百分點。由於今年首季財報表現穩健,且財測展望亦正面指引下,投顧法人因而調升日月光投控今、明二年獲利預期6%、11%,看好全年度每股稅後盈餘(EPS)可分別達9.67元、10.71元;配合財務槓桿改善、提升股利配發率之下,故維持「增加持股」評等,看好目標價自原本的138元,向上調升至145元。
 
新iPhone供應鏈 動能加溫
全球智慧手機第2季傳出因為市場銷售不佳,導致非蘋手機品牌下修今年出貨目標,不過蘋果將在9月發表新款iPhone,加上5G手機滲透率持續提升,身為蘋果主力供應商的大立光將受惠最大,第3季業績將跟著蘋果拉貨反彈。市調機構Strategy Analytics預估,2021年全球智慧手機批發營收有望較去年增長13%,創下六年來最大漲幅。儘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並衝擊消費者信心,但在蘋果iPhone 12超級周期,以及全球朝向5G邁進背景下,手機市場有望在2021年反彈。Strategy Analytics副總監Boris Metodiev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2020年全球智慧手機批發營收年減5%,但2021年有望強勁反彈。主因全球疫情後經濟復甦、換機潮、零組件價格上漲及向5G的邁進,都將為2021年的營收成長做出貢獻。Strategy Analytics高級總監Linda Sui預估2021年全球智慧手機銷量將年增7%,達到14億支,全球智慧手機批發平均售價(ASP)將成長6%,達到294美元,智慧手機批發營收有望超過4,000 億美元。Strategy Analytics高級副總裁David Kerr表示,預估2021年中國大陸、美國、印度和日本四大市場,在全球智慧機批發營收占比將達到54%。目前印度和巴西仍面臨新冠肺炎疫情惡化的情況,手機出貨量存在下行風險,但總體來說仍樂觀看待換機銷售量和新客戶需求。
 
企業數位轉型 面臨三挑戰
在這波疫情衝擊下,不少業者被迫思考轉型,但商研院近期訪談時發現,業者多半還停留在調整營運模式的想法,過去做OEM,現在多參展、多點研發、產線自動化,數位轉型仍是遙遠的目標。過去幾十年用固定的方式賺錢,突然要改變做生意的邏輯是有困難,但產業的難處並非在疫情之下才發生,過去十多年終端市場的通路形態已有很大變化,美國、中國大陸或歐盟市場都出現寡占的大型電商通路,網路社群平台日益活躍,終端消費數據的取得障礙已大幅下降。市場敏銳度高的廠商中,如Nike在2017年重新定義創造價值的方式,從過去的通路、批發轉為強化直營銷售,併購一流的數據分析團隊、透過多元通路廣泛收集市場數據、快速分析消費者需求,進而加速研發流程、降低成本,透過即時的數據管理整合研發、生產、行銷部門,將「數據與決策」結合。2020年直營通路大幅度成長85%,由於掌握消費數據,在疫情之下狠狠甩開競爭對手。台灣製造業者在資源上不若國際大廠,過去業者與市場接觸程度低,對於運用消費數據出現一種未知的狀態,但在愈來愈多競爭者透過數據取得優勢後,台灣產業的競爭力將會逐漸落後,如何運用消費數據達成數位轉型已是重要課題,業者實踐轉型將面臨很多挑戰。首先是創造價值方式的挑戰。過去聚陽紡織了轉型成ODM業者,從國際大廠指定成衣規格,賺取代工費用,轉變成運用消費市場數據輔助快速設計,每年開發上千款成衣供國際大廠挑選,賺工錢外也賺設計費用,改變創造價值的方式同時也大幅提升毛利。企業若營運模式已面臨壓力,在執行轉型前的第一步,應先構思未來創造價值的方式,市場是否要轉移或通路是否要改變,以及營運方式是否再造等。這些是決定轉型成功與否第一個挑戰。另外是執行業務與人力資源的挑戰;在重新定位價值創造方式後,就要構思如何轉變原有的業務執行方式,以支持新的價值創造方式。惠普(HP)過去推行印表機墨水訂閱服務之初乏人問津,消費者不打算改變購買習慣,後來HP嵌入IoT裝置至印表機中以即時偵測墨水量,透過引導消費者至HP官網購買耗材並提供訂閱折扣,一舉拓展訂閱族群。HP透過物聯網技術提供更貼心服務,使執行業務的效率大幅提升,有力支持創造價值方式的轉變。除執行業務方式的轉變,人才的支援也必須到位,若是企業的數位轉型缺乏內部人才推動執行,經常會形成要求外包廠商協助企業完成「專案轉型」的怪異型態,而不是企業內化進行轉型。根據麥肯錫2019年的調查發現,43%業者缺乏數據分析技能,成為數位轉型最主要的技能鴻溝,產業數位轉型人才必須到位。還有數據管理的挑戰;運用數據進行轉型前,必須構思企業內部的數據應用架構,如何透過數據的蒐集、分析、推薦,整合協調設計、生產、行銷等部門意見,為業務型態轉變提供強力的數據支援。Nike推行消費數據數位轉型計畫中,除進行數據收集、分析,以產生最佳的產品設計建議外,更重要是整合行銷、生產、設計各單位意見,加速最後的決策流程。企業有良好的數據應用模式,也需要將管理決策與數據整合,透過數據提高決策的速度與正確度,確保數位轉型效益。不同類型、規模的製造業者,數位轉型的實踐方式不盡相同,但借鏡國內外成功經驗,數位轉型伴隨著價值創造方式的重新定位、新業務構想與人才的支持、數據管理與支持,並融合企業組織的溝通與決策,由企業內化轉型再加上數位支持,以轉型為主數位為輔,才可建構支撐企業永續發展的數位轉型基礎。
 
無接觸個人化技術夯 穿戴式裝置迎新商機
工研院觀察當前國際趨勢,2021年臺灣須面對三大關鍵議題,臺須加速打造強韌產業生態鏈,加速業數位轉型升級,以成為全球可信賴的關鍵伙伴。工研院產科國際研究所表示,臺灣2021年面對的三大關鍵議題:第一,國際綠色供應鏈趨勢強勢來襲,衝擊臺廠生產製造。在2050年前達淨零排放已成國際共識,各國陸續訂定溫室氣體排放標準,歐盟亦將在2023年開始徵收碳關稅。此外,永續責任投資(ESG)已成為行業標準,聯合國及我國金管會均有相關規範,國際大廠亦已著手打造綠色供應鏈,勢必將衝擊臺灣各產業的生產製造決策,企業須審慎留意並及早因應。第二,疫情及新興科技應用促使數位化時代加速來臨,產業數位轉型刻不容緩,我業者應積極導入創新應用,提升經營效率,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第三,自主供應鏈加劇國際產業競爭,擴充研發人才儲備成關鍵。疫情及美中科技分流衝擊全球分工模式,促使各國積極著手建構在地製造的自主供應鏈,國際產業競爭將日益加劇。中長期來看,在我國少子化趨勢下,如何為產業擴充研發人才儲備,已成為影響臺灣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議題。面對國際供應鏈永續採購趨勢,工研院建議政府,除可透過支持企業永續投融資、引導高值化創新研發、推動產業協同創新等方式,強化企業永續經營、促進中小企業高值成長,尚可建立單一窗口來提供產業即時資訊,協助業者及早掌握全球趨勢脈動及各國政策最新動態方向,以便制訂中長期發展策略。而我業者應加速接軌國際,依照國際永續採購指南標準,訂定永續發展目標,形成綠色供應鏈解決方案,將循環經濟導入商業模式,將變革轉為新商機。面對數位時代下,各產業現階段數位技術導入不一的情況,政府除推動轉型計畫或補助方案外,建議可協助業者訂定各產業所適用之數位轉型升級策略。此外,若能透過導引企業與研發法人合作,讓研發法人將所掌握之前瞻數位科技技術系統性地導入企業運營,亦有助於協助產業加速數位轉型。臺廠除可積極在企業內部擴大對數位基礎設施布建,亦可考慮透過投資新創引入外部創新。此外,適應疫情已成為「新常態」,在未來布局上,建議臺廠可透過持續導入數位化工具、運用AI人工智慧的數據分析、建構在地關鍵材料設備生產、分散式製造供應,藉以提升企業生產效率、達到流程智慧化、不間斷營運,形塑多元化的創新應用與服務,以「智慧臺灣價值」成為全球可信賴的關鍵伙伴。在人才方面,政府已逐步放寬外國人在台工作條件,並著手修正「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用以完備引才環境。然現階段產業界對運用外國專業人才仍在摸索階段,需有機制導引。目前多個部會已建構人才與產業間的橋接平台,我業者若加大參與力度,可藉由官民合作,共同形塑國際人流生態系,除為我國產業擴充研發人才儲備,更為台灣經濟注入國際化新動力。
 
第一季中國NB報價季增6.1%
6月4日陸媒報導指出,IDC 表示第一季中國 NB 市場出貨均價季增 6.1%,NB 掀起一波漲價潮。另一方面,包含家電、智慧手機在內等不少消費性電子產品均出現了漲價預期,已有部分廠商開始調漲價格。包含主機板、顯示卡等在內的零組件,過去一年來報價不斷上揚。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劉軍表示,預計今年全年 PC 產業都將呈現報價上漲的趨勢。而今年年初華碩就宣布 2021 年起將陸續調整顯示卡和主機板定價,包含美國官方商城與零售商都已調整最新報價,漲價幅度高達 20%。這一波消費性電子調漲售價,最大的因素就是上游零組件的漲價潮。今年第二季以來,已有超過 30 家半導體企業宣布漲價,幅度介於 10%~30% 間。近期,東芝就提高 HDD 的價格,數據中心的 HDD 價格相較 2020 年底平均漲幅達 5%。東芝方面指出,漲價的原因是全球晶片短缺導致的成本上揚,且研判 2021 年內晶片會持續短缺,因此還會考慮進一步漲價。IDC 則提到,從 2020 年底開始蔓延的晶片缺貨潮,已經成為 2021 年消費電子行業,乃至整個半導體產業不得不關注的重點問題。短期內的缺貨潮開始於以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電子品牌廠相互競爭,所引發對上游零組件產能的爭奪戰,之後被無法預期的外在因素干擾,導致目前半導體供應鏈的平衡被打破。聯想集團董事長兼 CEO 楊元慶稱,從現在的趨勢來看,供應短缺必然帶來零組件的價格上升。聯想會消化其中一部分,除此之外的部分則透過調整價格來實現,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楊元慶指出聯想不會率先漲價,並指出聯想會憑藉著自身強大的管理能力,將在保持獲利能力和產品競爭力的基礎上穩定價格。但他也強調 PC 產業的價格上漲已成為定局。
 
新能源車帶動下游需求,陸多家企業加碼擴產碳酸鋰
據百川資訊監測顯示,6月3日中國國內電池級碳酸鋰市場主流報價區間在8.7萬元/噸(人民幣,下同)至9萬元/噸之間,近期價格略有下降,不過相較今(2021)年初的漲幅已近100%。而在下游需求趨好市況下,近期多家涉及鋰電材料的A股上市公司宣布加碼碳酸鋰產能。 據瞭解,電池級碳酸鋰主要用於製備鈷酸鋰、錳酸鋰、三元材料及磷酸鐵鋰等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去年下半年以來,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逐月增長,動力電池及鋰電池需求回暖,碳酸鋰需求明顯成長,行業庫存快速下降,產能利用率持續提升,出現季節性供不應求,進而帶動價格反彈。一家生產鋰電正極材料的上市公司負責人表示,在碳中和、發展綠色經濟的大環境下,看好未來鋰電材料的市場前景,全球電動汽車和儲能應用的確定性、長期性需求正快速推動鋰行業的積極演變。去年以來,多家A股上市公司宣布加碼碳酸鋰產能,例如盛新鋰能在去年底建成了碳酸鋰2.5萬噸/年、氫氧化鋰1.5萬噸/年生產線;天齊鋰業今年初曾揭露,公司去年碳酸鋰產量超過7萬噸,預計今年碳酸鋰產能可達12萬噸/年。永興材料揭露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擬募金不超過11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的淨額將用於2萬噸/年電池級碳酸鋰專案、180萬噸/年鋰礦石高效選礦與綜合利用專案、2萬噸/年汽車高壓共軌、氣閥等銀亮棒專案及補充流動資金。贛鋒鋰業近日公告碳酸鋰擴產計畫,其控股子公司阿根廷Minera Exar旗下Cauchari-Olaroz鋰鹽湖一期年產4萬噸電池級碳酸鋰專案,正在加快推進生產啟動工作;同時,基於對中國國內外高端鋰鹽產品市場需求增長前景判斷,公司決定啟動對該專案二期擴產可行性的評估,並初步計畫二期擴產產能為不低於2萬噸碳酸鋰當量;二期專案計畫於明(2022)年下半年,即專案一期產能4萬噸電池級碳酸鋰試車並投產後開始建設,於2025年開始生產。此外,科達制造董事會秘書李躍進表示,控股子公司藍科鋰業2萬噸/年電池級碳酸鋰專案已於今年4月開始釋放部分產能,目前正處於產能爬坡階段;考量到技術創新優化及沉鋰車間擴大投資,2萬噸/年電池級碳酸鋰專案最終實際產能將超設計產能。天奇股份近日表示,去年子公司鋰致實業生產碳酸鋰約1,150噸,目前擴產工作正在進行中,如順利完成擴產,產能將增至年產2,000噸碳酸鋰。
 
寧德時代擬蓋新廠 供貨特斯拉
大陸車用電池龍頭寧德時代擬在上海新建一座大型電動車電池廠,以持續快速擴張,來鞏固全球電池供應商的領先地位。寧德時代考慮將工廠設在上海,是為了更加靠近特斯拉的超級工廠。路透引述消息人士指出,新工廠可能位於特斯拉上海浦東新區臨港工廠以南,將招聘5,000名工人,生產CTC (cell-to-chassis)電池,新工廠年產能將達80千兆瓦時。寧德時代目前已有69.1千兆瓦時的產能,並正在建設77.5千兆瓦時產能。為了留住和招聘到員工,寧德時代考慮在上海建立一個研究中心和一個全球銷售和運營中心。消息稱,寧德時代希望迅速擴大與特斯拉的合作關係,目標是在將來成為特斯拉最大的電池供應商,提供半數特斯拉在全球範圍內用於電動汽車和屋頂儲能的電池。寧德時代自2020年開始在大陸為特斯拉Model 3汽車供應電池。

對此,寧德時代不予置評。

綜觀全球動力電池龍頭競爭格局,大陸主要以寧德時代、比亞迪為代表,海外電池廠商主要有松下、LG、三星、Northvolt。寧德時代的擴張計畫可能會給特斯拉的其他電池供應商Panasonic Corp和LG能源解決方案部門增加競爭壓力。寧德時代股價連日唱好,澎湃新聞報導,5月31日市值突破人民幣1兆元,成為創業板首家「兆」級市值公司。6月4日,寧德時代早盤中一度上漲5.4%,至人民幣437.23元,再創歷史新高,市值達人民幣1兆183億元。對特斯拉而言,中國大陸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銷量占約30%。不過,近幾個月在大陸發生多起事故,消費者投訴增多,大陸監管部門對特斯拉採取硬立場,致總體銷量開始下滑。特斯拉公司5月在大陸汽車銷量較4月減少近一半,從1.8萬輛降至約9,800輛。3月銷量為3萬5,478輛。寧德時代目前用於特斯拉Model 3汽車上的CTP(cell-to-pack)技術,每次充電的行駛里程約為468公里。透過CTC技術,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可能超過800公里。
 
西班牙如何製造電動汽車
據西班牙Cinco Dias日報2021年5月8-9日以如何製造電動汽車為題,分析西班牙電動汽車產業人才培訓情形,重點略以: 製造電動車需由學校及企業需整合最新移動性,並調整其教學及設備。未來將有更多大學、廠商及私人中心陸續提供必要之知識,以於日後生產組裝此項交通運輸工具。馬德里內布里哈大學(La Universidad Nebrija)為西國知名學府之一,近十年來該校工程科系投入於電動汽車之研究,包括電動車、車輛系統、零件 I及II、引擎、電機、電子產品及法規等之教學。58%之學生於畢業後3個月內找到工作,98%於畢業後9個月內找到工作,學生於畢業1年內均完成就業。由於該學校學生之主要職場為工業業者,其策略為貼近產業需求,提供汽車工程、機械工程、工業設計及產品開發之人才。電動汽車所有公私部門提供之培訓課程均以實做為基礎。位於巴斯克自治區(Pais Vasco)首府維多利亞(Vitoria)市之Universidad Francisco正邁向前100大大學,提供學校自備之電動汽車等先進教學設備,提供自動生產工業系統工程課程及實習課程之培訓。喜悅汽車(SEAT)擁有自有之培訓中心,學員徵試入訓過程非常嚴格,課程亦非常扎實,許多學員均進入喜悅汽車擔任基層至管理階層之工作。主要係透過4個月之培訓課程,將有意願之新學員培訓為熟悉編撰車輛基本軟體之工作人員。有別於同業,該公司約有3,000名女性從業人員,占總員工數之21%。馬德里理工大學(Universidad Politecnica de Madrid)汽車研究中心(Insia)之汽車工程學系課程設計則強調50%為工廠實做課程,由業界具經驗之業師進行實務課程之傳授,該系學生就業率為100%。特斯拉(Tesla)汽車於馬德里、巴塞隆納及塞爾維亞(Sevilla)均設有訓練中心,並規劃將於更多據點設立訓練中心,以隨時準備提供汽車修理維護之服務,並藉以週知民眾電動汽車並非汽車業之破壞者,而為其轉型者。
 
德國企業大舉投入電動汽車之電池開發
摘譯整理自德國商報、德國之聲等報導及本組查詢之相關資料

一、德國研究機構Fraunhofer預測到2030年歐洲將建立年產能500至600(GWh)之電池工廠並可供給一千萬輛電動汽車所需。此外根據顧問公司Altran的計算,一家40GWh電池廠的成本約為40億歐元,該公司預估到2030年歐洲的電池產業年營業額將達到約200億歐元且估計到2040年營業額將再翻倍,Altran公司技術長Peter Fintl表示預估之銷售額是如此龐大,歐洲業者不應錯過此商機。(查Altran成立於1982年,為一創新及工程顧問公司,總部設於法國巴黎。)

二、德國擁有製造電池所需的相關化學材料及零組件製造商,促使德國在電池研究與發展上具有國際競爭力。

(一)在化學材料方面:德商Lanxess預估未來相關化學品在電池業務中的銷售潛力約達90億歐元,該公司執行長Matthias Zachert表示Lanxess預測未來幾年眾多電池製造商將在歐洲建立據點,該公司已準備好成為其供應商。同時德國化工公司BASF計畫將在位於德國東部德勒斯登以北的Schwarzheide工廠生產電池之陰性材料。(查Lanxee係因拜耳集團策略重整,將其化學品業務和部分聚合物業務脫離而誕生,在高雄大社設有台灣朗聖添加劑股份有限公司;BASF則在桃園及彰化設立工廠,員工數約750人。)

(二)電池分離器領域:德商Freudenberg為此領域之領先企業。分離器是在電池中以電子方式隔離電池中的陽極和陰極以避免短路,但同時極薄的薄膜必須能讓離子通過,否則會阻礙釋放儲存能量的化學反應。另外分離器所使用之材質亦需在幾百攝氏度的溫度下保持穩定以確保電池在高溫環境下的安全。目前該公司已開發一種由超薄聚酯所製成之陶瓷浸漬安全電池分離器。(Freudenberg集團與我國遠東新世紀於1987年合資成立柯德堡遠東股份有限公司,該集團特用化學事業部於2020年投資啟動位於桃園大園廠第3條聚脂紡粘不織布生產線。)

(三)電池管理方面:德國汽車零組件製造商Vitesco正致力研發電池管理系統中的逆變器,目標是成為該領域的市場領導者。由於電動汽車在加速時需要之能量相較低速時高,電池供電的電力在不同情況下需進行調節,而逆變器即為調節電池電力之關鍵裝置,逆變器調節效能越高電池所能發揮之效力越大。Vitesco總裁Andreas Wolf表示逆變器是一項非常複雜的裝置,包含多項技術,因此逆變器亦為電池中利潤較高的組件之一,目前Vitesco研發並配置12條生產線製造逆變器。

(四)電池冷卻系統方面:德國汽車零配件製造商Mahle是此領域的專家。該公司研發部經理Martin Berger表示當電動汽車起火時,原因通常是電池過熱,為確保電池之安全,冷卻系統至關重要。該公司目前致力於研究電動汽車的熱管理,目標是盡可能的將冷卻系統更靠近電池以調控電池之溫度並降低電池著火的風險。(查德商Mahle在台僅有代理商: 至晟貿易。)

(五)電池外殼方面:德國鋼鐵大廠Thyssen-Krupp為降低電池外殼之重量以特殊的鋼作為電池外殼之材料,該公司表示該鋼材非常輕,重量接近鋁同時該產品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可提高安全性。另一德商Benteler亦採用特殊鋼材生產電池外殼,該公司表示此超高強度鋼材能夠保護電池即使在強烈震動下仍不變形。

(六)電池封裝方面:德商Akasol是此領域的專家,該公司擅長將電池與其它車輛中必要零組件組合到車輛系統之封裝設計,該公司執行長Sven Schulz指出該公司目前業務正迅速增長中,預估今年至2024年將看到約30%到35%的成長。另一德商Bosch在電池封裝領域上亦很活躍,主要研發混合動力車電池封裝設計,該公司總裁Volkmar Denner表示長期而言電動車將是Bosch未來之核心業務,目標是成為市場的領導者。 (查Akasol為德國知名科技大學Darmstadt 的 spin off 公司現已成為高效能及智慧鋁電池的系統製造商。)
 
5G、AI、IoT需求爆發 台積電擴大特殊製程布局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數位化腳步,對所有產業皆造成衝擊,但也加速與數位化轉型相關的投資激增,5G通訊、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等需求爆發,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在技術論壇上指出,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後,這類投資仍將持續,從而創造數位全球經濟。為了搶攻5G、AI、IoT的龐大晶片市場大餅,台積電除加快先進製程技術研發及產能布建,也同步擴大成熟及特殊製程布局。台積電特殊技術業務開發資深處長劉信生在技術論壇指出,台積電致力為廣泛的應用提供同級最佳的特殊製程技術,包括射頻(RF)及連網、CMOS影像感測、電源管理技術等。台積電提供技術的客製化服務,為客戶創造獨特的差異性,並擁有完善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系統。台積電支援IoT和AI邊緣運算裝置推出超低功耗技術,12奈米N12e製程將晶片工作電壓(VDD)降低到0.4V,實現了新等級AI應用及極低電壓、低功耗的產品設計。台積電指出已達到顯著減少漏電,以實現最低待機功耗。相較於28奈米模組,N12e製程的待機漏電減少八倍,保留漏電則減少五倍。再者,台積電針對先進的5G與連網RF技術,於2021年3月發布了6奈米N6RF製程的流程設計套件,為5G行動網路和WiFi 7應用提供卓越的RF功能和運算效率。相較於上一代16奈米技術,新推出的N6RF技術效能提高20%,功耗與面積減少40%。至於28奈米在毫米波RF應用方面也有增強,功耗效率提高20%。在微控制器(MCU)及嵌入式非揮發性記憶體(eNVM)特殊製程部分,台積電最先進的非揮發性記憶體技術已進展到28奈米,並已通過Grade-1驗證,支援汽車應用。Grade-0代表產品可承受高達攝氏150度的溫度,預計於今年第三季通過驗證。台積電亦推出40奈米和22奈米電阻式隨機存取記憶體(RRAM)技術已進入生產,22奈米磁性隨機存取記憶體(22MRAM)已經開始生產。
〈特斯拉利空頻傳〉貿聯-KY:未感受到出貨下滑 需求維持正向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傳出在中國銷量砍半,不過,供應鏈之一的貿聯表示,目前從需求端來看,美系大客戶需求沒有太大改變,展望也依舊正向。外媒報導,特斯拉在中國市場接連傳出利空消息,除了宣布召回在中國的 734 輛進口 Model 3 外,還傳出中國市場銷售正在放緩,5 月淨訂單自 4 月份的 1.8 萬多輛降至約 9800 輛,幾乎腰斬。市場也關注特斯拉訂單下滑,恐同步衝擊供應鏈,但貿聯表示,目前並沒有得知相關消息或是察覺訂單減少等類似情況,貿聯是特斯拉電池電源管理系統 (BMS) 線束的主力供應商。貿聯表示,目前觀察美系電動車大客戶產能還是持續開出,加上德州即將投產生產新車款,都將帶動線束需求同步增加,對該客戶訂單展望維持正向看法。此外,貿聯今年也拿下另外 2 家美系電動車客戶,預計下半年開始出貨,加上越野車用線束訂單能見度佳,法人預估,貿聯今年車用營收可望成長 3 成。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