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電子資訊
鴻海強攻電動車磷酸鋰鐵電池 蘋果擬採用成助力
鴻海強攻電動車磷酸鋰鐵電池和固態鋰電池,法人分析主要考量磷酸鋰鐵電池成本較低和電池壽命較長,有成長空間,而蘋果(Apple)有意採用也是助力。鴻海積極布局電動車關鍵零配件電池,主要鎖定磷酸鋰鐵電池、同步開發固態鋰電池,但不切入三元鋰電池。鴻海將透過參與太陽能導電漿廠碩禾電材私募、並與榮炭合作,掌握磷酸鋰鐵電池正極和負極關鍵材料,預估2024年固態鋰電池可進入量產階段。在電動車電池領域,鴻海集團已經掌握6大「黑科技」,包括電池快充與低溫優化、低鼓脹軟包技術、雲端AI電池管理系統、高能量密度電池、無貴金屬全新製程、以及開發固態電池。其中在固態電池關鍵材料,鴻海持續開發包括正極、負極、電解質和助導劑等關鍵材料,可讓重量減少一半,體積縮小至1/6,電池循環壽命可提高超過10%。鴻海集團先前已切入電動車電池關鍵材料,例如納米矽植入高容量密度負極材料、高容量矽碳負極材料、可低溫操作型高倍率負極材料、高電壓無鈷正極材料、類固態電解質薄膜、負極極片、固態電解質、以及人造石墨的原料石油焦等。電動車產業人士指出,電動車電池關鍵材料包括正極(Cathode)、負極(Anode)、隔離膜(Separator)以及電解液(Electrolyte)等4大材料,其中正極材料占電池材料成本就達30%至40%,正極材料決定電動車電池的電化學性能、能量密度與安全性,是電動車電池最關鍵的材料。法人分析,鴻海集團布局磷酸鋰鐵電池、不切入三元鋰電池,主要考量磷酸鋰鐵電池成本較低和電池壽命較長等因素;加上今年前5月中國鋰電池正極材料出貨,三元材料占比從去年的46%降至38.1%,磷酸鋰鐵材料占比從去年的27.5%提升至35.4%,仍有成長空間。目前全球三元鋰電池正極材料和前驅體產品,多數掌握在中國廠商;此外,鴻海主要客戶蘋果(Apple)有意使用生產成本更低的磷酸鋰鐵電池,也是助力之一。市場對電動車電池續航力要求增加,三元鋰電池在電動車仍有一定滲透率,相較之下磷酸鋰鐵電池持續成長,主要是在安全性及續航力之間可平衡。根據統計,今年5月中國磷酸鋰鐵電池產量首次超過三元鋰電池。觀察電動車鋰電池正極材料屬性和應用,法人指出主要有錳酸鋰、磷酸鋰鐵與三元材料這3大類,其中錳酸鋰電池主要應用在專用車,磷酸鋰鐵電池應用在商用車和儲能系統,三元鋰電池鎖定乘用車應用。觀察優劣表現,產業人士分析,磷酸鋰鐵材料價格較低、磷與鐵礦資源相對豐富、材料安全性和高溫性能佳、電池壽命相對長;三元鋰電池結合鈷酸鋰、鎳酸鋰和錳酸鋰3類材料優點,能量密度較高,電化學性能穩定、低溫性能佳。相較之下磷酸鋰鐵電池能量密度較低、低溫性能較差;而三元鋰電池成本較高、且鈷資源相對缺乏、鎳礦成本較高,此外三元複合正極材料前驅體產品和鍛燒製程,技術門檻高。
鴻海、緯創入選印度製造計畫 補助規模達10億美元
印度政府1日宣布,台灣鴻海集團、緯創、戴爾(Dell)及偉創力(Flextronics)等14家企業將能取得總規模10億美元的資訊硬體「生產激勵計畫」(PLI)的補助。這些企業未來四年預料將幫助生產價值1.61兆盧比(約215.9億美元)的資訊科技(IT)硬體,並直接創造3.6萬個就業機會。鴻海與緯創昨日表示不評論此事。供應鏈人士表示,鴻海與緯創正配合印度當地政府的防疫政策,維持之前的營運狀態,如果當地疫情獲得控制,工廠解封,持續強化當地營運。印度在今年3月3日公布PLI計畫,以2019年-2020年的產量銷售為基礎,針對入選企業未來四年(2022-2025年度)在目標產業、且在印度製造產品的銷售淨增加額,提供1%到4%的獎勵,以提振印度的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和個人電腦等產品出口。入選IT硬體企業類別的四家公司,包括戴爾、緯創的ICT、偉創力、及鴻海集團旗下Rising Stars高科技公司。另有十家印度本地公司也同時入選,包括智慧手機製造商Lava與代工小米電視的Dixon等。印度政府推動PLI計畫,希望促成美國科技巨擘蘋果,把一些iPad平板電腦組裝業務轉移到印度。印度總理莫迪推動電子產業的政策,已促使蘋果供應商鴻海和緯創在印度擴廠。和碩也已在印度設立據點。莫迪推出獎勵策略、加上印度本身的市場規模,幫助印度成為僅次於中國大陸、全球第二大的手機製造國。印度希望將手機經驗複製到其他電子產品領域,以提高在地供應,減少從國外進口。印度當地台商之前表示,鴻海集團在印度廠區屬於持續性處理的產業(Continuous Process Industries),不在當地政府公告的限制清單中,廠區維持營運。因應疫情發展,鴻海同步做好產能調整,必要時透過其他區域產能因應。目前大陸仍支援鴻海全球75%的產能,鴻海印度廠是生產較舊款的iPhone 11與iPhone 12,預定今年秋季推出的iPhone 13新機種,已經在大陸廠區開發中,進度完全不受影響。至於緯創,法人表示,印度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iPhone SE2銷量低於預期,緯創印度廠營運擴張速度可能放緩,不過,隨著進入第3季出貨旺季,加上伺服器與螢幕事業貢獻度提高,以及立訊股價在第2季反彈,緯創可望認列轉投資收益13億元,使得緯創下半年旺季可期。
2030年EV電池量=80座超級工廠 銅鋁需求噴5倍
電動車(EV)需求銳不可擋!研究機構預測,未來9年鋰離子電池需求將飆升7倍,電池金屬的需求也將大增5倍,而且中國會繼續稱霸電池供應鏈。彭博社報導,BloombergNEF(BNEF)報告調升電池需求展望,估計到2030年為止,鋰離子電池需求將突破每年2.8 TWh(terawatt-hours),比去年的展望高出35%。2.8 TWh的電量極為驚人,相當於80個特斯拉超級工廠(gigafactory)的年度產量總和。報告稱,市場對電動車電池求之若渴,會讓電池金屬的需求激增5倍,其中銅和鋁的漲勢最為兇猛。The Mining.com報導,BNEF預期,中國仍將穩居電池供應鏈霸主,五大主要電池金屬--鋰、鎳、鈷、錳、石墨的市佔,仍以中國居冠。今年新上線的氫氧化鋰項目,近半來自中國。該國也主掌了全球55%的硫酸鎳市佔、80%的硫酸鈷市佔。另外,中國生產全球95%的硫酸錳,該國更生產幾乎所有的電池陽極材料石墨。BNEF報告稱,要分散全球供應鏈,有賴於歐洲和北美的巨額投資。BNEF上調電池需求展望,主因看好電動轎車買氣。他們估計電動轎車將佔整體電動車市的72%,電動轎車的銷量會從2020年的300萬輛、2025年升至1,400萬輛。儘管中國是電池供應鏈龍頭,但是德國的電動車銷售成長最快,2025年電動車將佔德國整體車市銷售的40%、高於中國的25%。IEA:要達巴黎協定 鋰需求將飆40倍 電池成本恐彈高CNBC、金融時報先前報導,國際能源署(IEA)警告,各國若要成減排目標,鎳、鈷、鋰、銅、稀土等關鍵礦物的需求將會「激烈暴衝」(turbocharge)。需求大增之下,新礦場又投資不足,會讓礦物價格飛天,衝擊綠能的上路時程。IEA 5月5日發布報告稱:「(儘管)各種礦物的需求展望和供給弱點迥異,不過視政府減排速度而定,能源業對關鍵礦物的整體需求,可能會在2040年前跳增6倍」。轉型使用再生能源,對關鍵金屬的供給造成巨大壓力。舉例來說,在岸風電廠需要的礦物資源,是類似規模天然氣發電廠的9倍以上。IEA報告預測,製造電池所需金屬原料,需求增幅將最為劇烈。如果全球要達成巴黎協定目標,鋰需求將飆升40倍。IEA執行董事Fatih Birol指出,原物料價格高漲,可能會抵消電池增產等帶來的成本削減利多。
陸首季PC顯示器出貨年增逾48% 商用市場增逾7成
IDC中國7月1日發布《2021年第一季中國PC顯示器追蹤報告》顯示,今(2021)年第一季中國PC顯示器市場整體出貨量755萬臺、年增48.6%。新冠肺炎疫情過後,中國居民的消費、辦公習慣發生巨大改變,智慧終端協同辦公、娛樂、學習等擴大了顯示器的應用場景,拉動中國顯示器市場規模成長。其中,商用市場需求成長尤其明顯,一方面是行業需求順延,另一方面經濟恢復帶來的新增需求,帶動第一季顯示器商用市場出貨441萬臺、年增77.5%;消費市場出貨314萬臺、年增20.9%。競爭格局穩定,供需失衡下頭部企業競爭力優勢明顯。IDC指出,顯示器市場TOP5品牌長期佔據著近70%的市場份額。在供需失衡的市場環境下,聯想(0992.HK)憑藉其強大的供應鏈以及下游PC管道資源,第一季出貨量實現翻倍增長,市場份額較去年同期增長6.8個百分點;AOC作為傳統顯示器老牌,佔據著獨立顯示器近30%的市場份額,在整體市場中排名第二;排名第三的戴爾出貨量也大幅增長58.2%。小尺寸產品缺貨嚴重,21.5吋上游面板供應持續萎縮。顯示器整體尺寸結構向中大尺寸方向發展,現階段終端市場對小尺寸顯示器需求熱度不減,尤其是21.5吋產品,且價格持續增長。短期來看,後進廠商CSOT和HKC積極規劃21.5吋面板的供應,彌補BOE\LGD等頭部面板廠對21.5吋產能的削減。長期來看,整體市場對21.5吋產品的供應仍然持續萎縮。IDC認為,以小尺寸為主的頭部品牌廠應積極推進大尺寸產品,提升自身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力,以應對上游供應的變化。三大因素推動PC顯示器價格結構向千元(人民幣,下同)以上遷移。IDC指出,PC顯示器整體市場價格段逐漸向千元以上遷移,第一季千元以上價格段產品出貨量占比突破31.6%。主要有三大因素推動價格結構遷移,第一,驅動IC供應不足,原材料漲價,導致整機成本不斷攀升,終端價格持續上漲;第二,尺寸結構加速升級,消費市場對中大尺寸的需求推動了整體市場的平均尺寸,帶動整體均價結構的升級;第三,高分高刷高端產品加速滲透,隨著消費主力群體的變化,90後(1990後出生)、00後群體不僅對電競顯示器、設計師顯示器有更高的要求,對商務辦公顯示器的解析度、刷新率以及畫質也有更深刻的感知。IDC認為,儘管顯示器市場比較成熟,但隨著企業數位化轉型以及各種智能終端的互聯互通,顯示器更多新的應用場景有待培育和挖掘。同時,市場也存在各種不確定性以及挑戰,第一,面對IC荒及供應格局的劇變,品牌廠應積極鞏固加強自身供應鏈管理;第二,價格持續上漲,勢必會抑制消費市場的需求,品牌廠及經銷商應謹慎對待庫存,以防價格拐點、市場需求拐點的到來;第三,新產品要做到特點突出,抓住群體用戶消費屬性,從細分市場突破、尋求更多市場機會。
業者示警三因素 手機下半年旺季不旺
儘管中國 6 月手機銷量浮現轉好訊號,不過,業界認為,受缺料影響淡化、搶華為市占告一段落,以及下半年即將迎來蘋果主戰場,各家安卓手機 OEM 廠勢必以消化現有庫存為主,下半年的傳統拉貨旺季恐旺季不旺。業界表示,中國 5 月手機銷量明顯下滑,主要原因是由於 PA(功率放大器) 缺料,不過,隨著宏捷科新產能開出,PA 缺料疑慮減少,因此帶動中國 6 月手機銷量出現回溫。但由於各家 OEM 廠在 PA 缺料時,仍持續向其他零組件業者拉貨,導致長短料問題嚴重,且手上庫存皆為「被漲價」的高價庫存,為避免下半年衝刺銷量時,釋出的折讓空間較小,因此期望在第三季前將高價庫存的舊機款銷售完畢。再者,由於先前各家 OEM 為搶食華為市占,下單力道不手軟,庫存策略傾向越多越好,隨著各家銷量成績出爐,搶市占大戰也告一段落,現今庫存策略也改為夠用就好。加上華為旗下的榮耀近期開始取得足夠料源,並利用國產晶片、聯發科及高通晶片三款價位新機,搶食中國手機市場,也取得不錯成績,頗有捲土重來的意味,更降低各家 OEM 廠的拉貨意願。此外,下半年即將迎來蘋果新機上市,且蘋果近年改變策略,不僅推高價位,也提供入門款供消費者選擇,侵蝕安卓市場,各家 OEM 多謹慎備戰,不願囤積過多庫存,因此多選擇在下半年推出非旗艦級產品,僅期望支撐銷量。三大因素影響下,手機供應鏈也恐面臨庫存調節壓力,業界也不諱言,身為長短料供應鏈中的長料業者,恐受害最深,下半年傳統旺季也面臨旺季不旺。
緯創產品組合續優化,今年毛利率看正向
緯創受到零組件缺料影響,第2季NB訂單需求無法被滿足、訂單與零組件供應存在缺口,法人認為,第2季營收表現可能略受影響,不過由於產品組合優化,預期毛利率有機會優於上一季表現,展望後市,依目前能見度,若缺料情況不惡化,預期第3季各產品出貨(NB、顯示器、桌機、伺服器)較上一季達持平或略向上,全年而言,由於出售崑山手機廠之後包袱減輕,加上伺服器、工業應用相關毛利率較佳產品比重提升,對緯創獲利體質持續好轉方向正向看待。緯創5月營收609.74億元,月減10.62%、年減19.04%,主要受到缺料影響,其中NB出貨180萬台、月減20萬台,法人表示,第2季在缺料影響下,將對營收季增幅度表現略受影響,不過由於產品組合優化,預期毛利率有機會優於上一季(第1季毛利率5.95%、為多年來單季新高)表現。展望後市,依目前能見度,若缺料情況不惡化,預期緯創第3季各產品出貨(NB、顯示器、桌機、伺服器)較上一季達持平或略向上。法人認為,緯創出售不具經濟規模效益的崑山手機廠之後、包袱減輕,加上伺服器、工業應用等毛利率較佳產品比重逐步提升,使得產品組合持續優化,今年第1季毛利率已經有亮眼表現,預期後續季度毛利率能維持高檔或更佳,整體而言,今年集團不以衝刺營收為目標,而是拚毛利率優化,預期全年毛利率將優於去年,對緯創營運體質持續轉佳正面看待。
上汽自動駕駛拒採華為「解決方案」 稱靈魂要自己掌握
自動駕駛技術蒸蒸日上,不少科技大廠都潛心研發、攻占市場。大陸愈來愈多新車搭載華為的HiCar智能系統,但上海汽車集團董事長陳虹近日表示,不會在自動駕駛方面採用華為的整體解決方案,因為「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對此,華為有關人士回應《第一財經》表示,表示不可能也沒有精力與所有車企都用整體合作的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目前只是三間」,而上汽集團和華為一直保持合作關係。據《財經》報導,上汽集團6月30日舉行股東大會,有投資者向上汽董事長陳虹提問,是否會考慮在自動駕駛方面與華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他回應稱,上汽不會採取合作方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模式。陳虹進一步解釋稱,「這好比一家公司為我們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如此一來,它成了靈魂,上汽成了軀體。對於這樣的結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華為總裁任正非已宣示,華為絕不造車。目前華為的HiCar車載系統已與多家車企超過150款車型達成合作,今年裝車量預計將達到500萬輛。上汽曾經是A股市值最高的整車上市公司,是中國大陸汽車業的龍頭老大,但近年來的業績卻因外部環境的變化而承壓。據財報顯示,2020年,上汽集團實現營收7230.43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降12.5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04.31億元,按年降20.2%。上汽集團副總裁祖似傑此前即表示,下一代汽車的大腦是完整的電子電氣架構和控制整輛車的軟體架構,他認為,「這點是不能假手於人的」。今年4月,上汽集團召開零束SOA平台開發者大會,宣布5年內投入3000億元創新,向高科技企業全面轉型,研發智慧汽車。
上海AI企業 產業規模增50%
上海市經信委7月4日披露,截至2020年,上海人工智慧重點企業1149家,全年規上產業規模達到2246億元(人民幣,下同),實現50%左右逆勢增長,行業復甦態勢明顯,2018-2020年年均增速29.5%。澎湃新聞報導,上海市經信委表示,上海將貫徹落實人工智慧「上海方案」和「關於推進上海城市數位化轉型的意見」,加快人工智慧賦能城市數位化轉型,爭取「十四五」期間規上產業規模年均增長15%左右,2025年達到4000億元。上海人工智慧全產業鏈體系初步成形。微軟、亞馬遜、阿里、騰訊、百度、華為等龍頭企業紛在滬布局;商湯、依圖、深蘭、雲從等技術類企業加快技術落地步伐;寒武紀、平頭哥、地平線等基礎類企業突破關鍵環節「卡脖子」問題;達闥、鈦米、高仙、快倉等產品類企業持續推出智慧型機器人、智慧終端機新產品;聯影智慧、達觀、趣頭條、松鼠AI等應用類企業深耕醫療、金融、商貿、文娛、教育等垂直領域。目前,浦東張江人工智慧島已集聚IBM、百度、同濟大學等19家創新主體,正推動由島擴區;徐匯西岸國際人工智慧中心正式啟用,微軟亞洲研究院、華為、依圖等領軍AI企業入駐。
NB缺料缺人又逢史最強1Q 供應鏈緊繃備戰
NB供應鏈指出,2021年第1季客戶訂單需求與2020年第4季相當,呈現淡季不淡狀況,然麻煩的是,第1季因為適逢中國農曆年長假,將是生產線人力最緊俏的一季,此外,全球疫情仍未趨緩,2020年初中國封城抗疫導致斷鏈危機陰霾,已讓供應鏈感到神經緊繃。NB在2020年大翻轉,從原本各界普遍評估小幅衰退,到疫情爆發後,前景不明,各廠生產線完全停頓,後來在宅經濟發酵下,需求大爆發,全年出貨可望逆勢成長,讓已在市場多年的台系NB供應鏈瞠目結舌,直呼如同在洗三溫暖。NB供應鏈迄今仍在趕工,因為市場需求依舊暢旺,即使往年在12月之後開始的出貨淡季也同樣熱烈,主要原因有二,一為疫情帶動的遠距工作與學習需求,因為疫情未見趨緩,甚至有更多新的需求出現,二為關鍵零組件,諸如面板、類比IC等,都讓NB動能迄今不墜。品牌廠諸如宏碁、華碩都表示,目前供貨無法達到客戶需求量,華碩指出,NB供貨缺口至少達30%,沒有達標的訂單只能持續往後遞延;宏碁在第3季時表示,供貨缺口更高達70%,即使拼命趕貨,目前仍未有明顯改善。NB ODM普遍評估,在2020年第4季出貨衝高之後,2021年第1季出貨將衰退,不過並非訂單縮手,而是因為零組件缺料及農曆年長假因素。ODM評估,第1季出貨的季減幅度約為10~20%,不像往年動輒20~30%衰退,也凸顯第1季訂單暢旺程度。為供貨忙得不可開交,接下來要登場的中國農曆年更增添陰霾,尤其2020年初,在農曆年後中國為了防疫,嚴格封鎖的做法,更讓供應鏈心有餘悸。ODM指出,通常農曆年的駐廠留守人力在10%,然2021年第1季為特殊狀況,為確保出貨順暢,必須提高留守比重,期望能夠提高至30~50%。ODM解釋,如今每家客戶都給予龐大壓力,要趕著出貨,另一邊是零組件缺料,不確定何時補上,因此生產線必須更為彈性,然農曆年為華人最重要的節日,只能透過獎勵機制鼓勵員工留守,或透過勸說,表達公司期望之意,然能有多少成果,很難確定。事實上,往年在NB仍是當紅產品時,ODM為了鼓勵員工留守,也推出很多獎勵機制,除了獎金,甚至有送汽車的大禮,然近年NB產業成熟,出貨規模連年縮減,也不再有廠商以高額獎金吸引員工留守情況出現,2021年ODM為了留人,有機會看到往年盛況再現。不過也有廠商表示,即使有人,也不一定有零件可出貨,零組件缺貨仍是最大問題,且值得觀察的是,客戶訂單卻不減反增。ODM表示,每年在聖誕節之後的1~2季為淡季,客戶因為手中仍有庫存,拉貨都會轉為清淡,然如今客戶訂單卻不減,究竟是訂單overbooking(超額下單),或是市場確實強勁,難以確定。供應鏈表示,通常客戶在缺料時,都會overbooking,尤其在缺口達2成以上,經常出現,此次應該也是如此,只是究竟有多少overbooking,又有多少是市場實際需求,在疫情仍然延續下,很難預估,畢竟確實有不少新增訂單,是因為疫情激發,而如今即使疫苗陸續開發完成,然要普及,仍需時間。
iPhone 13組裝 鴻海大贏家
蘋果今年新iPhone進入備貨倒數階段,供應鏈傳出,今年新機以iPhone 13命名,組裝訂單分配當中,鴻海仍是大贏家,囊括頂規的6.7吋iPhone 13 Pro Max新機全數訂單,6.1吋iPhone 13也有68%由鴻海操刀,另一6.1吋的iPhone 13 Pro訂單也有約六成由鴻海拿下,助攻鴻海下半年旺季營運動能。供應鏈傳出,今年新iPhone將回歸到往年9月發表的狀況,代工廠第3季開始出貨,拉貨高峰落在第4季,蘋果將推四款新機,分別為6.7吋iPhone 13 Pro Max,6.1吋的iPhone 13 Pro,以及5.4吋與6.1吋,同樣名為iPhone 13的機種。在代工訂單分配上,鴻海維持主力代工廠地位,和碩則獨家拿下螢幕最小的5.4吋iPhone 13訂單。至於今年首度組裝iPhone的紅色供應鏈指標廠立訊,出貨機種為6.1吋iPhone 13 Pro,訂單占比約四成,與鴻海分食,遭點名的業者均不回應訂單動態。市場普遍對今年iPhone新機出貨出貨抱持樂觀看法,日系外資更上調今年下半年新iPhone出貨量預估,由8,200萬支上修到8,500萬支,預估今年整體iPhone出貨將由原估的2.25億支增加到2.28億支。至於立訊加入iPhone組裝行列,外資認為,相關影響在可控制範圍內,主要在於今年新iPhone出貨量可望比去年機種增加,加上鴻海在iPhone組裝市占下滑程度有限,鴻海去年下半年iPhone 12系列的訂單占比約72%至74%,今年下半年iPhone新機中,預估鴻海訂單占比則為68%至70%,同樣為主要組裝iPhone中高階產品。因此,若iPhone下半年銷售優於預期,鴻海、和碩與立訊等可望跟著受惠。市場也密切關注,立訊在今年度首度成為iPhone的組裝廠之後,其供貨的iPhone 13 Pro產品良率、交期等表現。鴻海將於本周公布6月與上半年營收表現,鴻海5月中旬時表示,第1季雖然基期高,但是需求延伸到第2季,預估第2季營收將與首季持平,但仍會較去年同期強勁成長。
筆電不熄火 9檔電路板廠Q3續旺
去年疫情爆發,居家辦公、遠距教學帶動筆電出貨大增,今年上半年來相關需求續強,雖然第二季缺料遇壓,但看好第三季有望舒緩,同時訂單依舊強勁,NB板供應鏈對於傳統旺季的筆電動能正面看待。雖然缺料挑戰仍在,但不論是宅經濟、WFH需求,或是新品推出的需求,業者預期筆電需求將延伸至第三季,動能持續挹注下,法人看好PCB供應鏈如CCL廠台光電、騰輝,軟板廠臻鼎、台郡,硬板廠健鼎、華通、金像電、瀚宇博、精成科等多家業者營運將持續受惠。台光電表示,不只是疫情刺激筆電需求,高頻高速傳輸、高效能運算的高階筆電需求一直很強,看好ARM架構筆電、平板對HDI板的升級,將帶動高速低損耗的材料出貨暢旺。騰輝去年拿下高速筆電訂單後,其所需的低耗損材料也成為重要的營運動能之一,公司日前提到,筆電目前看不到陰影,預期能一路旺到年底。筆電產業中,市場普遍預期下半年將推出的美系新筆電,會搭載Mini LED顯示技術,臻鼎做為該產品少數的Mini LED PCB供應鏈之一,看好其帶來的營運動能。公司表示,繼4月開始量產出貨平板,下半年還有筆電的加入,意味Mini LED正式放量,加上其他新產品挹注,帶動產品組合有利,樂看下半年營運優於去年同期。疫情刺激下,美系筆電去年來出貨大幅成長,加上Arm架構產品的推出,也引起一波換機潮,軟板廠臻鼎、台郡營運同步沾光。台郡表示,第二季雖然是傳統淡季,但筆電、平板有撐,整體表現符合先前法說預期,展望第三季,重點除了新機LCP天線,筆電新產品也看好有不錯的需求。筆電力道不減,帶動健鼎、華通HDI板出貨暢旺,業者表示主要受惠於終端產品不斷升級,加上輕薄化的需求,高階筆電對HDI的需求持續提升,除此之外,由於過幾年來市場針對高階HDI擴充的家數少,但需求快速湧出,因此帶動HDI供給自去年旺季以來,都是保持吃緊的狀態。非美系筆電方面,瀚宇博展望第三季表示,看好傳統旺季帶動消費性電子需求升溫,筆電、光電板需求維持,加上歐美解封後的消費力道和節慶銷售大檔的備貨需求,預期第三季筆電動能將會延續。金像電表示,筆電受惠疫去年來一直保持高熱度,雖然有缺料的挑戰,但宅經濟、遠距需求仍在,加上新產品的推出,目前看接單有符合傳統旺季的味道,對第三季營運正面看待。
電動車時代 鋰礦爭奪戰全球開打
隨著電動汽車日益普及,帶動全球鋰電池需求成長。由於能量密度高、使用壽命長、充放電速度快及體積小等優點,鋰電池是目前電動車中最普及的電池技術。過去100多年來,全球為了石油爭得你死我活,而到了電動車時代,新的資源大戰將在南美洲和澳洲上演,只是主角將變成鹽湖和鋰礦。鋰最早被用於強化玻璃或其他金屬製品,而後來最常用於鋰電池,供電給智慧型手機及筆電。隨著全球電動車電池需求日增,掌握製造鋰電池所需的礦產和技術,關係到各國的國家安全和產業政策,鋰也被稱為是「白色石油」(white petroleum),成為未來重要的戰略資源之一。目前已開採的鋰礦僅佔已知礦藏的一小部分,按照近年的開採速度,至少還可以持續開採超過200年。
全球鋰礦集中在南美及澳洲
全球鋰礦資源位於鹽湖和鋰礦山,尤其集中在南美洲和澳洲。在已知蘊藏量的部分,全球最大鋰礦蘊藏在智利,佔全球55.5%,第2則是澳洲佔18.1%,第3的阿根廷則佔11%。光是南美就佔了一半以上,這也為全球鋰礦資源爭奪埋下了伏筆。而就生產量來看,目前全球前5大鋰礦生產國依序是澳洲、智利、中國、阿根廷及辛巴威。目前,全球鋰礦開採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從澳洲礦山開採,再運到中國加工成鋰化合物,但這種開採方式繁複、成本也比較高;另一種就是由南美鹽湖開採,高濃度鹽水所蒸發提煉的鋰,可以直接在當地加工成碳酸鋰等鋰化合物,再銷售到其他國家,較有利可圖。這種容易開採的鹽湖,幾乎全部分佈在南美洲於安地斯山脈的智利、阿根廷及玻利維亞3國交接處,此處又被稱為「鋰三角」。
全球最大2家鋰礦商 均是美資隨著電動車即將取代汽油車成為能源轉型一環,各國正爭先恐後確保國內供應無虞。美國鋰礦蘊藏量不高,而且基於環保與成本等考量,美國開採的數量極小,多數是從智利或阿根廷進口,為了擺脫依賴外國,現在鋰開採熱潮正在整個美國蔓延。另外,全球兩家最大的鋰礦生產商利文特(Livent)及雅保(Albemarle)為美國企業。中國是全球第4大鋰礦資源國,但是和很多國家一樣,鋰礦在中國也有總量大,品質卻低、開採不易等問題。中國的鋰資源集中在青海、西藏,但是這些地方基礎建設落後,開採成本很高。但由於中國國內鋰需求極高,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研究所報告預測,到了2025年中國本土鋰供應僅18萬噸,還有25.38萬噸需仰賴進口。由於高度仰賴進口,中國也將鋰視為重要戰略資源,相當重視鋰礦勘查與開發。
中國官方支持 企業海外併鋰礦
為了在鋰礦保有競爭力,中國政府做了哪些佈局?首先,中國發改委將鋰納入9種需要儲備和保護的礦藏及24種戰備性礦種之一,同時也有國家規劃的礦區。其次,中國也在背後支持企業前往海外併購鋰礦相關企業。光是2017年,1年內就有近20件中資企業併購鋰礦資源。2018年在中國嚴控資本外流的環境下,天齊鋰業仍動用上百億人民幣併購海外資產,成為鋰礦巨頭智利礦業化工(SQM)的第2大股東。在多年持續併購外國礦場下,中國已掌握全球最多鋰礦資源。世界70%鋰產能被5大公司瓜分,分別是中國贛鋒鋰業、美國雅保、智利SQM、天齊鋰業和美國利文特。鋰礦開採是鋰產業的上游,加工鋰產品並用於鋰電池則是位於產業鏈的中下游。未來新的鋰產業戰爭預計將在中下游開打,但目前在純電動車領域,中國不僅掌握上游鋰礦開發,也控制下游電池產品大部分的產能,在中游的精煉加工也有接近壟斷的優勢。
中國在鋰加工產業不斷升級提煉工藝、擴張工廠,但最重要的優勢,還是中國和澳洲之間運輸便利的交通。鋰礦從澳洲運到中國加工成本效率最高,這也是為什麼外企也積極在中國投資建廠的原因之一。全球鋰產量中約有10%是在中國開採,而在中國加工的比例,有時甚至高達2/3左右。加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車市場,因此全世界都想在中國建廠,以縮短供應鏈。
澳洲鼓勵在國內建鋰電池廠
另一方面,美國及其盟友也發現到事態的嚴重性,開始積極佈局鋰礦產業。首先是鋰礦大戶澳洲,早在2018年澳洲政府就曾明確表態,澳洲擁有豐富鋰礦資源,但在鋰礦價值鏈當中所佔的比例非常小。澳洲鋰礦一開採出來就被運到海外,加工產業和鋰電池製造等,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都和澳洲無關。澳洲不滿賠上環境風險回報卻最少的情況,鼓勵澳洲國內鋰礦商向下建設鋰加工製品、鋰電池等生產。美國的鋰供應嚴重依賴中國和其他國家,但無論是鋰礦開採還是礦石冶煉加工,美國都已大大落後。雅保是全球鋰礦產量最高的企業之一,但幾乎所有的鋰礦也是來自澳洲和智利。全球鋰產量中,只有約1%是在美國開採和加工。為了扶持美國本地汽車業以及實現氣候目標,對美國而言,增加國內鋰產量非常重要。
美國已開始著手 打造自己鋰供應鍊
針對這種局面,美國開始著手打造自己的鋰供應鏈。首先是推動相關法案,協助美國企業開採鋰礦。其次,美國總統拜登也明確表示,應確保更多電動車電池供應鏈留在美國。美國汽車產業高層和國會議員也認為,如果美國想降低成本,並讓國內電動汽車及電池生產保持競爭力,必須減少對中國依賴。近來投資人也關注美國內華達州和北卡羅來納州礦山的增產,而電池和相關材料供應鏈的公司也吸引到不少投資人的青睞,如電池新創事業席拉奈米科技及總部位於加州的Romeo Power。而特斯拉也正擴大電池產能,計劃通過自己生產部分材料,來降低成本和縮短供應鏈。另外,LG化學和SK Innovation等電池生產巨頭也深耕美國市場,積極在美投資設大型工廠,並擴大在美電池產量。對美國而言,最終目標仍是希望「本地產能供給本地市場」。在澳洲建造從開採鋰礦到製造車用電池的完整產業鏈,或者把鋰運送到日本和南韓加工成電池,甚至也有可能直接在歐美設廠。美國能源部6月8日也公布「鋰電池國家藍圖」,欲投資170億美元,在2030年前打造本土鋰電池供應鏈,從採礦、製造到回收,都在美國境內完成,以抵制中國在鋰電池供應鏈的主導地位。
全球鋰礦集中在南美及澳洲
全球鋰礦資源位於鹽湖和鋰礦山,尤其集中在南美洲和澳洲。在已知蘊藏量的部分,全球最大鋰礦蘊藏在智利,佔全球55.5%,第2則是澳洲佔18.1%,第3的阿根廷則佔11%。光是南美就佔了一半以上,這也為全球鋰礦資源爭奪埋下了伏筆。而就生產量來看,目前全球前5大鋰礦生產國依序是澳洲、智利、中國、阿根廷及辛巴威。目前,全球鋰礦開採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從澳洲礦山開採,再運到中國加工成鋰化合物,但這種開採方式繁複、成本也比較高;另一種就是由南美鹽湖開採,高濃度鹽水所蒸發提煉的鋰,可以直接在當地加工成碳酸鋰等鋰化合物,再銷售到其他國家,較有利可圖。這種容易開採的鹽湖,幾乎全部分佈在南美洲於安地斯山脈的智利、阿根廷及玻利維亞3國交接處,此處又被稱為「鋰三角」。
全球最大2家鋰礦商 均是美資隨著電動車即將取代汽油車成為能源轉型一環,各國正爭先恐後確保國內供應無虞。美國鋰礦蘊藏量不高,而且基於環保與成本等考量,美國開採的數量極小,多數是從智利或阿根廷進口,為了擺脫依賴外國,現在鋰開採熱潮正在整個美國蔓延。另外,全球兩家最大的鋰礦生產商利文特(Livent)及雅保(Albemarle)為美國企業。中國是全球第4大鋰礦資源國,但是和很多國家一樣,鋰礦在中國也有總量大,品質卻低、開採不易等問題。中國的鋰資源集中在青海、西藏,但是這些地方基礎建設落後,開採成本很高。但由於中國國內鋰需求極高,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研究所報告預測,到了2025年中國本土鋰供應僅18萬噸,還有25.38萬噸需仰賴進口。由於高度仰賴進口,中國也將鋰視為重要戰略資源,相當重視鋰礦勘查與開發。
中國官方支持 企業海外併鋰礦
為了在鋰礦保有競爭力,中國政府做了哪些佈局?首先,中國發改委將鋰納入9種需要儲備和保護的礦藏及24種戰備性礦種之一,同時也有國家規劃的礦區。其次,中國也在背後支持企業前往海外併購鋰礦相關企業。光是2017年,1年內就有近20件中資企業併購鋰礦資源。2018年在中國嚴控資本外流的環境下,天齊鋰業仍動用上百億人民幣併購海外資產,成為鋰礦巨頭智利礦業化工(SQM)的第2大股東。在多年持續併購外國礦場下,中國已掌握全球最多鋰礦資源。世界70%鋰產能被5大公司瓜分,分別是中國贛鋒鋰業、美國雅保、智利SQM、天齊鋰業和美國利文特。鋰礦開採是鋰產業的上游,加工鋰產品並用於鋰電池則是位於產業鏈的中下游。未來新的鋰產業戰爭預計將在中下游開打,但目前在純電動車領域,中國不僅掌握上游鋰礦開發,也控制下游電池產品大部分的產能,在中游的精煉加工也有接近壟斷的優勢。
中國在鋰加工產業不斷升級提煉工藝、擴張工廠,但最重要的優勢,還是中國和澳洲之間運輸便利的交通。鋰礦從澳洲運到中國加工成本效率最高,這也是為什麼外企也積極在中國投資建廠的原因之一。全球鋰產量中約有10%是在中國開採,而在中國加工的比例,有時甚至高達2/3左右。加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車市場,因此全世界都想在中國建廠,以縮短供應鏈。
澳洲鼓勵在國內建鋰電池廠
另一方面,美國及其盟友也發現到事態的嚴重性,開始積極佈局鋰礦產業。首先是鋰礦大戶澳洲,早在2018年澳洲政府就曾明確表態,澳洲擁有豐富鋰礦資源,但在鋰礦價值鏈當中所佔的比例非常小。澳洲鋰礦一開採出來就被運到海外,加工產業和鋰電池製造等,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都和澳洲無關。澳洲不滿賠上環境風險回報卻最少的情況,鼓勵澳洲國內鋰礦商向下建設鋰加工製品、鋰電池等生產。美國的鋰供應嚴重依賴中國和其他國家,但無論是鋰礦開採還是礦石冶煉加工,美國都已大大落後。雅保是全球鋰礦產量最高的企業之一,但幾乎所有的鋰礦也是來自澳洲和智利。全球鋰產量中,只有約1%是在美國開採和加工。為了扶持美國本地汽車業以及實現氣候目標,對美國而言,增加國內鋰產量非常重要。
美國已開始著手 打造自己鋰供應鍊
針對這種局面,美國開始著手打造自己的鋰供應鏈。首先是推動相關法案,協助美國企業開採鋰礦。其次,美國總統拜登也明確表示,應確保更多電動車電池供應鏈留在美國。美國汽車產業高層和國會議員也認為,如果美國想降低成本,並讓國內電動汽車及電池生產保持競爭力,必須減少對中國依賴。近來投資人也關注美國內華達州和北卡羅來納州礦山的增產,而電池和相關材料供應鏈的公司也吸引到不少投資人的青睞,如電池新創事業席拉奈米科技及總部位於加州的Romeo Power。而特斯拉也正擴大電池產能,計劃通過自己生產部分材料,來降低成本和縮短供應鏈。另外,LG化學和SK Innovation等電池生產巨頭也深耕美國市場,積極在美投資設大型工廠,並擴大在美電池產量。對美國而言,最終目標仍是希望「本地產能供給本地市場」。在澳洲建造從開採鋰礦到製造車用電池的完整產業鏈,或者把鋰運送到日本和南韓加工成電池,甚至也有可能直接在歐美設廠。美國能源部6月8日也公布「鋰電池國家藍圖」,欲投資170億美元,在2030年前打造本土鋰電池供應鏈,從採礦、製造到回收,都在美國境內完成,以抵制中國在鋰電池供應鏈的主導地位。
電動車電池關鍵材料 中日韓廠商掐喉嚨
鴻海強攻電動車電池材料,不過電動車鋰電池主要材料仍掌握在中國、日本、韓國等廠商手上,且中國積極開拓關鍵礦源,日韓大廠在美國擴產,台廠急起直追,仍有一段距離。鴻海積極布局電動車關鍵零配件電池,藍圖已經浮現,主要鎖定磷酸鋰鐵電池、同步開發固態鋰電池,但不切入三元鋰電池;透過參與太陽能導電漿廠碩禾電材私募、並與榮炭合作,掌握磷酸鋰鐵電池正極和負極關鍵材料;鴻海集團也預估2024年固態鋰電池可進入量產階段。觀察全球電動車動力電池主要供應商,以中國、韓國和日本廠商為主,包括中國寧德時代、韓國LG Chem、日本松下(Panasonic)、韓國SK Innovation、韓國三星SDI等。其他中國廠商包括比亞迪、孚能科技、億緯鋰能等。電動車電池關鍵材料包括正極(Cathode)、負極(Anode)、隔離膜(Separator)以及電解液(Electrolyte)等,其中正極材料成本占比達30%至40%,正極和負極材料合計占比高達6成。法人指出,目前電動車電池關鍵材料,大部分掌握在中國、日本和韓國廠商手上。例如中國電動車電池正極材料市場出貨比重38%、裝機量占比達到58.6%的三元材料,其中前驅體產品掌握在中國5大廠商手上,合計市占率達到58%;三元正極材料前5大中國廠商市占率也超過52%。韓國LG Chem在中國南京電池廠材料由中國廠商提供,不過海外廠區以自己供應為主。在電動車電池隔離膜部分,法人指出也以中國、日本和韓國廠商為主,中國廠商包括恩捷、星源材質、中材科技3大廠,估今年合計出貨接近主要日韓廠商一倍;日韓廠商包括日本旭化成、日本東麗、韓國SKI、日本住友、日本宇部、日本W-SCOPE等。其中韓國SKI去年第4季在中國常州工廠投產,今年第3季波蘭工廠新增產能;SKI鋰電池隔離膜主要配套自身電池廠或供給旗下合資廠。中國、日本和韓國電動車電池廠積極在全球擴產,尤其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推動境內轉包供應鏈,帶動韓國電池廠集中在美國擴產。法人指出例如韓國LG Chem、SKI、三星SDI等,已經或計畫在美國投資建廠;韓國電池廠並透過與美國車廠合資方式綁定客戶,例如LG Chem與通用汽車(GM)、SKI與福特(Ford)等設立合資公司。另外日本松下電池在美國產能也正擴建中。中國則積極開拓電動車電池關鍵材料礦源,外媒日前報導,中國企業鎖定西非剛果的大量鈷供應,確保中國電動車電池的生產無虞;全球超過60%的鈷產量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中國企業已控制剛果約40%的鈷產量。法人指出,鈷正是電動乘用車三元鋰電池關鍵材料,鈷礦資源貧乏是三元鋰電池關鍵缺點。電動車應用也帶動新一代鈉離子電池浮出檯面,中國寧德時代透露7月將發布鈉電池,不過法人表示,鈉電池技術和供應鏈仍需持續進步、規模化、以及降低成本,鈉電池還處於早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