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信邦子公司 太康精密明年拚轉上櫃
信邦子公司太康精密前8月合併營收為9.53億元,年增24.23%,太康預計明年送件申請上櫃,而太康客戶Vanmoof E-Bike的原物料供應鏈及組裝在台灣,並在台灣設立公司,希望與信邦及太康精密一起深耕台灣製造。太康精密與世界電動自行車領導品牌Vanmoof E-Bike合作已久,提供該客戶連接器等產品,Vanmoof E-Bike在最大規模的C輪投資,於兩年內總共募得1.82億美元,成為全球募資金額最高的電動自行車公司,公司與其台北生產總部,將和太康精密合作打破傳統製造業思維,利用該資金打造獨特產品及生產供應鏈。目前VanMoof全球銷售據點從8個擴張至今已達50個,電動自行車銷售量更於2020年成長超過3倍;其中美國是VanMoof市場成長率最高的國家,透過此輪募資更加鞏固VanMoof產業領導者的地位,亦將推動全球電動自行車普及率,有效幫助產品於全球快速擴張。Vanmoof E-Bike表示,該筆資金將用於擴建生產及重新定義設計軟、硬體零件的製作方式,使高品質、高科技且操作簡易的電動自行車更親近全球消費者,讓公司於未來5年內達到1000萬自行車使用者的目標。太康上半年稅後盈餘為1.18億元,年增1.01倍,每股盈餘為3.4元,累計前8月合併營收為9.53億元,年增24.23%。
 
信邦攜荷商 攻電動自行車
電子零組件廠信邦9月29日宣布,子公司太康精密將與荷蘭電動自行車(E-Bike)領導品牌VanMoof合作擴產,在台灣打造生產製造總部,太康精密預計明年送件申請上櫃。VanMoof於2021年9月初完成1.28億美元募資,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C輪投資,由高領投資領投,Booking.com 前任執行長 Gillian Tans、現有投資方 Norwest Venture Partners、Felix Capital、Balderton Capital 與 TriplePoint Capital 皆參與此次投資;VanMoof 在兩年內總共募得1.82億美元,為全球募資金額最高的電動自行車公司。根據VanMoof規劃,募資將用於擴建生產及重新定義設計軟、硬體零件的製作,改善自行車規格及穩定性,目前 VanMoof 在台北有超過300位研發與製造人員。
 
法人捧 嘉澤、胡連權證反攻
台股下跌逆風重重,然嘉澤、胡連等高價股受惠第四季傳統旺季來臨,本土大型投顧點名股價有機會獲得營運推升,雙雙給予「買進」投資評等,目標價各是730與162元。嘉澤9月上旬通過英特爾插槽(Socket)認證,即將開始生產Icelake機種,伺服器需求於9月開始轉強,嘉澤獲利動能將受惠,是吸引研究機構看好的原因。桌電10奈米級產品Alder lake新平台升級至1,700隻Pin,已於8月開始生產,嘉澤經營管理階層對滲透率看法較先前樂觀,預估年底滲透率有機會達15~20%,高階機種搭載的DDR5插槽也已經開始出貨。回顧第二至第三季上旬,伺服器產業受到原物料供給不順問題影響,但9月狀況已有部分改善,研究機構預估整體市場主機板需求將有近10%跳升,伺服器旺季就要來臨,預期後續受供給影響無法出貨的需求,將延至第四季至2022年首季發酵。嘉澤9月起通過英特爾Icelake系列CPU插槽認證,將開始和終端客戶與代工廠驗證,表示嘉澤競爭力持續強勁,且2022年第二季將開始出貨Eaglestream平台產品的預期不變。法人預估,嘉澤Socket市占率將從2021年的10%,增加到2022年的18%,伺服器營收、獲利比重持續提高。胡連日前宣布與李爾(中國)合資成立貿易公司,合資貿易公司預計於第四季成立,地點位於大陸揚州;合資公司之目的為推動雙方連接器系統業務成長。對胡連而言,由於二者在客戶與市場重疊度不高,有利胡連拓展新市場,胡連現階段以大陸市場為重心,主要客戶為吉利、長安、比亞迪等,此合作有利未來胡連加快拓展歐、美等海外市場;其次,LEAR已具電動車業務發展實績,切合胡連發展電動車產品的目標。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美光示警 PC鏈籠罩陰霾
全球個人電腦(PC)鏈警鈴大響。美國記憶體大廠美光(Micron)9月28日示警,PC客戶面臨其他零件短缺,導致對記憶體拉貨減少,使得該公司本季營收與獲利財測預估低於市場預期。在全球半導體廠普遍看多後市之際,美光是近期第一家釋出財測不如市場預期的指標大廠。美光是全球第三大DRAM廠暨前五大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製造商,產品廣泛用於PC、手機、汽車等領域,其中,標準型記憶體更是以PC為主要銷售應用。美光示警PC零組件拉貨動能因長短料而受阻,意味整體PC鏈「長料(指相對不缺、甚至供給過剩的零組件)」後續動能堪虞,包括面板、記憶體等都難逃衝擊,牽動群創(3481)、友達、南亞科等台灣相關業者後市。在美光之前,多家外資及市調機構即對記憶體後市釋出偏空看法,預期報價將轉弱。面板業報價更是從高點重摔,原本價格相對有撐的筆電用IT面板近期也開始轉跌,成為「長料」。美光9月28日公布至9月2日為止的2021會計年度第4季營收達82.7億美元,年成長36%;淨利27.2億美元,相當於每股盈餘2.39美元,優於分析師預期。美光預期,至11月底止的本季營收約76.5億美元,遠低於分析師預測的85.7億美元;剔除特定項目後,預估每股盈餘(EPS)介於2至2.1美元,也不如市場原估的2.56美元。美光28日盤後股價重挫逾4%,29日早盤挫跌逾1%。美光並預期,NAND和DRAM短期內出貨將持續下滑。執行長梅羅塔(Sanjay Mehrotra)對分析師表示:「一些PC客戶正在調整他們的記憶體和NAND晶片採購,主要受制於用以完成PC訂單的非記憶體元件短缺。」「我們預期PC客戶這樣的調整狀況,幾個月內便會大致解決。」美光仍看好記憶體長期發展,梅羅塔認為,基於產業資本支出審慎、供應商庫存趨緊,2022年DRAM、NAND產業強勁獲利可期,供需可望呈現良性平衡。另外,美光也看好潛在需求將由數據中心伺服器部署比例將攀高、5G行動出貨量以及汽車和工業市場續強。梅羅塔透露,美光供應鏈當中、特定IC元件也呈現吃緊,進而影響近期美光記憶體產品位元出貨量,但位元出貨可望在下半年度恢復成長態勢,2022會計年度可望繳出破紀錄的營收與強勁獲利成績。
 
工研院組團 強攻氫能發電
工研院28日與設備大廠帆宣、氫能源商亞氫動力三方,共同簽署製程餘氫回收發電合作備忘錄,攜手籌組「氫能發電團隊」。結合工研院氫氣回收控制技術、帆宣科技發電系統整合技術、以及亞氫動力的燃料電池,將氫氣發電應用於國內工業減碳需求,搶攻臺灣低碳氫能應用商機。經濟部能源局長游振偉表示,因應2050淨零碳排的國際趨勢,能源局正積極規劃我國淨零碳排情境下的氫能發展策略及減碳潛力評估,將透過氫能降低能源及工業部門的碳排放。未來並將藉由氫能推動小組的協助,結合公私部門的資源,共同推動氫能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工研院綠能所長王人謙表示,此次三方合作是以團體戰策略,打造國內氫氣發電專業團隊,當中工研院負責燃料電池系統關鍵技術開發,能直接採用工業生產過程的混合氣體,省去純化氫氣過程。配合帆宣的氫氣回收管路建置、周邊系統及半導體氫回收模擬系統。亞氫動力負責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產品商品化與量產,並以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作為系統實場驗證基地。三方的合作團隊,經由產業鏈專業分工,推動國內氫能發電朝商業化發展。帆宣董事長高新明表示,根據國內研究報告指出,臺灣一年產生的工業副產品餘氫量達數十億立方米。如果全部回收作為發電應用,預估可提供數十億度電,除提高產業自發電比例外、亦有助於減少電網電力供給之負擔。這次與工研院及亞氫動力的合作,透過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來共同合作建置「新燃料電池參數優化實驗場域」,希望可以此探討製程餘氫發電所提供的新環保能源解決方案。亞氫動力總經理蕭逢祥指出,在全球碳中和的趨勢之下,氫能與燃料電池所扮演的角色愈來愈被重視,同時因應企業面對2050年碳中和的壓力,可先由工業餘氫或副產氫回收發電方式減少電力使用所造成之碳排,再逐漸轉向綠氫應用的方向,這將是臺灣由減碳、低碳到無碳可以推進的發展歷程。
 
四方聯手 衝刺電動車電池材料
四強聯手,鴻海科技集團找來碩禾、榮炭,與中鋼集團旗下的中碳聯手出擊,加速開發電動車電池負極材料,預計2023年推出首款電動巴士車用動力電池,搶攻全球電動商用車市場。  鴻海加速開發電動車電池負極材料,建構台灣電動車電池生態系,隨著相關電池關鍵材料、技術相繼到位,鴻海集團又找來碩禾、榮炭,與中碳聯手,四手相連持續衝刺磷酸鋰鐵電池製造,四方並已簽下材料開發合作備忘錄,由中碳提供高性能電池負極材料介相石墨碳微球,再搭配碩禾矽/矽氧材料技術及榮炭高性價比的人造石墨,合成高性能動力電池負極材料,最終由鴻海導入電動車動力電池製程,占車用電池市場。未來四家聯盟業者將持續推進材料端的共同開發,提升負極材料能量密度、循環壽命與快充能力,進而提升電動車動力電池性能。事實上,碩禾、榮炭與鴻海原本就有策略聯盟關係,先前鴻海還分別投資了碩禾與榮炭,碩禾於2009年及2014年投入鋰電池正極材料及負極材料領域,在鋰電池負極材料領域中,屬於先進矽氧負極與壓克力型水性黏著劑,該產品在客戶端測試表現突出。至於新結盟者中碳為全球最大介相石墨碳微球負極生產者,且原料供應與製程均為自有,有助於鴻海未來在電動車動力電池材料供應鏈的建立,可廣泛應用於電動車、電動巴士及儲能設備。鴻海指出,碳微球具備方便鋰離子快速進出的結構,應用在電動車動力電池上,可展現長循環壽命特性與快充能力。鴻海旗下鴻華先進科技自產電動巴士E BUS,將於2022年第二季陸續交車,同時進軍海內外電動商用車市場,預計集團首款電動巴士電池將導入該車款,持續壯大鴻海集團電動車生態系。
 
3門派爭做電動車霸主 勝負就在一關鍵
在碳中和趨勢下,加速了電動車的發展,投資機構Piper Sandler預測,2040年全球新車銷售將有超過9成是電動車。也因市場大餅誘人,科技業造車新勢力及傳統車廠爭搶電動車霸主地位,未來誰能率先做到自動駕駛技術的突破,將成為關鍵。綠色革命之下,電動車的造車風潮方興未艾,就如同智慧手機時代,全球科技廠爭奪手機一哥地位,最後蘋果勝出,打敗稱霸許久的諾基亞。如今這股風潮轉移到電動車市,科技巨頭、新創公司及傳統車廠都加入競技場,不僅搶電動車門票,也爭相奪取霸主地位。

電動車三大勢力搶作一哥

截至目前,入局電動車的企業可分為三派,一是美國的特斯拉、Lucid Motors ,中國的蔚來、小鵬、理想等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二是美國谷歌、蘋果,中國的百度、華為、小米,以及台灣的鴻海等為代表的科技互聯網公司。三則是積極轉型的傳統車廠,例如德國的福斯、BMW、戴姆勒,中國的比亞迪、長城、吉利等。不管老牌或新廠,大家都想做電動車界的iPhone。
大陸的華安証券分析認為,電動車技術復雜度高,資金投入大,其紅利釋放至少持續15年以上。針對小米等互聯網科技巨頭而言,智能電動車是其商業布局中的必要拼圖。不過,儘管老牌車廠起步較慢,但其擁有卓越的基礎設施及銷售網絡,也大有後來居上之氣勢,未必會跑輸新興車廠。目前特斯拉為電動車銷量冠軍,而在燃油車時代,全球兩大銷量汽車集團為福斯及豐田,不過,豐田不像其他大車廠將資源投注在純電車的開發,而是持續研發混合動力車;反觀福斯集團卻是宣告發展電動車的決心,分析師認為,以現況來看,福斯電動車銷量最有可能超越特斯拉。汽車市場分析機構LMC Automotive也指出,福斯電動車銷售可望在2025年超越特斯拉。再者,從現有銷售數據來看,BMW、戴姆勒和福斯等德國三大汽車巨頭2020年的電動車銷量幾乎翻了三倍,總共近60萬輛,超過特斯拉50萬輛左右的銷量,顯示歐洲傳統車廠來勢洶洶。加上有政府的支持,車廠更能發起電動車攻勢,以德國政府為例,將購買電動車補貼增加一倍,至少可以獲得9000歐元的零售價格補貼,所以,去年以來,德國電動車銷量正迅速提升。特斯拉面臨的不僅是傳統車廠迎頭趕上的壓力,同為造車新勢力的其他車廠威脅也不容小覷,摩根大通資產管理便指出,大陸的蔚來和小鵬具有生產專業知識、軟體整合能力及背後金援等優勢,最有能力跟特斯拉搶全球市佔率。不管傳統車廠還是造車新勢力,專家認為,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智能車才是終極戰場,而不是簡單易造的電池車。因此,誰在自動駕駛技術上拔得頭籌,誰就是最後的勝者。

鴻海MIH電動車平臺打國際戰

電動車熱潮勢不可擋,台灣自然也無法置身事外,尤其鴻海腳步最為積極,2020年初,鴻海分別宣佈與克萊斯勒合資及裕隆集團合作,後面陸續與國巨結盟、成立MIH平台、買下旺宏六吋晶圓廠,一直到第一台自製電動車曝光,時間不到二年,只能說鴻海實在是「神進展」,但也可從此看出其企圖心及決心。萬寶投顧楊惠宇表示,台灣早期在汽車產業多以代工為主,直到裕隆集團在2008年發表自創品牌「納智捷」後才算是有了突破口,可惜雷聲大雨點小,始終打不進主流市場,後繼無力下黯然宣佈退出,而旗下東裕銷售也以破產作收,引起市場一片譁然。若是以往傳統燃油車,台廠確實難以打敗歐美等國際巨頭,但此次遇到汽車業面臨巨大轉型,由燃油轉至電動,特色為傳統零件減少,但半導體搭載大增,此符合台廠半導體強項,也順利讓許多廠商找到另一片新藍海。最成功的例子,非鴻海集團莫屬,在手機趨向飽和時代,鴻家軍一直要找另一條出路,而需搭載大量半導體的電動車成為最佳選擇,所謂山不轉路轉,孤軍奮鬥難行,眾志可以成城,鴻海有豐富電子業經驗,但對於汽車可是完全新手,加上自創自有品牌需時間累積,於是找上裕隆及台灣數百家大大小小(包括硬體零件、軟體互聯網等)公司,組成「MIH」電動車平臺,企圖要以完整的產業鏈,來迎接這波浪潮。一台電動車製造,除了硬體外也有軟體需求,包含動力、能源、電腦控制、胎壓偵測系統、及車用晶片、車殼等,當中涵蓋的台灣上市櫃大公司就超過五十家,除此以外知名的外商如寧德時代、德州儀器、三星、微軟等等,也在平臺的供應鏈中。楊惠宇表示,鄰近10月,鴻海一年一度的科技展示日即將來臨,先前已經有外流電動車展示品的樣貌,並且獲得網友對外觀上的好評。目前已知加入聯盟的公司超過六百多間,在電動車即將取代汽油車的當下,台灣企業已經做好佈局,而投資人也必須準備好迎接這波浪潮。
 
工業富聯全球專利達4,966件 確保產權攻守價值極大化
以「產業集群、數智賦能、生態協同」為主題的2021大灣區工業互聯網峰會於9月27日至29日在深圳舉行。鴻海旗下工業富聯於9月28日下午,以「工業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與創新」為題開啟分論壇,探討全球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IP)經濟新業態下,企業如何做好知識產權護城河,確保產權攻守價值極大化,以全面實現企業持續發展。論壇中工業富聯首次公佈了其全球知識產權佈局上取得成果。工業富聯首席法務長解辰陽表示,工業富聯目前專利佈局包括中、美、德、法、日在內的全球13個國家及地區,專利數量達到4,966件,仍在持續增加中。解辰陽表示:「工業富聯的核心三大業務項目中,工業互聯網領域專利超過300件;雲計算領域累計超過1,300件;通信及移動網路設備領域累計超過3,500件,高價值專利資產占比持續提升。」解辰陽表示,作為主力業務之一,工業富聯在工業互聯網上的技術創新,已從硬體走向軟體,目前所積累的超過300件工業互聯網相關專利已覆蓋應用層SaaS、平臺層PaaS、基礎層IaaS和邊緣層數據採集等四個層面。以工業富聯所運用的散熱技術為代表之高價值技術專利,是雲計算及數據中心巿場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貴州綠色隧道是全中國第一個獲得美國綠色數據中心建築LEED最高等級白金級認證的專案,尤其在節能與節水部分更是獲得滿分,而支撐該隧道建立的即為公司在伺服器液冷技術、浸沒式技術等關鍵領域的188件專利。
工業富聯在5G相關領域的專利申請年增長率超過70%,技術涵蓋5G相關的雲、網、端相關硬體設備和軟體產品,並推出了全球首款為工業互聯網設計的5G小型基地台,大力推動了5G+工業互聯網的落地。工業富聯於近期話題熱點的元宇宙相關智能穿戴終端設備上,也已掌握近百件專利,其中VR/AR相關技術占比超過三分之一,已提前為未來相關產業可能出現的價值爆發打下基礎。當天的論壇還舉行了工業富聯知識產權管理委員會揭牌儀式。「我們堅信,最頂尖的知識產權管理是打通兩端,一端是好的想法,另一端是頂級的商業價值,我們要打通這兩端之間的連接,從而協助公司獲得全球化時代不可替代、無法複製的先發優勢。」解辰陽稱,未來,工業富聯將致力於以更具前瞻性的全球知識產權佈局以及引領驅動全球研發和創新,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環保價值。
 
貿協泰國台灣形象展 聲勢大
外貿協會9月29日舉辦線上泰國台灣形象展,有175家業者參加。貿協董事長黃志芳指出,期許明年可以恢復實體展,並將到美國辦理,帶領台灣廠商到美國市場搶攻後疫情時代商機。貿協表示,這是全台最大的新南向拓銷平台。隨著疫苗問世,疫情影響會持續減緩,會全面檢視東南亞市場布局,繼續推出台灣形象展。黃志芳強調,疫情改變會展模式已是新常態,明年最重要推的是美國台灣形象展,將邀集國內休閒、運動產品等廠商前往。台灣形象展泰國場昨天登場,共設立11個多元主題形象館及三大特色產業區,邀請泰國最大連鎖通路集團CP All、曼谷大眾運輸集團BTS,以及泰國最大ICT產品代理商Synnex等業者,共安排326場線上洽談。黃志芳指出,此次以虛實融合概念,將展示廳打造成數位感強烈的「大型網紅直播間」,舞台以巨型筆電呈現展覽亮點,舞台另一側規劃「Bio-Tech」、「E-mobility」及「疫後新生活」直播艙展示區,廠商除可與買主視訊洽談、提升展示視覺效果,亦可化身網紅走進舞台,以Live Show風格介紹產品。黃志芳分析,泰國善用在地原生材料發展生技產業,而台灣在智慧製造領域有優勢,雙邊合作能發展更具潛力的供應鏈。泰國近年積極推動「生物科技、循環經濟、綠色經濟(BCG)」新經濟模式,台灣是全球供應鏈核心,且深諳企業數位化、自動化技術,期望藉由數位新南向的交流平台,與泰方在更多產業深度合作。
 
IMD數位競爭力評比 台灣首次擠進前10大排名第8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9月29日發布2021世界數位競爭力調查評比,台灣首次擠進前10名,排名第8,且知識、科技、未來整備度等3大面向排名全數進步。2021世界數位競爭力調查評比(IMD World Digital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2021, DCR)報告中,台灣在全球64個主要國家及經濟體中排名第8名,較2020年上升3名,是台灣自IMD 2017年公布資料以來,排名首次進入前十名;第1名至第7名依序為美國、香港、瑞典、丹麥、新加坡、瑞士、荷蘭,美國蟬聯數位競爭力冠軍寶座。台灣這次成績在29個超過2000萬人口的經濟體中,排名第2名,較2020年上升1名;在33個GDP超過2萬美元的經濟體中排名第8名,上升3名。IMD評比以3大指標、9項次指標、52個細項指標,評估世界各國對於適應、探索與充分運用「數位轉變」的能量與整備度;3大指標分別為知識(Knowledge)、科技(Technology)及未來整備度(Future readiness)。「科技」面向主要評估受評國家開發數位創新技術的能力,台灣在此面向排名最佳,高居全球第2,較2020年大幅進步3名。國發會指出,在此大類中,「資訊科技與媒體股票市場資本額占GDP的比率」及「行動寬頻用戶」排名全球第1,「技術開發及應用」、「科學研究法規」、「智慧財產權」、「科技發展基金」、「銀行和金融服務支持商業活動的程度」、「國家信用評比」及「創業投資基金」也都有所提升,顯見政府推動國家數位轉型相關方案,強化科技量能與資通訊基礎建設,並積極協助新創展業發展,已有顯著成效。「未來整備度」則評估受評國家數位化轉型的程度,台灣排名第7名,較2020年上升1名;其中「公司敏捷度」排名第3、「商業大數據應用與分析」排名第4、「企業對商機與威脅的反應速度」排名第5、「智慧型手機普及率」排名第3、「全社會大眾對全球化的態度」排名第4,均有不錯成績。這次調查評比中,台灣有7項細部指標晉升全球前3名,其中,「全國平均總研發人力」、「行動寬頻用戶」及「資訊科技與媒體股票市場資本額占GDP的比率」全球居冠;其次「高等教育成就」、「研發占總支出的百分比」、「智慧型手機普及率」及「公司敏捷度」排名第3名,表現亮眼。國發會表示,政府將以此評估台灣數位發展的優劣勢,作為政府擬訂相關策略的參考,未來也會積極推動國家數位轉型,加強數位國力。
 
全球筆電維持高原需求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即日起至10月8日舉行「34th MIC FORUM Fall突破」線上研討會,觀測主要資訊產品趨勢,疫後新常態使全球筆電市場維持高原需求,今年全球筆電出貨2.38億台,年成長18.6%,展望明年,教育標案收斂與各國陸續解封對宅經濟商機造成影響,然而隨著企業回歸辦公室帶動商用換機潮,加上缺料遞延效應,預估明年全球筆電出貨量為2.3億,Chromebook與電競筆電仍為品牌廠重點布局方向。今年疫情宅商機有利於Chromebook代工主力臺廠,臺灣出貨達1.9億台,年成長率17%,展望明年,Chromebook市場成長趨緩,主力代工廠市占將略有下滑,明年臺灣筆電出貨預估為1.86億台。

雲端資料中心 

伺服器出貨新動能
觀測伺服器,資策會MIC表示,疫情推動雲端運算與遠距上班需求,今年全球伺服器市場出貨1,299萬台,成長率4.6%,展望明年,全球出貨將達1,366萬台,成長率5.1%,觀測未來5年趨勢,HPC、AI與邊緣運算持續成長,加上x86架構與Arm架構競爭,加速CPU平台更新,將帶動伺服器換機潮。今年臺灣伺服器出貨受惠於全球雲端應用需求大增,年成長率5.2%,預估明年年成長6%。資深產業分析師魏傳虔表示,雲端服務業者的直接採購帶動ODM Direct出貨成長,ODM Direct出貨占比將持續提升,明年達35.5%,這顯示雲端資料中心有望成為臺灣伺服器產業出貨重要動能,臺灣產業開始擴大布局雲端服務業者的訂單。

未來5年

桌機呈平原式衰退

桌機部分,今年全球出貨8,090萬台,成長率0.6%,其中All-in-One PC與電競桌機在疫情期間逆勢成長。展望明年,隨著各國疫苗覆蓋率提升與陸續解封,企業回歸辦公室將有望帶動以商用市場為重的桌機需求,預估全球桌機出貨7,915萬台。產業分析師黃馨表示,雖然Win10於2025年停止更新預期為2024~2025年桌機市場帶來商用換機,不過長期而言,筆電取代桌機效應(DTR)仍影響桌機市場,未來5年市場仍呈現平原式衰退,維持7千萬至8千萬台市場需求。

伺服產品多元

筆電長短料持續

觀測熱門資訊產品關鍵議題,資策會MIC針對筆電提出三大觀測:一,上游晶圓產能擴充緩慢,加上手機、車用等旺季效應產能排擠,筆電長短料將持續至明年,廠商將面臨原料庫存攀高與滿足市場需求的兩難;二,全球筆電Arm架構處理器搭載的比重持續上升,蘋果全面改採自製處理器,預期明年Intel於筆電CPU市占率將首度跌破七成;三,面板廠投入筆電用OLED面板的開發與量產,將提升OLED用於筆電的搭載比率。伺服器部分,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魏傳虔提出兩點觀察:一,伺服器出貨與關鍵零組件缺料有關,當前IC缺料以電源管理晶片(PMIC)、基板管理控制器(BMC)最缺,其他伺服器主機板晶片也出現交期拉長情形,缺料除了影響伺服器主機板上零組件,也影響其他關鍵零組件供貨時程,造成伺服器產量無法媒合訂單需求;二,新興應用場景湧現,使伺服器產品線更加多元化,隨著微型資料中心、智算中心等概念普及,可預期5G、邊緣與AI伺服器將成為伺服器新成長動能。
 
陸去年對外投資額 冠全球
大陸商務部9月29日發布「2020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中國大陸對外直接投資1,537.1億美元,首次位居全球第一,年增12.3%。目前,全球80%以上的國家都有大陸的投資。截至2020年底,大陸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2.58兆美元,次於美國(8.13兆美元)與荷蘭(3.8兆美元),位居第三。公報稱,大陸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占全球比重連續五年超過一成,2020年占20.2%;存量占6.6%,較上年提升0.2個百分點。2020年大陸雙向投資基本持平,「引進來」、「走出去」同步發展。統計公報表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大陸2.8萬家境內投資者已在全球189個國家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4.5萬家,全球80%以上國家都有大陸的投資,境外中資企業資產總額達7.9兆美元。2020年大陸對外直接投資涵蓋國民經濟的18個行業大類,近七成投資流向租賃和商務服務、製造、批發和零售、金融領域,四大行業均超過百億美元。截至2020年底,中國大陸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八成集中在服務業,主要分布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批發和零售、信息傳輸/軟體等領域。
 
電動車黃金十年 供應鏈商機引爆
由iPhone 4引爆的智慧型手機熱潮,成長周期至今迎來黃金十年,借鏡此發展模式,電動車將取代智慧型手機,成為下一個黃金十年投資主軸,隨特斯拉Model 3在熱銷,市場預期全球電動車產量將從2020年200萬台,飆升六倍至2025年1,300萬台,2021年更將為電動車產業高速成長起始年,背後龐大供應鏈商機更是百年難得一見。日盛全球智能車基金研究團隊指出,全球超過20個國家訂定汽車電氣化或燃油車禁售令,目標時程落在2025~2050年間,以歐洲國家最為積極。歐盟7月14日時宣布,擬推動對抗氣候變遷的大規模計畫,其中包括2035年起禁止銷售新汽油車、柴油車和油電混合動力車,登高一呼禁售燃油車,各國齊力跟進。台新中國政策趨勢基金經理人高依暄認為,大陸十四五規劃強調電動車產業重要性,「中國車聯網白皮書」預測,2025年大陸智能車市場規模躍增至2025年9,600億元,五年增幅達近五倍。國際能源署更預估,2030年大陸品牌電動車全球市占率將可能達到57%,呈現壓倒性優勢,布局電動車產業以電池或儲能相關概念股優先切入。 合庫AI電動車及車聯網創新基金經理人張仲平指出,各國政府積極推動電動車,高盛證券預估2030年全球電動車銷售量提升至3,200萬輛,2040年提升至7,400萬輛,美銀也上修全球涵蓋純電動車和油電混合車電動車滲透率展望,預估2025年滲透率將達23%、2030年提升至40%、2040年達67%,成長力道不容小覷。  
日盛全球智能車基金研究團隊指出,大陸「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明確擘畫出未來電動車產業藍圖,三大電動車造車新勢力,已在過去數年四處攻城略地,預期在十四五規劃扶持下,將可充分享受大陸新能源政策帶來的高速成長。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