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百容明年資本支出倍增至6億元 導線架營收比重將站穩4成
百容完成在大陸產線遷移,加上營運策略鎖定擴大半導體應用業務,預估 2022 年的資本支出將自今年 3 億元倍增至 6 億元,預估明年總體營收可成長 20%,半導體導線架業務將站穩 4 成。百容對於台中新廠興建案,也敲定加碼 5.73 億元投資,並獲經濟部投資台灣辦公室審定通過,整體投資台中新廠金額到 27.51 億元。百容 2021 前三季營收為 15.87 億元,由出貨結構來看,半導體導線架占比 42%,電子零組件 34%,步進馬達占約 15%,機械式繼電器營收占比 9%;公司看好半導體應用需求持續成長,將加碼投資台中新廠,將投資金額推升到 27.51 億元。百容今年完成在大陸生產線的遷廠,在中國安徽滁州設立的新廠已進入量產,未來在大陸生產線的分工將把繼電器、端子台、步進馬達等產品,交由該廠生產,而半導體導線架等則全數在蘇州相城廠生產,原有深圳公司則轉型成買賣、服務據點。百容主管指出,未來幾年半導體應用產品出貨,將成為推動成長主軸,除台中導線架生產線持續擴充,中國江蘇蘇州相城廠也將成重要生產據點之一,明年蘇州相城廠將新增 4 台半導體導線架沖壓機台,購置經費約 1 億元。百容持續增購半導體導線架沖壓機台,台灣廠新增 2 台生產設備已在 9 月投產,產能增加 10%,並逐步解決導線架銅原材料短缺問題,物流方面也逐漸順暢,取得出貨海運貨櫃到客戶端發貨倉,取代先前因搶不到貨櫃而使用的空運交貨,有助降低營業成本。百容前三季後後純益 1.41 億元,年增率 44.71%,每股純益 1.29 元,獲利已超越 2020 年全年。
紘通 取得ROKA亞洲獨家代理權
興櫃PC、NB連接器廠商-紘通宣布,12月中旬取得德國汽車連接器大廠ROKA的高頻汽車連接器代理權;作為ROKA亞洲區唯一代理商,紘通團隊成員擁有大陸汽車行業上的業務、人脈優勢,雙方強強結合,將快速搶占中國大陸汽車高頻連接器龐大商機。紘通汽車領域銷售團隊成員擁有多年世界前三大汽車連接器供應商的績優工作經驗,經過一年多來的努力,今年12月成功拿下德商ROKA汽車高頻連接器亞洲區唯一代理權,攜手ROKA搶攻未來五年需求快速大幅增長,年需求量上看12億個以上的新興汽車高頻連接器市場。ROKA(Robert Karst)公司是一家創立於西元1901年,總部位於德國柏林,具百年歷史的車用連接器大廠;ROKA致力於研發與製造高品質產品,主要產銷車用連接器,包括RF-Connector(FAKRA Connector/HSD Connector)、Terminal Box、Power Supply Connector、Audio Connector等廣泛用於汽車之電子零元件。值得注意的是,ROKA獨到的連接線接合技術在高頻傳輸上展現絕佳性能,為全球唯三取得福斯汽車認證的車用零組件供應商。紘通強調,ROKA獨家技術「ferrule crimp」,係以deep drawn方式接合生產,連接器沒有焊接線,不易有斷訊的問題;有鑒於未來中國電動汽車發展趨勢,汽車市場需求逐漸朝向高端及高頻方向發展,現今主流的高端連接技術STP及RF coaxial,即是HSD及FAKRA,這兩款高頻連接器皆為目前ROKA的主要產品,相較於中國主流的壓接生產方式,ROKA產品更具優勢及可靠性。面對中國汽車市場轉型升級,專家推估大陸汽車高頻連接器市場需求,將由現在一年4.62億個,成長至2026年一年需求達12億個以上,五年需求成長2.6倍。紘通表示,已積極規劃布局以及拓展市場,運用多年在中國大陸汽車市場資源,攜手ROKA,挑戰2025年攻下1億美元以上的亞洲市占分額。
胡連海外拓市 挹注獲利
車用端子廠胡連受惠中國大陸乘用車市場增長、海外市場訂單有新斬獲,加上電動車營收占比提升,三大動力推升2022年業績。法人預估,胡連2022年營收與獲利,將分別成長16%與22%。法人表示,中國大陸本地機構預測乘用車市2022年預期成長8%,銷量達到2,300萬輛,高於法人在2022年產業報告中預估的6%。過往胡連在中國大陸地區營收年增率,皆優於乘用車市成長幅度,2021年優於整體車市20%;2022年在新訂單及市占率提升的挹注下,胡連來自中國大陸的營收成長17%。法人表示,在中國大陸以外,胡連對歐洲一階供應商將增加出貨,東南亞機車連接器需求也提升,帶動營收成長 16%。往年電動車營收占比僅1%-2%,在新客戶挹注下,法人預期2022、2023年,電動車占營收比重將提升至5%與7%。2022年資本支出較大、約9億元,雖然原物料價格仍有壓力,但營收規模放大,毛利率及營益率可望維持在36.8%與21.5%。法人表示,胡連第4季營收達單季新高的14.51億元,第4季營收規模優於預期,但原物料成本高於第3季(主要是銅料價格持續上揚),預期毛利率及營益率分別為37.9%與23.6%。明年第1季為傳統淡季,預期營收季減 11%。胡連主要產品包括車用連接器/護套/保險絲盒等,生產據點在台北、南京、東莞以及越南四個廠區,南京廠為主力廠區,客戶以中國大陸自主品牌車居多,近幾年積極布局東南亞、歐洲等地,在印尼成立子公司,搶攻汽機車連接器市場。胡連今年第3季稅後純益1.72億元,季增6.8%,年增6.8%,每股純益(EPS)1.73元,今年前三季稅後純益5.57億元,年增115.8%,前三季每股純益5.60元,去年同期EPS為2.60元。
貿聯廈門廠房 改租為買
貿聯12月24日公告,子公司百事聯電子(廈門),以人民幣約1.08億元(約新台幣4.75億元)取得廈門市海滄區工業廠房,面積約2.08萬平方公尺(約6,306坪),此廠區主要是生產電器連接線束產品,貿聯改租為買。貿聯董事會昨天也通過司擬申請並簽署銀行聯貸案。貿聯業績表現亮眼,11月營收27.01億元,創單月新高,月增8.47%,年增26.55%,累計2021年前11個月營收為258.04億元,年增25.37%,創同期新高。貿聯第3季稅後純益6.03億元,創單季新高,季增9.44%,年增21.36%,第3季每股純益(EPS)4.54元,第2季為4.13元,去年同期為3.83元,預期2022年業績可望持續成長。貿聯今年前三季稅後純益14.67億元,年增18.2%,創同期新高,今年前三季每股純益11.02元,優於去年同期的9.51元。展望2022年,貿聯表示,供應鏈仍有挑戰,然而,該公司分散製造據點、優化產品組合的長期策略,與品牌客戶將全球供應鏈區域化的大趨勢相符,該公司仍持續擴展全球生產據點,以擴大接觸新客戶的涵蓋面。貿聯表示,來自半導體、能源及儲能、數據中心、電動車及充電的營收,首度占整體營收超過30%;同時,半導體設備營收、電動車加充電的營收,首次均突破10% 的營收占比;數據中心亦接近10%營收占比。隨著以上的產品需求持續在2022年增長,使得貿聯2022年展望仍看好。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Apple Car」傳明年秋季提前問世!台廠汽車零組件供應鏈可望受惠
蘋果首款電動車「Apple Car」傳明年秋季提前問世,根據供應鏈人員透露,蘋果按照 iPhone 備料催貨慣例,近期向和大、貿聯、和勤、富田等台灣汽車零組件廠提出備貨要求,並將相關業內企業入列首批供應鏈。蘋果最近幾個月宣布將在美國開設一家工廠,並開始與全球汽車電子產品供應鏈進行初步談判,而且部分零組件供應商指出,「Apple Car」的計畫一直都有所動作,包括挖走特斯拉和其他汽車製造商的研發工程師,藉此提升研發技術等等。部分汽車零組件供應商已證實,蘋果預計將在 2022 年 9 月推出首款電動車「Apple Car」,而這將比原本計劃的推出時間提前至少 2 年,因此已有不少汽車零組件廠開始加快節奏,傳出部分廠商已經開始搬遷現有工廠,還有部分廠商正在增加新的生產線。業界指出,除了電動車龍頭特斯拉之外,國內電動車供應鏈最近出現一個新的名詞叫做「美國雙A」,指的就是蘋果(Apple)與亞馬遜(Amazon)兩家廠商,還有消息稱已有數十輛「Apple Car」秘密在美國加州的道路進行測試。「Apple Car」提前問世,預估出貨量與商機將會在 2022 年全面爆發,並點名台廠汽車零組件供應鏈可望受惠,包括和大、貿聯、和勤、富田等都出現「爆單」的情形,並積極擴廠增產,而且亞馬遜與 Rivian 合作的電動貨卡車,明年 8 月搶先問世,關鍵供應鏈也都是台廠供應鏈。
5G手機銷量衝 供應鏈樂
智慧手機產業逐步走出新冠疫情干擾,零組件供應短缺可望在明年下半年緩解,明年銷量預期年增7%,其中5G智慧手機銷量大增四成,占整體智慧手機比重將突破五成,台積電、聯發科、鴻海、和碩等手機供應鏈可望受惠。根據研調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預估,明年全球智慧手機銷量將自今年的13.92億支,成長至明年的14.92億支,年增7.2%。三星明年依然穩居全球智慧手機龍頭,銷量將達2.84億支,市占率約19%;蘋果銷量達2.39億支,市占率16%居次;小米以2.03億支居第三,市占率14%。Counterpoint指出,明年上半年智慧手機產業仍有零組件缺貨問題,預期下半年緩解,惟因零件缺貨,加上市場競爭激烈,特定品牌想大幅增加市占率相對困難。此外,Counterpoint預估,5G智慧手機銷量將從今年的5.8億支,明年成長40%達8.07億支,占全球智慧機銷售比重將首度突破五成。業界人士分析,隨全球電信商加速啟用5G服務,加上手機品牌廠增加中低階5G機種,將讓消費者取得5G服務的整體成本下降,可望帶動5G智慧手機銷售比重。台灣智慧手機供應鏈包含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IC設計龍頭聯發科、鴻海、大立光、穩懋、和碩及臻鼎-KY等,市場看好,隨著明年手機產業持續成長,相關供應商可望受惠。聯發科預期,2022年仍是營收穩健成長及健康獲利的一年,明年旗下5G晶片出貨量及平均單價可望持續提升。此外,聯發科執行長蔡力行先前表示,該公司未來五年成長動能十足,後續幾年營收年增幅均可超過一成,並期望年營收200億美元目標可以在未來不久達成。鴻海則認為,明年仍需觀察新冠疫情變化、通膨及國際政治經濟情勢發展,至於干擾今年電子業最大變數的零組件缺貨,預料料況吃緊將延續到明年下半年。法人指出,鴻海明年將新增電動車製造的收入,儘管初期對營收貢獻仍小,但未來幾年將迅速成長。
折疊機出貨暴增 三星大贏家
智慧手機產業逐步回溫,其中折疊智慧手機在龍頭大廠三星帶頭降價下,整體銷量暴增。研調機構DSCC預估,本季折疊智慧手機出貨量將達380萬支,較去年同期暴增超過450%,三星市占率將提升到95%。折疊智慧手機2019年問世,經過兩年平淡期後,今年在三星帶頭殺價下,整體銷量突飛猛進。根據DSCC調查,第3季全球折疊智慧手機出貨量破紀錄達260萬支,年增480%,僅一季度出貨就超越過去一年的成績。折疊機出貨量大增主因來自三星,第3季市占率高達93%;以機種來看,Galaxy Z Flip 3在整體折疊機市場占比高達60%,第二名為三星Galaxy Z Fold 3,市占23%。DSCC預估,第4季折疊智慧手機出貨量將達380萬支,年增450%,三星市占率將提升到95%;三星帶頭降價後,各大手機廠也將下調折疊手機價格,預估2022年折疊手機出貨量將年增132%到至1,750萬支。Counterpoint預估,明年三星折疊智慧手機銷量將達1,200萬-1,300萬支,市占率74%,小米、OPPO、華為等三家陸廠合計市占率將達14%。先前市場不斷傳出蘋果將推出折疊iPhone,新聞網站Apple Insider引用分析師預測報導,蘋果首款折疊iPhone最快2023或2024年問世,目前蘋果仍與供應鏈研發測試中。
蘋果NB大進化 催動換機潮
蘋果公司(Apple)今年10月19日發表MacBook新品,推出新款14吋、16吋的MacBook Pro,採用Mini LED顯示技術,搭載M1 Pro及M1 Max兩款自製晶片,強調兩款自製處理器為MacBook Pro帶來野獸級的效能表現。新品已於10月26日在26個國家、地區上市,最低售價分別為1,999美元及2,499美元,預期將推動Mac用戶進行換機。此次推出的MacBook Pro,針對硬體規格進行大規模更新,包含處理器、記憶體的整合及容量升級,螢幕、鏡頭及音訊設備的優化,以及鍵盤、連接埠、散熱系統等改良。針對MacBook Pro的規格優化,可將蘋果的策略考量分為三大主要因素,包含符合自身產品定位、解決過往使用詬病,以及因應疫後需求改變。蘋果過去在產品設計上自我風格較為強烈,近年隨著產業生態系逐步走向產品需求客製化,而將使用者體驗做為主要考量,進而針對使用者需求進行產品設計的優化。蘋果去年6月宣布,兩年內全面將搭載Intel x86架構處理器的Mac系列產品置換為自製Arm架構處理器,希望藉由自製晶片,掌握PC產品最重要的主控能力,蘋果在筆電、手機及平板等產品上有完整的生態系,藉由晶片架構的設計與作業系統等軟體相輔相成,將可進一步串聯相關終端產品。過去在蘋果產品使用Intel處理器時,新品發表時程多受於Intel產品開發的推出時間,相關處理器穩定供貨與否,也須看Intel產能及良率的生產配置狀況,且產品重點因侷限於處理器特色,而多以效能優化為主要展示重點,難有其他發揮空間。隨著蘋果投入自製晶片的開發,不論是M1對續航力的優化,或此次M1 Pro及M1 Max對於效能、擴充延展性的強化,均可見蘋果透過強大的技術累積,加成PC產品的效能表現。針對過往受限於Intel供貨能力而影響產品出貨的狀況,也隨著自製晶片後迎刃而解,近期面對各類晶片供貨狀況皆不穩定情形下,蘋果藉由準確的市場需求評估進行產能下單,並獲得台積電等上游廠商穩定供貨,更使其在市場供需亂流中得以穩定成長。從近期蘋果M系列晶片的規格可見,除針對效能、續航力等需求進行強化,M系列晶片更新增ProRess加速器、16核心神經網路引擎及Secure Enclave等,可見蘋果透過自製晶片在影音、AI、資安等新規格的強調,也讓相關搭載的MacBook系列產品有差異化的規格特點。蘋果宣布自製處理器至今僅約一年半時間,觀察目前在Mac系列產品組合中,從入門款Mac Mini到MacBook Pro機種均已導入Apple Silicon,惟剩講求高效能的專業級產品Mac Pro尚未完成處理器轉換。從現今M系列自製晶片的發展可見,從親民款M1到講求效能表現的M1 Pro及M1 Max推出,代表蘋果自製晶片逐步往高效能發展,相關CPU解決方案也邁向全系列取代Intel CPU的準備,可預期蘋果實現全面導入自製處理器的目標不遠。此外,從講求功耗及續航力表現的M1,到第二代的M1 Pro及M1 Max開始追求專業效能表現,除滿足高中低階Mac系列產品線的定位特性,也代表蘋果將藉由不同處理器特色取向,擴大疫後新常態下的筆電版圖,並明確區隔Mac系列產品,讓M1系列專注於輕薄優先、續航力優先的大眾機型,M1 Pro及M1 Max則應用於效能優先、專業體驗優先的專業級機型。2021下半年各國疫情逐漸解封,不少企業回歸辦公室工作,也帶動商用換機需求,蘋果此刻推出鎖定商業用戶及專業創作者客群的MacBook Pro產品線,正好吃到商用市場回溫的大餅。預期在此次商用市場需求回歸、產品設計符合使用者需求及自製處理器表現、奠定使用者信心等因素推升下,MacBook Pro新品銷售量有望明顯提升,帶動蘋果在筆電市場的市占再攀升。
電動車不一定環保 應搭配能源政策
讓碳捕捉技術走在電動車前面!電動車在碳中和、淨零碳排的趨勢下日漸受到矚目,但研究卻指出,電動車的碳排在燃煤發電比例愈高的國家中,暖化問題也愈嚴重。不願具名的電動車專家表示,如果電動車能源都來自「灰色發電」的話,可能比燃油車更加汙染。因此電動車的政策必須搭配政府的能源政策。
電動車才不環保?
鴻海於10月18日首部發表三款自主開發的電動車款,包括休旅車、轎車和電動巴士;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16日於台灣先進車用技術發展協會(TADA)成立大會指出,工研院產科國際所(IEK)研究發現,2037 年電車佔比將會超過燃油車,總產值在 2040 年的產值可達兩兆美金以上,顯見電動車已成全球趨勢,各國咸認為電動車比燃油車環保。
劍橋大學的2020年針對全球 59 個國家的研究也指出,其中 53 個國家使用電動車的碳排放量較低,每公里平均碳排放量比燃油車低 31%。而有 6 個國家使用電動車碳排放量較高,其中包括中國、印度、波蘭等開發中國家。事實上,這些國家的燃煤發電比例也較高。
需要能源配套
專家提醒:「電動車產業要跟能源政策配套」。因為電動車需要消耗能量,而電能如果來自火力發電等不環保能源的話,電動車反而可能會更汙染。而台灣2020年的發電比例是,燃氣發電40.8%、燃煤發電36.4%、核能則佔12.7%,再生能源目前只佔5.8%。當被詢問到台灣應該如何建立電動車的能源配套措施時,上述電動車專家指出,「核能恐怕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核能有著低碳排且發電能力相對穩定的優點。汽車專家邱文福指出,目前台灣的發電還是非常「骯髒」。他分析說,核能發電撇除核廢料,已經是相當乾淨的能源,天然氣則介於核能與燃煤之間。至於再生能源、風電、地熱、洋流發電等都還有技術限制,目前都還是「空中樓閣」,無法真正成為發電主力。台灣仍在發電轉型的過渡期,在沒有足夠的發電方式前,產業界目前都先順著電動車「政治正確」的大旗繼續走下去,可惜台灣雖有非常堅強的電動車零組件工業,但迄今政府仍無明確的相關產業政策,如果朝向碳捕捉技術前進,讓「碳捕捉走在電動車前面」,或許是讓電動車邁向成為「綠電」車的關鍵。
IDC估陸明年PC市場續成長;高性能輕薄NB占逾10%
IDC中國發布報告表示,後疫情時代,中國PC市場今(2021)年迎來16.1%的年增長,明年在大學生、時尚新銳、數位驅動和數位原生型企業為首的市場需求帶動下,仍將保持成長趨勢。基於此,IDC中國提出明年中國PC市場十大預測,其中預計明年中國PC市場將維持年成長,未來五年PC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CAGR)將為4.0%;預計明年將有超過10%的輕薄產品為高性能輕薄筆電(NB)。具體來看,一、隨著面板、IC等供應情況的好轉,預計明年全年PC市場將年增長,未來五年PC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將為4.0%;其中,商用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3.7%,行動辦公需求持續擴大,將引領商用市場成長;消費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預計達4.4%。二、桌上型電腦兩極化發展,HiFi級別產品占比將增加。IDC指出,隨著大量3A遊戲大作移到PC平臺,預計明年搭載RTX30顯卡及高性能CPU的HiFi級別桌上型電腦將呈現上升趨勢,更多的遊戲用戶將轉到HiFi級別桌上型電腦市場。三、超輕薄產品性能提升,但還不能徹底顛覆目前市場格局;IDC預計,今年上半年僅有5.2%的輕薄筆電搭載高端顯卡,預計明年將有超過10%的輕薄產品為高性能輕薄筆電。四、處理器之戰進入2.0階段,明年更強調處理器廠商綜合能力;IDC認為,隨著處理器大戰進入白熱化階段,各個處理器廠商除了不斷加強自己的產品之外,為了在市場上獲得更好的口碑和更高的熱度,在行銷方面也投入了較高的關注度。五、大學生與時尚新銳將引領明年消費PC市場;IDC預計,明年大學生需求量將達到800萬(台),時尚新銳需求量達到540萬(台),未來5年的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為11.2%及9.7%六、遊戲、辦公需求促使外設產品使用變多,性能要求變高。IDC指出,隨著消費用戶對PC特定遊戲、會議使用場景的需求提升,PC相關周邊設備出貨會出現更明顯的需求成長;行動工作空間中,麥克風、鏡頭、音箱、耳機、鍵盤及滑鼠等配套設備會全方位提升工作效率和會議體驗;遊戲場景中,手柄、遊戲滑鼠、機械鍵盤、降噪耳機等將助力沉浸式空間建構。七、16:9與16:10之爭已拉開序幕,「更長」或「更方」都不是唯一方向;IDC預計,明年16:10螢幕比例的筆電將出現上升趨勢,但從長期看,16:9與16:10會在影音娛樂和辦公場景下建立各自的用戶群體。八、白領人均數量增加,驅動中小企業PC市場持續成長;數位原生代成為重要勞動力,驅動中小企業對以PC為主的協同辦公場景的加速升級,隨著大學、專科畢業人數持續上升,中小企業成為員工人數成長的主要陣地;數位原生代對協同辦公類應用水準的要求明顯高於其他世代,以個人消費服務業和專業服務業為主要代表行業的中小企業PC需求會在未來持續提升。九、伴隨人口老齡化,銀髮族PC需求也隨之提升;未來高年齡段用戶將持續對PC保有輕度使用和輕度遊戲需要,銀髮族獨立擁有一台PC的需求將提升,預計高年齡段PC保有量將有所提高。十、PC將更加向生態開放,多場景多終端,多元交互的方向發展;且應用的豐富性也將帶來PC使用場景的豐富性,使得PC應用除了遊戲、工作、設計外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CES下周登場 台廠秀硬實力
2022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 2022)下周登場,即便英特爾、Meta、Google等國際大廠都因考量變種病毒肆虐而表態不參加實體展,台廠仍積極參展,包括華碩、微星、宏達電、中磊、鈺創都將在CES秀「硬實力」,搶2022年新品好彩頭。其中,華碩、微星都敲定將舉行新品發表會,發表全新電競筆電、顯示卡等產品。科技部則攜手經濟部、國發會選出百家新創團隊參與,鎖定智慧醫療、AI 資安、半導體、太空通訊、數位科技等應用領域。CES 2022將在明年1月5日至8日以實體活動形式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並且結合線上內容呈現,隨著Omicron病毒威脅升溫,包含通用、聯想、Google、Waymo、英特爾、Meta、亞馬遜、Twitter、T-Mobile等國際大廠均宣布取消參與實體活動展出,但仍有不少台廠已預訂出席實體活動或以線上形式參與CES。由於超微、英特爾及輝達在CES期間皆規劃釋出新品,涵蓋新款顯示卡及處理器,台灣品牌廠華碩、宏碁、微星及技嘉預計將推出相應的新筆電及顯卡、主板系列產品。華碩將舉辦連續兩場CES線上發表會,包含明年1月5日的ROG《For Those Who Dare: The Rise of Gamers》,以及1月6日的ASUS《The Incredible Unfolds》,市場預料,除了華碩旗下子品牌ROG將推出一系列電競新品外,華碩也將針對一般消費性市場推出新筆電。據了解,儘管尚未發出活動邀請函,但電競大廠微星CES將有線上新品活動,主要將是推出配合英特爾、輝達、超微新CPU及顯卡的產品,預計除顯卡之外,微星另有新款電競、創作者筆電登場。宏碁本次並未舉辦CES實體展覽,但將配合英特爾等晶片大廠推出的新品,推出相應的電競、消費性筆電。技嘉方面,市場傳出該公司將在CES上推出五款全新筆電,除了搭載英特爾Alder Lake 第 12 代 CPU之外,其中幾款新機將配備RTX 3080 Ti 和 3070 Ti顯卡。宏達電本次參展重點將在虛擬實境(VR)裝置,市場預料, 隨著今年元宇宙話題發燒,宏達電的VIVE Flow沉浸式 VR眼鏡將為展會重點;中磊本次CES則將展出全方位智慧家庭及超寬頻電信聯網解決方案,並與全球電信服務商探討下世代物聯網應用及寬頻技術。
鴻海印度擴產 加碼近百億
鴻海12月24日公告,將以3.5億美元(約新台幣97.05億元)增資印度子公司,外界認為主要是進行產能擴增,將在印度擴充產線,生產iPhone 13智慧手機。鴻海旗下富士康鄭州廠近期啟動新一輪招工,同步擴產iPhone 13,穩坐iPhone第一大組裝廠地位,不畏紅色供應鏈的威脅。鴻海公告,透過子公司Foxconn(Far East)Limited增資Foxconn Singapore,再投資Foxconn Hon Hai Technology India Mega Development Private Limited,交易金額3.5億美元。外電之前報導,蘋果近期開始在印度清奈附近的鴻海旗下富士康工廠試產iPhone 13,擴大印度的iPhone製造能力,預計明年2月開始量產,配合印度國內市場與出口的需求。最終目標是在印度生產大部分暢銷的手機型號。法人也指出,鴻海擴產計畫,有助加強蘋果在印度市場的影響力,增加對全球市場供應的能力。目前蘋果在印度的iPhone產量約有20至30%用於出口,蘋果在印度銷售的手機中有約70%為印度本地製造,蘋果認為,提高印度產量將改善其在全球市場的供應。iPhone 11和12目前是蘋果在印度銷量最高的型號,兩者均由鴻海生產,在iPhone 13系列中,iPhone 13在印度銷量最高,超越iPhone 13 Pro和 iPhone 13 Pro Max。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智慧手機市場,看好當地市場可望複製大陸市場模式,蘋果近年加大力度投資印度,要求主要供應商鴻海在當地設立組裝廠。iPhone 13除了將在鴻海印度廠首度生產之外,為衝刺農曆春節前的旺季商機,鴻海旗下富士康鄭州廠區的iDPBG事業群,近期啟動新一輪招工,並針對內部推薦合夥人、正式工與離職返聘等祭出新一輪招工獎金,推薦總獎金最高上看人民幣1萬元(約新台幣4.3萬元)。鴻海在印度與大陸兩地均擴大iPhone 13的生產量能。除了智慧手機之外,市場也傳出鴻海有意在印度設立半導體生產據點。
陸1關鍵搶特斯拉電池大單 三星、LG倒地
大陸車用電池廠的市占率持續升高,尤其近期又傳出特斯拉近期所下的電動車電池新訂單全部交由大陸廠商生產,總規模達100萬台,這也讓韓國廠商LG、三星及SK等三大廠受到影響,未來競爭壓力有增無減,而陸廠之所以能搶走市占,在於他們握有成本較低的磷酸鐵鋰(LFP)電池專利。韓國經濟日報報導,調查機構SNE Research周四表示,特斯拉最近所下的明年車用電池新訂單全由陸廠奪下,寧德時代吃下45GWh訂單,比亞迪則拿到10GWh訂單,總量約可生產100萬台的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不僅如此,大陸第4大廠國軒高科日前也宣布將與美國某間車廠簽訂電池供應長約,在2023至2028年期間供應200GWh電池,業界推估該車廠就是特斯拉。報導指出,由於大陸車用電池廠商的版圖迅速拓展至海外車廠,讓南韓電池廠相當緊張,大陸廠商專攻LFP電池,韓廠則以能源密度較高的鎳鈷錳(NCM)電池為主,LFP電池成本較低,可用於續航距離較短的入門款電動車款,且NCM電池因原料價格上漲而飆升,一來一往造成大陸車廠迅速搶下市占,韓廠的競爭力也減弱不少。特斯拉10月將標準版的電動車電池改為LFP電池,未來福斯與戴姆勒等廠也有意在入門款使用LFP電池,這讓韓國廠商感到相當緊張,全球有95%的LFP 電池是由大陸廠商製造,且陸廠也握有該電池的專利。面對陸廠的強勢進逼,韓廠的市占受到侵蝕,陸廠寧德時代去年市占僅6.2%,但今年升至12.5%,排名也從第5名衝到第3名,反觀LG的市占從25.8%下滑至23.0%,SK On維持5.7%左右,三星SDI則從6.7%摔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