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信邦Q4營收寫單季次高,全年營收破250億元,再創新高
受歐美年末假期及年度盤點客戶端庫存調整所影響,信邦12月營收為21.73億元,月減3.48%,但仍寫下同期新高,年增6.70%;第四季營收則為單季次高紀錄,達65.45億元,季減1.69%,年增6.60%;累計全年營收為256.93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7.22%。 信邦指出,2021全年度合併營收為歷史之高點,自2012年以來,已連續10年改寫營收歷史高點紀錄,而MAGIC 5大產業全年度之銷售相較於去年同期,醫療及健康照護產業成長21.96%、汽車產業成長57.76%、綠能及節能產業減少7.85%、工業應用產業成長26.07%、通訊及電子週邊產業成長23.03%就產品別銷售比重,連接線組生產銷售佔集團營收73.21%;連接器及零組件銷售佔26.79%。在產業別的銷售分佈,通訊及電子週邊產業佔合併營收28.10%;工業應用產業佔27.14%;綠能及節能產業佔24.03%;汽車產業佔11.44%;醫療及健康照護產業佔9.29%。
胡連12月營收估再創高;中歐需求旺今年三地增產
車市需求暢旺,法人估計,車用連接器廠胡連去年12月營收可望創新高,超過5億元,第四季營收季增逾25%,而今年來自中國新能源車新舊勢力與歐洲Tier 1廠加持,將帶動營運進一步成長,經營團隊也決議啟動台灣、越南與印尼三地的同步擴產與建廠,以支應中期成長所需。胡連去年11月營收已創高,法人估計,因中國車市去年底拉貨更旺,將帶動公司12月營收進一步突破5億元大關,再創新高,去年第四季營收季增率估逾25%,年增率也可望有15%以上,再創單季新高。單季毛利率部分,法人則認為,因中國基本工資調漲與銅料採購價,仍使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幸而高稼動率彌平部分壓力,毛利率估計較前一個季度小幅改善。展望今(2022)年,公司主要市場看法都趨向樂觀。其中中國既有主力客戶比亞迪,去年新能源車出貨約80餘萬輛,今年目標衝刺150萬輛,胡連本來就是該客戶的主要供應商,受惠程度大;另在新能源車的新勢力部分,包括蔚來、小鵬等品牌,胡連也已有傳統連接器打入其中,未來將尋求高壓高頻連接器與其自駕系統合作的可能。除了中國市場,胡連在歐洲也有明確斬獲,已確定打入兩家Tier 1大廠,今年出貨金額各將有3-5千萬台幣挹注,加上其他開發個案量產,今年銷歐營收將倍數成長;另與李爾(Lear)合資的效益,目前已有合作交給中國吉利汽車,下半年新客戶合作也會擴大發酵。因應中期成長的需求,胡連今年也將啟動台灣、越南、印尼三地的產能計畫,其中,台灣廠預計擴產一成;另目前佔集團生產比重約一成的越南廠,三年內生產佔比目標拉高到兩成,亦即未來每年增產幅度都是三成起跳;印尼新廠今年也將開始興建,預計2023年下半年完工,該廠初期也將規劃佔集團生產比重的一成;整體今年資本支出將朝9億元邁進。
貿聯站高崗 後勁十足
特斯拉概念股貿聯1月5日公布去年12月營收近28.8億元,再創單月新高,月增約6.6%,年增逾44.1%。去年總營收約286.8億元,創新高,年增約27%。貿聯表示,去年12月營收首度站上1億美元大關,主要反映年底消費採購需求,除了電器類產品受到季節性調節外,其他各產品線出貨維持穩定,數據中心線束拉貨也比預期強勁。展望未來,該公司對半導體、電動車、資訊科技與數據傳輸等部門出貨保持樂觀。貿聯表示,去年12月工業用線束整體出貨穩定,資訊科技與數據傳輸類以數據中心出貨強勁,車用線束整體出貨與前月持平, 電器線束因年底假期,季節性出貨收斂。展望2022年,貿聯表示,隨著半導體、能源儲能、數據中心、電動車與充電等產品的需求持續增長,仍看好年度業績表現。雖然目前全球供應鏈仍有挑戰,貿聯認為,該公司分散製造據點、優化產品組合的長期策略,與品牌客戶將全球供應鏈區域化的大趨勢相符,持續擴展全球生產據點,以擴大接觸新客戶的涵蓋面。貿聯表示,來自半導體、能源及儲能、數據中心、電動車及充電營收,已首度占整體營收30%以上;同時,半導體設備營收、電動車加充電營收,營收占比均首度分別突破10%;數據中心營收占比亦接近10%,對2022年業績展望持續樂觀。法人表示,貿聯目前車用產品營收占比約15%到20%,隨著電動車大客戶持續擴產,加上其他電動車新創客戶(Rivian與Lucid)產品陸續出貨,預期在車用產品方面的營收持續提升。另外,貿聯收購德商LEONI工業應用事業群,若一切順利,可望於2022年3月前開始認列營收,將帶動2022年多增家超過百億元的營收,加上既有事業群都成長,法人預估,貿聯2022年營收增幅會超過四成,獲利同步衝高。貿聯預期,2022年資本支出將維持近年平均值,正式收購LEONI海外16個廠後,會視實際狀況重新配置產能規劃。同時,可望加速實現該公司長期策略,包括布建生產基地於三大洲、引進新客戶、擴大新產品線、增加技術和服務的能力。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AirPods重拾成長動能 郭明錤:可關注這三家台廠
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最新報告認為,AirPods重拾成長動能,除兩家陸廠為最大贏家之外,相關供應商也可望顯著受惠,可以關注因AirPods出貨疲弱,去年第4季及下半年股價修正較大的6家供應商,其中包括新日興、宣德、臻鼎等3家台廠。郭明錤表示,去年第4季AirPods出貨量約2,700萬部,季增107%,年增20%,表現優於預期,因叔決定上修今年AirPods出貨量至9,000萬部,約年增25%,明顯較市場預期的6,500~7,500萬部高。他指出,預估今年第1季 AirPods出貨將可呈現淡季不淡,約可與去年第4季持平,郭明錤說,AirPods連續兩個季度出貨量優於預期,證明蘋果的產品策略正確。郭明錤表示,預測蘋果將在今年第4季推出AirPods Pro 2,且正向看待AirPods Pro 2的需求,預估今年出貨量約為1,800~2,000萬部;他同時看好AirPods Pro 2需求及與未來AirPods整合健康管理功能的趨勢,認為立訊與歌爾將成為最大贏家。郭明錤強調,立訊與歌爾為AirPods EMS供應商,兩家公司將成為AirPods重拾成長動能的最大贏家;另外,郭明錤建議投資人可關注因AirPods出貨疲弱,在去年第4季,或是下半年股價修正較大的供應商,包括兆易創新 (NOR Flash)、新日興 (軸承)、宣德 (連接器)、臻鼎 (PCB)、Varta (電池) 與Amkor(SiP)。
鴻海年營收攻頂 超越5.9兆
鴻海1月5日公布去年12月合併營收逾6,606.8億元,優於預期,並且是同期第三高,推升去年第4季合併營收達1.83兆元,為單季次高,也比市場預期出色。去年合併營收5.93兆元,寫新猷,其中,伺服器營收接近1兆元,傲視同業,成為雲端與元宇宙趨勢下,受惠最大的硬體廠。受到Google參與鴻海集團旗下樺漢私募案激勵,鴻海昨天股價大漲5.5元,收109元,成為大盤撐盤要角,成交量逾14.2萬張,三大法人在連續四個交易日賣超之後轉為買超,合計買超逾1.3萬張。鴻家軍成員包括樺漢、鴻準、乙盛-KY、GIS-KY、正達、京鼎等也全面勁揚。鴻海去年12月合併營收月增近6.3%,儘管較2020年同期衰退約7.4%,仍優於公司預期。去年第4季合併營收1.83兆元,季增30.6%,年減近8.7%,略優於市場預估,也優於該公司預期。2021年全年合併營收為5.93兆元, 年增近10.9%,略優於市場預估,也優於該公司預期。鴻海表示,去年12月營收當中,四大產品類別皆呈現月增,優於該公司預期。其中, 因為整體供應鏈狀況改善優於預期,使得「消費智能產品類別」需求維持高檔,同時帶動「電腦終端產品類別」強勁成長。至於「雲端網路產品類別」中,伺服器產品維持在需求高檔。元宇宙帶來雲端資料存儲及雲計算的龐大需求,對資料中心需求一定增加。鴻海身為全球最大營收的資料中心製造廠商,受惠於雲端服務及元宇宙需求,使得集團伺服器年營收已近1兆元。另外, 「元件及其他產品類別」,去年12月也強勁成長,符合公司產品策略發展的目標。鴻海去年第4季合併營收創次高,除「電腦終端產品類別」持平外,其餘三大產品類別,相較去年第3季皆成長,優於公司及市場預期。與2021年11月法說會釋出的展望相較,除 「元件及其他產品類別」表現優於預期外,其他三大產品類別表現皆符合預期。從全年業績來看,以「消費智能產品類別」強勁成長最出色,「元件及其他產品類別」 成長次之,「電腦終端產品類別」及「雲端網路產品類別」約略持平,明顯優於公司預期, 也優於市場預估。外資券商韋德布希(Wedbush)分析師艾夫斯(Daniel Ives)則預估,由於市場對iPhone 13需求持續強勁,從去年底的熱潮將延續到今年第1季。鴻海身為iPhone 13最大組裝廠,受惠最大。法人指出,鴻海在iPhone 13系列整體供貨比重約65%至70%,鴻海是iPhone 13 Pro Max獨家組裝代工廠,隨著高階大尺寸iPhone 13 Pro Max熱賣,將持續支撐鴻海今年第1季的業績。
電動化車夯 今年市占挑戰20%
電動化車款(純電動車、插電式油電車、油電車)國人接受度大幅提升,2021年總銷量衝上6.8萬輛,占整體新車銷售比重突破15%,均創歷年新高。2022年在CAFE(整廠平均油耗)第二階段嚴規上路,促使各車廠加速新品導入,車商樂觀電動化車款銷量占全市場比重將一舉衝上20%,總量上看9萬輛。根據監理所資料,2021年台灣電動化車款總銷量達6.8萬輛、年增42.4%,其中油電車(HEV)占5.8萬輛最多,而代理豐田與凌志品牌車的和泰汽車,2021年共計賣出超過3.6萬輛油電車,是電動化車款市場最大贏家。銷量居次的為純電動車(BEV),2021年共領牌7,276輛,年增率14.4%,儘管銷量仍創新高,但已不似過去動輒翻倍的高速成長。其中特斯拉靠著平價電動車Model 3獨撐大局,全年繳出領牌5,632輛的成績,順利連霸純電動車市場,惟業績較2020年出現3.2%的衰退。反觀傳統豪華車品牌的純電動車,2021年銷量暴增,大搶特斯拉的風采,尤其保時捷電動跑車Taycan在2021年交車逾800輛、奧迪電動休旅車e-tron銷售200輛,成為純電動車市場的新勢力。異軍突起的則是插電式油電車(PHEV),2021年台灣共銷售2,695輛、年增5.2倍,豪華車品牌富豪(VOLVO)推廣PHEV最用力,2021年插電式油電車銷量達2,153輛、年增2.6倍。業者分析,近兩年電動化車款銷量急速成長,一方面因和泰陸續導入國產化Altis HV、Corolla Cross HV兩款油電車,加速推廣普及,另一方面也因全球環保節能趨勢,及台灣2022年起實施嚴苛的油耗規範,引導業者增加引進電動化車款販售。業者認為,在晶片荒、海運物流阻塞等亂象預料將有所緩解下,加上有更多新款電動化車款上市,包括本田Fit e:HeV、現代Tucson L Hybrid等兩款全新國產油電車加入戰局下,車業預估2022年台灣電動化車款銷量將更上層樓。
有望揮別連6年衰退 經部估110年汽車及零件產值轉正
歐美車市復甦,汽車零件需求增溫,加上國內延續貨物稅補貼政策,經濟部統計顯示,110年前10月台灣汽車及其零件業產值為新台幣3233億元、年增21%,預估全年可揮別連6年衰退陰霾,轉為正成長。經濟部統計處上午發布產業經濟統計簡訊第396期,分析110年車市概況、近10年台灣汽車及其零件業產值消長原因。台灣汽車及零件製造業包括汽車製造、車體製造及汽車零件製造等3類,以汽車製造與零件製造為主;汽車製造業產值占整體產業比例在民國100年時還有52.5%,截至去年10月底約49%左右,不到5成,反觀零件製造業產值占比逐年上升,約49.9%。統計處指出,車廠在103年推出多款新車且銷售成績亮眼,加上歐美車市活絡推升零件外銷成長,帶動汽車及零件製造業產值高達4206億元、年增12.6%;然而,104年起,以國內市場為主的汽車製造業面臨進口車強勢競爭,產值大幅滑落,同步抑制零件生產動能,整體產值為4084億元、年減2.9%,開始邁入連6年衰退。根據統計,105年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產值為3889億元、年減4.8%;106年為3846億元、年減1.1%;107年為3640億元、年減5.4%;108年為3584億元、年減1.5%。109年爆發COVID-19疫情,全球各處進行封城,擾亂產業供應鏈運作,加上缺乏晶片,各國車廠紛紛降低產量,使得汽車零件需求緊縮,零件業產值衰退10.5%,連帶整體產業產值滑落至3426億元,年減4.4%,續呈衰退。直到去年,政府拍板延續貨物稅補貼政策、疫情遞延的購車買氣湧現,以及歐美車市復甦,但因車用晶片缺乏抑制產能,買氣轉向中古車廠,推升汽車零件需求,統計處指出,內需與外銷市場前景看好,110年前10月產值已達3233億元,年增21%,展開「絕地大反攻」。統計處進一步分析,晶片荒及塞港影響加劇供應鏈瓶頸,台灣消費者轉而購買國產車,是推升轎車產量的主因,汽車業產值年增21.5%;而零件業則受惠海外售後維修市場需求增溫及遞延出貨訂單,產值年增21.6%。統計處指出,經銷商冬季銷售競賽提前於11月開跑,以及車價調漲刺激民眾購車意願,預期110年全年產值將轉為正成長,加上109年比較基期低,因此增幅驚人。
AI等驅動,陸去年H1大數據市場年增逾4成
IDC中國發布,去(2021)年上半年中國大數據平臺市場份額報告,整體市場規模達54.2億元(人民幣,下同)、年增43.5%,市場成長的驅動力來源於數位化轉型、人工智慧(AI)的部署、行業雲的建設以及新基建的政策驅動等。IDC指出,在技術/產品熱點方面,包括湖倉一體/智慧湖倉,典型代表廠商為阿里雲的湖倉一體方案、華為雲FusionInsight智慧數據湖、亞馬遜雲科技的智慧湖倉架構;除此之外,還包括存算(儲存/計算)分離、大數據分析與AI一體化、AI數據庫、圖數據庫、AI增強的BI(Business Intelligence)、數據安全。從行業角度來看,在中國市場,對大數據支出較高的行業主要包括政府、金融、電信營運商、互聯網等行業;而無論是傳統政企還是互聯網行業,大數據建設的核心還是要實現數據分析應用,縮小前瞻技術理念與實際用戶需求之間的距離,循序漸進的解決上層大數據分析應用需求與底層數據基礎設施無法支撐的矛盾,才能推動大數據技術在傳統行業深入落實。在市場格局方面,IDC指出,去年上半年的大數據平臺軟體市場中,包括公有雲及私有化部署在內,華為雲以18.5%的市場份額位居市場第一,其次是阿里雲、亞馬遜雲科技、騰訊雲、浪潮集團、新華三、星環科技等。依照公有雲部署方式,阿里雲在去年上半年以43.5%的份額位於大數據公有雲服務市場第一,其次是亞馬遜雲科技、騰訊雲、華為雲等。其中,華為雲在政企市場諸如政務大數據、營運商、金融及能源等行業拿下眾多大單,阿里雲則在公有雲上累積了大批互聯網行業用戶,也在政務等領域取得較大進展;亞馬遜雲科技則依託智慧湖倉一體、全面豐富的數據管理及分析產品組合在中國市場獲得大批公有雲用戶。而儘管細分市場布局不同,廠商努力攻克的技術方向大致相同,包括存算分離、智慧湖倉、互動式分析、數據治理、即時處理等。對於市場發展影響因素,IDC認為,中國大數據市場發展已進入平穩階段,目前的抑制因素主要在於行業企業內的數據來源並不充足,數位化建設缺乏長遠規劃,市場需要新的動力才能驅動大幅成長;透過數據交易、數據要素培育、數據確權及交易機制的不斷完善,以及上海大數據交易所的設立,將有助於推動大數據市場的新浪潮。此外,與全球市場類似,打造未來智慧企業的內在需求,將驅動大數據市場持續成長。IDC中國助理研究總監盧言霞表示,數位化轉型、智慧化升級過程中暴露出來的高品質數據來源缺失的挑戰,將為大數據的採集、儲存、管理及分析市場帶來新的機會;在大數據產業持續進程中,市場也需要一些新的驅動力才能實現下一次爆發式增長、進入二次成長曲線。因此,加強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做好長期數位化規劃,建立良好的數據基礎,才能確保該市場持續健康成長。
高通攜手微軟 齊攻AR裝置
高通(Qualcomm)宣布將聯手微軟(Mircrosoft)共同打造擴增實境(AR)裝置。高通執行長Cristiano Amon表示,雙方未來除了硬體合作,亦將攜手開發元宇宙相關軟體,加速拓展元宇宙(Metaverse)市場,另外高通更宣布擴大車用產品線,邁向智慧汽車市場。CES大展開跑,眾多科技大廠皆端出新品,高通也不落人後,並宣布與微軟聯手打造AR裝置,再度進攻元宇宙市場。根據外媒報導,Cristiano Amon宣布將與微軟共同打造AR裝置,且還要打造元宇宙軟體。但高通並未宣布微軟AR裝置將使用的晶片型號及上市時間。據了解,高通並非首度進軍元宇宙市場,早在2019年就與微軟共同開發混合實境(MR)裝置,雖然礙於生態系尚未成熟,以及定價相對高昂,且非消費性必需品等因素,因此出貨量與手機晶片規模相比相對稀少,但隨著各大廠開始宣布進軍元宇宙市場,後續高通可望藉由提前卡位,逐步打入各大品牌市場。不僅如此,高通同步宣布,將打造Snapdragon車用數位底盤及Snapdragon Ride視覺系統,擴大布局自駕車。其中在Snapdragon數位底盤,汽車廠商可望藉此打造更安全、更智慧化的無縫連網智慧體驗。
陸挺智慧太陽能產業發展,擬從六面向推進
中國工信部發布《智慧太陽能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畫(2021-2025年)》,其中提出發展目標,到2025年,太陽能行業智慧化水準顯著提升,產業技術創新取得突破;新型高效太陽能電池量產化轉換效率顯著提升,形成完善的矽料、矽片、裝備、材料、器件等配套能力;智慧太陽能產業生態體系建設基本完成,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水準逐步深化;智慧製造、綠色製造取得明顯進展,智慧太陽能產品供應能力增強。除此之外,支撐新型電力系統能力顯著增強,智慧太陽能特色應用領域大幅拓展;智慧太陽能發電系統建設卓有成效,適應電網性能不斷增強;在綠色工業、綠色建築、綠色交通、綠色農業、鄉村振興及其它新型領域應用規模逐步擴大,形成穩定的商業運營模式,有效滿足多場景大規模應用需求。為此,規劃中提出六大主要任務,一、在提升行業發展水準方面,包括加快產業技術創新、提升智慧製造水準、實現全鏈條綠色發展;二、在支撐新型電力系統方面,包括發展智慧太陽能產品、建設智慧太陽能系統、發展智慧光儲系統、拓展智慧太陽能技術耦合;三、在助力各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方面,包括智慧太陽能工業、智慧太陽能交通、智慧太陽能建築、智慧太陽能農業、智慧太陽能鄉村、智慧太陽能電站、智慧太陽能通信、智慧太陽能創新應用。四、在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方面,包括完善技術標準體系、完善智慧財產權布局、深化國際交流合作;五、在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方面,包括建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行業服務和驗證平臺、建設「雙創」孵化平臺;六、在強化太陽能人才培育方面,包括推動人才梯隊建設、加大人才培養力道、引導人才合理流動。
鴻海今年獲利看增,目前PE位於歷史下緣
儘管iPhone組裝有紅色供應鏈瓜分疑慮,不過法人指出,鴻海在生產管理、良率、垂直整合能力仍具優勢,今(2022)年新機主要組裝份額地位不變,加上透過增加雲端伺服器、零組件優化產品結構成效展現,預期今年營收、獲利將較去年增溫,預估EPS上看11元,目前本益比僅約9-10倍,位於近二年區間下緣,且認為隨著後續多項EV案展開,有利於鴻海營運結構進一步優化,評價也有調升空間。鴻海消費暨智能產品佔營收逾5成,其中iPhone組裝佔其大宗,單一客戶訂單消長對其營運影響不可謂不大,而在立訊崛起背景下,成為市場對於鴻海營運基本面是否穩固的擔憂所在。不過法人指出,鴻海在生產管理、良率、垂直整合能力仍具優勢,包含工廠人力掌握、物流管理等等,多年來累積細緻管理經驗,讓生產效益最大化,是鴻海目前組裝業務仍佔領先地位的門檻所在。市場預期,今年推出的iPhone 14,仍由鴻海拿下包括iPhone 14 Pro Max、iPhone 14 Pro、iPhone 14主要組裝份額。鴻海短期除了鞏固iPhone組裝份額確保經濟規模之外,也透過擴大伺服器市佔率、拓展毛利率較佳的零組件業務,以及內部數位轉型,讓整體毛利率提升。其中在雲端網路產品方面,由於伺服器市場需求持續成長,鴻海近年又在成長更快速的CSP(雲端供應商)客戶取得更多供貨份額,因此今年有機會帶動鴻海伺服器營收增幅優於市場平均表現。假設通膨、疫情沒有造成過大影響,鴻海預期今年毛利率7%目標有機會達成;長期而言,將透過電動車等新業務成長方式,目標2025年達到10%毛利率目標。法人預期,今年鴻海營收個位數成長,毛利優於去年,獲利將較去年增溫,預估EPS上看11元,目前本益比僅約9-10倍,位於近二年區間下緣,且認為隨著後續多項EV案展開,有利於鴻海營運結構進一步優化,評價也有調升空間,本益比有機會往12倍靠攏。
索尼震撼彈 宣布進軍電動車
索尼(Sony)在今年消費電子大展(CES)投下震撼彈,宣布成立新公司Sony Mobility發展電動車,運用索尼在影像感測器及電玩娛樂產業的優勢搶攻電動車市場,激勵股價大漲逾4%。索尼繼2020年在CES展上發表VISION-S 01原型車後,今年更大動作展出全輪驅動的7人座電動休旅車VISION-S 02,並宣布將在今年春天成立新公司Sony Mobility。回顧當年VISION-S 01亮相時,索尼還未確定是否踏入電動車市場,僅打算提供影像感測技術給電動車製造商。過去兩年電動車市場快速起飛,不僅有越來越多新創業者嶄露頭角,傳統汽車大廠也紛紛擴大投資電動車,終於讓索尼決定加入戰場。索尼社長吉田憲一郎在2020年9月受訪時就對跨足電動車產業表達濃厚興趣。他曾表示索尼應該開發「會移動的產品」。他在今年CES展前夕表示:「索尼影像感測技術搭配雲端、5G、娛樂技術,再加上索尼強大的影音內容,我們相信索尼身為一家創意娛樂公司將重新定義移動解決方案。」索尼近年在消費電子裝置市場逐漸落後三星電子及其他亞洲對手,但索尼影像感應器一直是電動車不可或缺的重要零件。索尼展示的VISION-S 02原型車內建40個感應器,未來目標推出全自駕電動車。相較於傳統引擎汽車,電動車多數功能由軟體控制,牽涉車輛移動的硬體零件較少,連帶降低其他科技公司跨足電動車製造的門檻,例如蘋果就投入多年研發電動車,只是目前尚未宣布推出電動車。索尼除了握有影像感測技術之外,在電玩、電影、音樂等娛樂產業掌握的龐大內容資源都將成為日後跨足電動車市場的優勢,因為業界普遍認為影音娛樂將是新一代電動車的核心。吉田也表示,索尼將電動車視為一個「娛樂空間」,讓乘客在車內體驗個人娛樂。
英特爾於汽車及PC等領域設下重要里程碑
作為今日舉辦的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的一部分,英特爾與Mobileye共同展示其技術進展和關鍵時刻、邁向獨立顯示卡領導地位,以及推出第12代Intel Core家族的最新成員。藉由這些里程碑,英特爾進一步致力於讓產業及其客戶和合作夥伴,於數位轉型的中心汲取四大超級力量-無所不在的運算、雲端至邊緣基礎設施、5G驅動的連網性和人工智慧。於英特爾新聞發表會期間,英特爾執行副總裁暨客戶運算事業群總經理Gregory Bryant,加入視覺運算事業部副總裁Lisa Pearce,以及Mobileye執行長Amnon Shashua教授的討論之列,並分享英特爾橫跨多個策略業務單位的進展。Gregory Bryant說道,英特爾的執行力回來了。從推動PC發展到高效能圖形,再到自動駕駛解決方案,英特爾和Mobileye相當自豪地能夠在多個產業創造新的生態系與機會。共同攜手合作夥伴和客戶,我們正在驅動橫跨產品、平台和服務的嶄新創新,並提供我們足以讓世界科技產生變化的願景,改善全球每個人的生活。Mobileye宣布推出新款系統單晶片(SoC),專為自駕車(AV)所打造。植基於Mobileye領先業界的EyeQ技術,EyeQ Ultra於單一封裝中達成10倍EyeQ5 SoC的工作量,專為全自駕車提供最佳功耗效能所設計。新聞發表會期間,Shashua加入與全球兩大汽車製造商CEO的談話。福斯集團執行長Herbert Diess與Shashua近期在德國慕尼黑的乘車回顧,用以宣布福斯使用Mobileye的先進地圖測繪技術,應用於VW、?koda、Seat品牌的輔助駕駛功能。Shashua更歡迎福特執行長Jim Farley加入討論,拓展Mobileye與福特之間的合作關係,並透過福特BlueCruise平台提供更加先進的輔助駕駛解決方案。Mobileye同時宣布與吉利極氪品牌的兩個首次合作案,預計於2024年開始量產一款消費級Level 4自駕車,以及向客戶推出並出貨業界首款配備360度環景感測系統的全功能Level 2+車輛,其具備今日市場上最為先進的縱向與橫向控制駕駛策略。英特爾宣布推出第12代Intel Core H系列處理器,為全球最高效能筆電處理器設下標準新高。建立在Intel 7製程節點和英特爾首款效能混合設計,H系列由旗艦款i9-12900HK領銜,最高效能提升幅度達40%,提供無可比擬的遊戲體驗,相較前一世代的筆電遊戲市場王者i9-11980HK,遊戲速度更可提升高達28%。英特爾展示超過20款由第12代Intel Core H系列注入動力的全新設計,預計包含Acer、ASUS、Dell、HP、Lenovo、MSI和Razer在內的合作夥伴,共將推出超過100款設計。除此之外,英特爾揭曉新款超可攜筆電處理器P系列產品線,為輕薄型筆電帶來極致玩家級效能。
最快筆電處理器 英特爾發表第12代Intel Core筆電版處理器
英特爾於CES宣布推出地表最快筆電處理器,透過全新第12代Intel Core筆電處理器,首次將其效能混合架構帶往筆電平台,相較前一世代筆電處理器最高可快上40%。英特爾引薦28款全新第12代Intel Core筆電處理器,符合人們隨需運算需求的筆電,提供絕不妥協的全套豐富功能。透過完整的全系列第12代Intel Core桌上型處理器,第12代Intel Core處理器家族也代表了英特爾迄今最具擴展性的產品線,為橫跨消費、企業、萬物聯網(IoT)及其它應用等多種設計注入動力。英特爾執行副總裁暨客戶運算事業群總經理Gregory Bryant表示,英特爾新款效能混合架構正協助加速創新步伐和運算未來,藉由引薦第12代Intel Core筆電處理器,我們釋放全新體驗,並以史上最快的筆電處理器設下效能標準。由Intel Core i9-12900HK所領軍,英特爾推出全新第12代Intel Core H系列筆電處理器,持續引薦領先業界的筆電效能。Intel Core i9-12900HK不僅是地表最強筆電遊戲平台,同時也是迄今所打造的最快筆電處理器。藉由Intel Thread Director3具備的智慧工作負載優先權調整與配發管理,並結合效能核心(P-core)和效率核心(E-core),全新Intel Core i9-12900HK同時改善系統的單執行緒和多執行緒應用效能。
基於Intel 7製程,全新第12代H系列處理器提供最高5GHz時脈、14核心(6個P-core和8個E-core)和20執行緒,讓第12代Intel Core i9-12900HK成為最快的筆電處理器。其性能領先英特爾前一世代和競爭對手。效能優勢延伸至多款頂尖遊戲作品和內容創作工具,提供無與倫比的遊戲體驗。全新第12代Intel Core H系列為地表最強筆電遊戲平台,相較於先前筆電遊戲市場領導者:Intel Core i9-11980HK,提供最高快上28%的遊戲速度。第12代Intel Core H系列更能夠輕鬆勝任內容創作者所交付的任務。例如,使用者或許能夠發現其3D渲染速度,效能相較於前一世代最高提升達43%。廣泛的記憶體支援性,支援DDR5/LPDDR5和DDR4/LPDDR4模組最高至4800MT/s,為H系列筆電處理器的業界首創。沒有傳統WiFi干擾的獨占高速頻道,提供將近3倍快的連接性。使用內建的Intel WiFi 6E(Gig+)5提供使用者在家工作與學習的自由,並透過流暢、高畫質的串流放鬆生活。Thunderbolt 4支援提供最高40Gbps的傳輸速度,讓PC享有連結多個4K螢幕和周邊裝置的連結性。全新第12代Intel Core H系列筆電處理器隨時隨地提供桌機級的效能,專為欲將筆電效能提升至全新水準的極致玩家、創作者和工程專業人士所設計。它們將從2022年2月開始,為系統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豐富的第12代Intel Core筆電處理器同樣包含全新U系列和P系列筆電處理器。最高達14核心和20執行緒並內建Intel Iris Xe整合圖形,新款P系列處理器運作於28W基礎功耗,專為效能級輕薄筆電所設計,而U系列處理器運作於9W至15W,專為最佳化外型規格的輕薄筆電所設計。這些筆電處理器為OEM在2022年推出多樣化輕薄筆電的效能需求量身打造,包含可折疊、二合一、可拆卸式和其它尖端外型規格。專為同時處理每日工作負載、業務生產力,甚至是以完整高解析度(FHD)遊戲而打造,這些第12代Intel Core U系列和P系列筆電處理器將於2022年第一季推出,包含專為Windows和Chrome作業系統所設計的裝置。今日,22款新處理器加入第12代Intel Core桌上型處理器系列,範圍從Intel Core i9再到Pentium以及Celeron。這些處理器(65W和35W)為遊戲、創作和生產力提供可擴展性和更好的效能。英特爾為新款65W處理器同步引薦全新的Intel Laminar散熱器。除此之外,英特爾引薦全新Intel H670、H610和B660晶片組,將支援廣泛的消費處理器。新晶片組選項提供許多定位更高的Z系列晶片組功能,例如PCIe 4.0通道、內建Intel WiFi 6E(Gig+)和Intel Volume Management Device(VMD),同時也支援記憶體超頻。第12代Intel Core筆電處理器的推出,同時替筆電和其它隨身攜行外型規格的Intel Evo平台帶來更新,該平台已通過英特爾Project Athena創新計劃的第三版規範與關鍵體驗指標驗證。第12代Intel Core筆電處理器預計包含新款可摺疊式螢幕在內,將有超過100款的共同研發設計,並在U系列和P系列之外,H系列預計也將首次通過Intel Evo驗證,其中絕大多數產品將於2022年上半年問市。反應性、真實世界電池續航力、立即喚醒和快速充電之外,第三版規範還額外加入一組稱之為「智慧協作」的系統需求和測試。智慧協作藉由以AI為基礎的背景降噪、內建Intel WiFi 6E(Gig+)、Intel Connectivity Performance Suite6和選用的AI加速攝影機成像效果等技術,在PC上經由視訊會議軟體協作時,能夠確保享有強化後的體驗。英特爾也宣布「Engineered for Intel Evo and Intel Evo vPro」計畫,替Thunderbolt和藍牙周邊設備,提供英特爾的共同開發與測試資源,建立端到端的優質體驗。憑藉著超過15年的經驗、致力在業界提升以硬體為基礎的安全性和效能標準,英特爾正引薦Intel vPro平台的新版本,提供企業量身訂做的方式,汲取為商務而生的第12代Intel Core處理器所擁有的企業級效能優勢。
英特爾出貨高效能獨立顯示晶片 宣布超過50款Alchemist設計
英特爾透過宣布向OEM客戶出貨Intel Arc Graphics(代號Alchemist),代表著獨立顯示卡市場進入一個新時代。Intel Arc Graphics為英特爾即將推出的消費性高效能顯示卡產品品牌,並為業界提供包含全英特爾獨立顯示卡平台在內的嶄新選擇。包含Acer、ASUS、Clevo、Dell、GIGABYTE、Haier、HP、Lenovo、Samsung、MSI和NEC在內,將推出超過50款配備Intel Arc Graphics的新款筆電與桌機客製化設計,對於全球遊戲玩家和創作者而言,是個令人興奮的重要時刻。
聯想資深副總裁暨智慧裝置事業群消費者事業部總經理Johnson Jia表示,Lenovo致力為全球人們打造更聰明,提供更沉浸體驗的PC。與英特爾攜手合作,藉由最新的Lenovo Yoga 7i,我們將全新獨立顯示卡產品Intel Arc產品線推向市場。英特爾的獨立顯示卡能夠與其處理器相互協調工作,協助Lenovo於消費性裝置中提供更多樣化的選擇,為遊戲玩家、創作者和大眾提供令人興奮的視覺效果。Intel Arc Graphics將提供領先業界的先進功能,例如硬體加速光線追蹤、由AI所驅動的Xe超取樣(XeSS)畫質提升技術,以及Intel Deep Link技術。英特爾透過其AI驅動XeSS畫質提升技術,宣布與獨立軟體供應商的重要時刻,包含獨家整合至小島製作(Kojima Productions)遊戲工作室的Death Stranding Director’s Cut「死亡擱淺導演剪輯版」在內,該技術目前正整合至一系列發行商的遊戲作品之中,本遊戲亦包含針對第12代Intel Core處理器系列的核心最佳化。505 Games總裁Neil Rally表示,我們非常高興和英特爾在「死亡擱淺導演剪輯版」PC平台上的合作。「死亡擱淺」是一款相當受到PC玩家歡迎的遊戲,我們很興奮能夠看到英特爾全新XeSS技術將如何強化導演剪輯版的玩家體驗。採納XeSS的遊戲工作室數量正不斷成長當中。包含505 Games、Codemasters、EXOR Studios、Fishlabs、Hashbane、IOI、Illfonic、Kojima Productions、Massive Work Studio、PUBG Studios、Techland、Ubisoft和Wonder People等工作室在內,均承諾支援此項技術。當配合相容的Intel Core處理器時,Intel Deep Link能夠充分利用平台的所有功能,進一步加速一系列的關鍵工作負載。Intel Deep Link技術透過汲取多個處理引擎、通用軟體框架和英特爾平台專業知識,延伸英特爾多年來的平台領先優勢,為配備Intel Arc Graphics和相容Intel Core CPU的PC帶來更好的效能表現。Blackmagic Design的DaVinci Resolve將支援Deep Link Hyper Encode,一同使用整合與獨立圖形處理器,藉由同時編碼相同視訊串流來加速創作。DaVinci軟體工程總監Rohit Gupta表示,我們很興奮DaVinci Resolve如今能夠為最新Intel Arc Graphics和下一世代Quick Sync Video技術提供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