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電子零件》Q1不淡、外資按讚 嘉澤來勁
伺服器與桌機市況不錯,且農曆年前備貨需求強勁,連接器廠嘉澤今年第1季營運可望淡季不淡,嘉澤預估,第1季營收約季減10%,美系外資最新報告看好嘉澤將受惠於DT/伺服器CPU升級需求,上調嘉澤2022年/2023年獲利預估,嘉澤今天股價逆勢收高。電競帶動桌機(DT)需求暢旺,且伺服器市況不錯,加上農曆年前備貨潮,讓嘉澤今年第1季營運淡季不淡,雖然受工作天數較少影響將低於去年第4季旺季營收,但季減幅度約10%,相較往年同期表現相當不錯。嘉澤表示,目前Intel新款CPU Alder Lake滲透率約1成5,預期下半年將可拉升到50%,由於高階DT新款CPU Socket同時搭載DDR 5及PCIE,可望帶動相關新產品占比逐步攀升,對公司今年營運將有正面助益。嘉澤2021年12月合併營收為22.51億元,月增9.6%,年增25.62%,創下單月歷史新高,累計2021年第4季合併營收為60.38億元,季增5.31%,優於市場預期,累計2021年合併營收為213.83億元,年增23.74%,亦是歷年新高。美系外資最新報告指出,儘管短期有Eagle Stream延遲問題,我們對伺服器CPU Socket長期升級趨勢保持積極看法,且近期Alder Lake強勁需求,讓我們對DT CPU看法更加樂觀,意謂嘉澤DT CPU業務收入/毛利率有更好的上升空間,以及公司DDR 5業務前景看好,長期而言,我們預期嘉澤將持續受益於DT/伺服器CPU升級需求、雲端伺服器增加投資趨勢、AMD伺服器市占率提升,以及各項I/O技術升級需求,為反應Alder Lake CPU滲透率較預期快,將嘉澤2022年/2023年獲利上調4%/4%,維持嘉澤「中立」評等,但目標價由675元上調至765元。
車用、元宇宙等多樣動能陸續加入,詮欣營收逐季成長,股價逆勢上漲
詮欣布局車用有成,今年車用新產品正式放量,像是交貨給美系電動車廠的ADAS產品,從1顆零組件增加到4顆,搭配鏡頭廠也切到歐系、日系等車廠,今年車用營收貢獻倍增可期。另外,網通伺服器隨著資料中心、雲端、元宇宙的需求顯現,今年成長也是一倍以上。詮欣去年營收創下近4年新高,法人預估今年在車用、元宇宙等多樣動能陸續加入貢獻下,營收將逐季成長,全年營收將年增25%~30%,毛利率有望挑戰歷史新高。 今日在台股下挫的情況下,股價逆勢上漲,站穩所有均線之上。由於5日均線已由下往上穿越10日均線,且9日KD指標在本周一轉為黃金交叉後,目前仍持續向上揚升且開口放大,短線對於多方有利,下檔先以65~67元為支撐,短壓在前波高點81.5元附近。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蘋果手機出貨稱霸 代工一哥躍大贏家
鴻海衝刺電動車、元宇宙等新事業之際,電子代工本業也有好消息。研調機構Canalys最新報告指出,iPhone 13系列銷售強勁,帶動蘋果去年第4季取代三星,拿下當季全球智慧手機出貨冠軍,鴻海身為蘋果最大組裝夥伴,成為大贏家。隨著中國大陸農曆春節消費旺季即將來臨,加上先前因零組件缺貨,導致遞延的訂單在本季出貨,iPhone出貨動能仍將延續,帶動鴻海營運動能熱轉。展望今年,鴻海先前指出,今年雲端網路產品需求看好,雲端服務供應商(CSP)表現強勁,5G應用帶動下網通產品需求延續;今年元件和其他產品持續提升市占率,預期連接器和光學模組業績成長,半導體產品也將推出新品,預期今年元件和其他產品類別是四大產品線表現最佳項目。Canalys報告顯示,受零組件缺貨及肺炎疫情重啟影響,去年第4季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僅增長1%,蘋果占智慧手機出貨22%居冠,第二至五名依序為:三星、小米、OPPO、vivo,市占分別為20%、12%、9%及8%。Canalys表示,受惠iPhone 13系列銷售亮眼,尤其iPhone在大陸受歡迎程度超乎預料,讓蘋果在經過三個季度後,奪回市場龍頭寶座。不過,受關鍵零組件短缺影響,蘋果去年第4季仍被迫減產,導致無法生產足夠的iPhone滿足市場需求。Canalys指出,供應鏈中斷對下游供應商影響大,儘管零組件供應商努力增產,但仍需數年時光才能顯著提高產能,供應鏈瓶頸恐怕要到 2022 年下半年才會緩解。
高殖利率+成長保護,三檔抗震連接元件出列
升息疑慮帶動全球科技股下殺,電子族群股價波動,但盤整連接元件廠商中,部分因去年獲利有機會創下近年高峰,加上往年的高配息題材,隱含的現金殖利率可望超過5%,且因應用面囊括超夯的高速傳輸、車用、伺服器與手工具領域,今年營運有望持續成長,本篇也將就選出的三檔個股崧騰、凡甲、湧德後續動能進行梳理。本次選出連接元件第一檔具高殖利率與今年持續成長的個股,是手工具領域見長的崧騰,該公司最大客戶日廠Makita,在近年疫情期間積極推動數位轉型與跨足新領域,訂單大增,崧騰自成為該公司策略開發夥伴後,在採用無刷馬達(BLDC)的電源模組出貨量更勝該客戶整體出貨平均,2020年崧騰營收獲利已創下新高,2021年延續高成長動能,即便因力挺客戶先穩料源,侵蝕部分毛利率,但法人估計的每股稅後盈餘將有8元實力,仍再創新高。法人估計該公司過往的現金股利配發率多有六成以上水準,對照目前股價,隱含現金殖利率超過5.5%,今年因日系客戶財測仍偏樂觀,加上車用布局下半年緩步加溫,今年營運可望維持兩位數成長,全年營運連三年創高有望。第二檔個股凡甲,也是近年獲利屢屢登高的常勝軍,公司近年在車用與伺服器應用,開始有堆疊效應,成為營收走高、且毛利率改善的關鍵。根據法人的預期,公司去年每股稅後盈餘會超過11元,過往現金股利配發率都會超過八成,對照目前股價,隱含現金殖利率超過5%。而因公司車用最大客戶是中國新能源車龍頭比亞迪(BYD),供應鏈傳言,比亞迪去年新能源車出貨量已有80萬台以上成績,今年目標喊出倍數成長,凡甲擁有先行者優勢,可望跟進客戶一起成長;另伺服器除高壓連接器已是主要代工廠的合格供應商名單、每年出貨逐年增加外,高速線材也享有全球少數供應商的地位,今年也將快速成長,法人預期公司營收獲利今年能維持成長格局。第三檔的湧德,去年獲利也可望創下佳績,根據法人預估的每股稅後盈餘會超過3.7元,以往年現金股利配發率計算,隱含殖利率也超過5%,而公司在高速傳輸領域,也有世代交替的題材,其中RJ45主流已逐步朝2.5G以上靠攏,另機房與資料中心也須更高規格產品,有助於公司產品與亞洲對手拉開差距,提升市占率,法人預估,公司今年營收將年增5-10%,獲利增幅優於營收,每股稅後盈餘可望墊高到4元以上。
蘋果上季重返手機市占王
市調機構Canalys表示,在半導體零組件缺料影響下,去年第四季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僅年增1%,iPhone 13系列在中國銷售量創下多年未見的高峰,蘋果市占率以22%重登冠軍。三星則因缺料、越南疫情等因素,市占率20%。至於小米、OPPO、vivo則分居第三~五名,市占率都比前一年同期下滑。智慧型手機產業半導體零組件缺料問題從2021年第三季開始浮現,直到第四季傳統旺季都無法明顯減緩,第四季出貨量因此受到影響,品牌業者、代工廠加價購都常常買不到足夠的量,即使是採購量大如蘋果,也直到10月中、11月初半導體零組件供應量才開始穩定,而且蘋果還因9、10月間越南疫情延燒而一度嚴重影響相機模組交貨量。Canalys表示,在缺料影響下,蘋果第四季產量雖然不如預期,不過i13系列在中國銷售量出現多年未見的高峰,仍成功帶動蘋果第四季出貨量超車三星、重返冠軍,市占率達22%。不過,三星手機生產重鎮設在越南,並且同樣面臨缺料的困擾,就沒有蘋果的好運氣,根據Canalys資料顯示,三星第四季市占率僅有20%,比去年同期上升3個百分點。小米、OPPO、vivo穩居第三~五名,其中小米在2021年第四季市占率為12%,與2020年同期持平,但不如第三季,OPPO、vivo第四季市占率分別為9%、8%,年減率都有1個百分點,然而比起前一季市占率都有11%來說,可以看出缺料與中國市場不振的影響。Canalys進一步指出,在晶片缺料又漲價下,對價格敏感的低價產品出貨量的影響尤其大,多數品牌都以更改產品規格、導入新進晶片業者的類似產品、延後新產品上市,並盡量將零組件集中在最受歡迎產品上,來因應缺料的狀況,不過這些應變措施在規模比較大的品牌身上比較有用,Canalys也預期,半導體零組件缺貨問題可能得等到2022下半年才有緩解的機會。
在美製造電動車 鴻海動起來
鴻海美國電動車製造動起來!鴻海1月19日晚間公告,增資美國俄亥俄州廠5,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3.8億元),為該廠生產預做準備,俄亥俄州廠規劃將代工生產Endurance電動皮卡、Fisker平價車,並將成為鴻海在北美最重要的電動車製造和研發樞紐。鴻海昨天公告,子公司Foxconn Assets Management LLC.取得Foxconn EV Technology Inc.股權,交易總金額5,000萬美元,持股比例28.6%。鴻海電動車全球化布局,今年上半年將在台灣銷售電動巴士E-bus;美國商用電動輕型卡車供應商Lordstown Motors的Endurance電動皮卡車款產線,最快第3季生產並貢獻營收。泰國方面,鴻海攜手泰國國家石油公司(PTT)建立營運本地化的合作營運模式,今年下半年開始建廠;此外,下半年在中東電動車專案將正式啟動。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之前表示,台灣產業積極布局電動車三電系統,預估到2024年,包括電池、電機、電控等三電系統,台灣產業的自製率可達到九成。
緯創砸逾33億蓋新廠 攻車載
緯創於2021年12月完成購併JDI旗下的高雄晶傑達光電科技(KOE),近一個多月來持續為其擴廠規畫推展進程,在順利取得位於高雄前鎮科技產業園區內之40年地上使用權後,19日再公告將投人逾33億元,興建一燈塔工廠,作為緯創布局全球車載及工控面板製造領域的製造中心。由KOE所取得的「前鎮科技產業園區B3建築基地投資案」,第二階段擴廠計畫書之審查於1月19日獲經濟商工出口區管理處核准,緯創於同 亦代KOE公告,將以33.39餘億元於該基地興建廠辦大樓。依規畫,總樓板面積約達5千餘坪的B3基地將興建地下2層、地上9層的廠房,在此前KOE亦已經董事會決議通過,將在6.7億元額度內租用該基地40年土地使用權,同時以近12.57億元購置設備,用以擴充KOE既有產線產能與新產品線。緯創預期透過收購KOE、進一步強化與日本面板廠JDI的合作,同時亦為KOE增進業務競爭力,進而推動緯創的液晶顯示模組事業於車載、工控領域擴大應用布局,藉此跨入一線大廠客戶的模組供應鏈。另一方面,KOE在前鎮科技產業園區擴產興建新廠之際,也將推助車載與關鍵零組件產業群聚,帶動園區成為高階製造中心,亦可望為當地帶來7,000個就業機會,並在五年內創造高達550億元的產值。緯創去年第四季受惠業內PC相關產品線及企業用伺服器等業務同步增溫,旗下雲端資料中心供應商緯穎挹注優於預期的營運動能,加上業外來自認列立訊持股評價及匯兌等利益,推升其單季獲利以倍數季增、年增力道彈升創高,2021年交出每股賺3.76元、年增逾兩成的亮眼成績。法人預期緯創今年第一季在季節性影響下,筆電及伺服器兩大產品線雖將呈現季減走勢,但維穩年增步伐可期,同時看好其伺服器、顯示器及AIoT等產品線將在今年展現具支撐力的成長動能,法人亦上修對緯創2022年營運估值,預期全年營收、獲利都還將有個位數的年增走勢向上。
南向新勢力崛起!台商更愛東協 2021首度超越對中投資
經歷中美貿易戰與疫情,全球供應鏈重組,台商佈局轉向日趨明顯。據財訊報導,台商對東協新增投資於2021年首次超越對中投資,搶先投資新南向的台商,投資效益也日趨明顯。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去年投書媒體指出,2021年前10月,台灣對東協投資金額達53億美元(約新台幣1466億8247萬元),佔同期對外投資比重38.7%,這是近20年來首度超越對中國投資,東協成為台灣最大對外投資目的地。當時她還預期,若2022年跨國旅遊恢復,台商對東協投資將會再升溫。財訊提到,進一步來看,越南、泰國與印度已成台商新南向的選項前三名,以越南為例,其電子產業聚落完整、與中國接壤、人力成本低、內需市場足具規模以及廣泛對外簽訂自貿協議等優勢,都吸引台商前去投資。財訊指出,台商對東協投資起步算早,許多傳產已逐步進入收割期;對於往後台商佈局的轉變,財訊分析認為,台商未來南遷將重新自我定位,不論是開發新製造項目亦或跨領域經營,轉型的企圖心都會有所展現。
華碩攻智慧醫療 打造雲端醫院
研調機構IDC 1月19日發布報告指出,2021年雲端基礎架構支出成長8.3%,達718億美元,2025年將達到1,188億美元,鴻海、廣達、英業達與緯穎等雲端伺服器大廠可望持續受惠,推升雲端伺服器業績添動能。IDC表示,2021年第3季雲端基礎架構(包括公有雲和私有雲)的運算和儲存架構的支出,年成長6.6%,達 186億美元。其中,公有雲基礎架構支出達130億美元,年成長 8.6%,季成長 6.6%,延續自2019年第4季以來年成長率皆為正成長的趨勢。對公有雲基礎架構的需求將持續強勁,2022年將超過非雲端基礎架構支出。
雲端伺服器鏈 動能強
台積電調整高效能運算電腦機房的供電架構,改採磷酸鋰鐵電池直流供電系統,改善電力使用效率。隨著台積電擴大採用,磷酸鋰鐵電池市場未來前景備受關注。台積電繼先前決定將不斷電系統以綠色環保的鋰鐵電池取代鉛酸電池,台積電目前進一步調整高效能運算電腦機房的供電系統,以磷酸鋰鐵電池直流供電系統,取代過去的電源供應器及外部不斷電系統。除調整供電架構,台積電還開發浸潤式冷卻技術,估計機房的電力使用效率可望改善,伺服器的耗能減少15%至30%。台積電的浸潤式冷卻技術是與供應商台達電、技嘉、智邦及3M合作,設計可裝載低沸點惰性絕緣冷卻液的氣密槽,直接將需散熱的伺服器浸泡於槽中,透過自然循環散熱,將槽內各系統與晶片均勻維持於攝氏50度,不僅創造良好節能效果,晶片運算效能還可增加10%。台積電浸潤式冷卻技術已於去年第4季在晶圓12B廠成功試行,預計今年第1季導入晶圓18A廠,目標於119年起每年減少4億度耗能。較受市場關注的是,隨著台積電擴大採用,磷酸鋰鐵電池市場成長可期。
搶兆元商機 經濟部組5G智慧製造聯盟
持續推動5G成產業高山,經濟部號召漢翔、宇隆、保勝等15家業者、台大等5校以及2家法人籌組聯盟,盼協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強化接單能力,搶攻兆元商機,同步啟動人才培訓,力拚每年至少百名專才投身業界。為迎接5G通訊時代、開發5G工業應用情境、協助產業數位轉型,經濟部技術處號召22個產官學研單位籌組「5G智慧製造產業旗艦團隊與產業聚落聯盟」,今天下午在台灣大學舉行成立大會。聯盟成員有漢翔、宇隆、保勝、寶嘉誠、引興、宏奇、程泰、大立、凱柏、東台、瀧澤、奕達、金豐、中華電信以及中光電智能感測15家業者,與台大、清大、虎尾、中正、成大等5校以及工研院、精機中心2家法人,產業則有ICT、高階工具廠、關鍵零組件、自動化廠商、汽車與電動車、水五金產業、航太製造等。技術處長邱求慧表示,疫情帶動智慧機械需求大增,台灣機械業產值今年可望突破1.21兆元,也是未來幾年快速發展重點。他指出,隨著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的發展,國際大廠希望能導入具備高網速、低延遲的5G傳輸技術,進而提升高階製造業生產效率,透過聯盟將針對產業技術缺口,提出數位轉型與加值服務解決方案,共同建置台灣的金屬加工高階智慧製造生態系。邱求慧表示,聯盟可有效融合台灣機械與ICT產業,透過AI、IOT、AR、5G等技術導入,全面提升台灣產業高階設備製造能力。除了強化設備,台大、清大、虎尾、中正、成大等5校也將每年培育百位以上可投入實際工業應用開發的碩博士人才。
Micro LED大型顯示器發展2026年起步高峰期
報導根據TrendForce最新研究,Micro LED大型顯示器將走向家庭劇院等級及高階商業展示市場,預估今(2022)年Micro LED大型顯示器晶片產值將達5,400萬美元;至2026年有望上升至45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204%。另外,隨著時間的推進技術障礙也將逐一被克服,Micro LED大型顯示器的發展將在2026至2030年進入高峰期,單年度Micro LED晶片產值有機會衝上百億美元。近幾年,全球各區域主要品牌大廠紛紛發表Micro/Mini LED自發光大型顯示器展示品,其中,以電視龍頭廠商三星(Samsung)自2018年發表146吋電視牆「The Wall」後,接下來每年的CES展持續推出包含75吋、89吋、101吋、110吋、219吋與292吋等大型的拼接顯示器,由於不同的應用場景及技術的演進,未來Micro LED大型顯示器將以家庭劇院等級及企業總部與精品商店展示為發展趨勢,而商業型的室內外大型顯示器則以Mini LED自發光大型顯示器為主, Micro LED大型顯示器為滿足室內近距離觀賞,需要劇院級享受、無縫拼接、追求零邊框、薄型化設計、價格競爭力等需求,因此主動式驅動方案(AM)將是設計首選。TrendForce表示,現狀Micro LED大型顯示器仍面臨技術與成本的雙重挑戰,其中又以Micro LED晶片成本、背板與驅動技術以及巨量轉移製程等三方面為主要關鍵技術。Micro LED晶片成本方面,由於使用龐大的晶片數量以及需要一致的波長均勻性才能將顯示畫面表現完美,因此磊晶及晶片製程的無塵室等級要求、製程條件的控制、製程中的檢測及維修等,將達到極為嚴苛的境界,相對的製程不良率及整體成本也提升許多。巨量轉移方面,現狀Micro LED大型顯示器應用的巨量轉移技術有拾取放置技術及雷射轉移技術,各有其優劣性。TrendForce認為,雖然現狀Micro LED巨量轉移技術尚停留在產品開發調整階段,未有實際量化的成果,但若以拾取放置的巨量轉移設備產能而言,使用10平方公分的轉移頭,轉移34*58µm的Micro LED晶片,其產能(UPH;Unit per Hour)約700萬顆,而雷射巨量轉移技術的雷射光罩開口若是8平方毫米時,其產能約1,200萬顆,無論是哪一種轉移技術,未來Micro LED大型顯示器巨量轉移產能至少需要達到2,000萬顆的效率和99.999%的良率,才具有大量商品化的條件。主動式驅動設計方案將成為Micro LED技術發展良伴。TrendForce指出,在背板與驅動技術上,被動式(PM)驅動設計方案是以PCB背板搭配被動式驅動電路架構,以MOSFET做為電流的開關元件,因此整體架構較複雜且需較寬廣的電路元件置放區,另外當點間距縮小至P 0.625以下時,PCB背板將面臨線寬及線距的量產極限與成本攀升的考驗,因此,被動式驅動設計方案現狀技術比較適合大於P0.625並搭配Mini LED的大型顯示器應用。但對於小於P0.625的消費型Micro LED電視而言,主動式(AM)驅動設計方案將成為新的設計方向,由於TFT玻璃背板搭配LTPS開關技術是面板廠成熟技術,需要調整製程中的製程及參數就可以精準控制及驅動Micro LED電流。此外,為了要實現無縫拚接技術,玻璃金屬化的側邊鍍導線技術將成為另一項技術挑戰,當解析度愈高且點間距縮小時,必須將TFT玻璃正面線路藉由側邊或穿孔方式導引至背面,此時玻璃金屬化技術成為關鍵,因現狀玻璃金屬化技術尚存在技術瓶頸,造成良率低落並衍生出高成本的問題,待未來技術克服之後,並且隨著量產型的生產線開出,將成為主動式驅動背板的優勢所在,未來主動式驅動設計方案搭配Micro LED晶片及無縫拚接技術,有機會成為Micro LED電視發展未來的主流技術,並成為引領新一波Micro LED大型顯示器成本優化的關鍵核心。
胡潤中國500強 騰訊含淚再奪冠
最新公布的「2021胡潤中國500強」顯示,2021年在大陸政府強力的產業監管政策下,許多企業市值大失血。互聯網巨頭騰訊在一年內蒸發人民幣(下同)1兆元,但仍以3.9兆元蟬聯榜首,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市值更幾乎腰斬。路透報導,胡潤研究院19日公布的「2021胡潤中國500強」,上榜門檻較2020年提高90億元,年增39%達320億元。排行企業總價值則年增10兆元至66兆元,增幅為18%,總價值相當於2021年大陸GDP的六成。榜單顯示,蟬聯大陸最有價值企業的騰訊,市值較2020年榜單縮水22%至3.9兆元。於2020年因反壟斷監管而遭開出天價罰單的阿里巴巴市值大減近半,以2.5兆元名列第三。抖音(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則在過去一年內快速增長,價值增長兩倍,以近2.3兆元排名第四。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官胡潤表示,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之下,大陸企業仍然不斷創新,找到增長機會,平均價值近兩年增長逾一倍,達1,300億元。上榜企業年營收總額達24兆元,相當於大陸GDP的五分之一,共雇用約1,100萬名員工。值得注意的是,大陸監管風暴席捲各行業巨頭,共有180家企業跌出500強之外,包括遭「雙減政策」影響的補教企業好未來,以及於2020年排名第51名、如今深陷債務危機的房企中國恒大。從價值下降規模來看,阿里巴巴市值縮水最嚴重,較2020年大減2.3兆元,年減48%。騰訊和平安保險也大瘦身,分別下降1兆和5,890億元。此外,拼多多及美的集團被擠出前十名。另一方面,能源、化工和醫療健康行業異軍突起,價值在過去一年內飆升。太陽能企業天合光能和化工企業合盛矽業價值漲幅皆超過500%,鋰電池巨頭寧德時代也較2020年增長1.5倍達1.5兆元,名次躍升六位至第五名。胡潤表示,寧德時代如今在全球能源行業中名列前茅,僅次於美國老牌能源公司艾克森美孚,其所創造的價值甚至超越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的總和,估計未來在碳中和目標驅動下,新能源相關產業還將迎來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