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宏致1月營收創歷史新高,近12個月共4次歷史新高
連接線廠各擁題材 萬旭周漲34% 良得電勁揚28%
華立1月營收站上70億元大關 創歷史新高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凡甲今年成長續強;隱含殖利率有望維持逾5%
看好伺服器與電動車成長動能,法人預期,連接器廠凡甲今年營運有機會維持兩位數成長,每股盈餘再創新高;而去年第四季因產品組合優化,法人上修毛利率有機會優於前季,去年每股稅後盈餘略高11元,在高現金股利配發率傳統與近三年都有加發資本公積下,不排除今年配發每股現金股利有機會挑戰10元。凡甲可轉換公司債籌資(CB)8.8億元,已於上周全數完成籌資,CB已於14日掛牌,轉換價207元。法人預估,凡甲上季營收與去年第三季約當,但因產品組合優化,法人上修上季毛利率有機會優於前季,去年每股稅後盈餘略高11元,創下新高;而因公司過去現金股利都維持八成以上的高配發,近三年都有用資本公積加發股利,不排除今年配發去年現金股利有望上看10元,再創新高;公司有機會在3月初董事會敲定。法人也看好凡甲今年來自伺服器與電動車的成長動能。其中伺服器來自連接器與高速線材客戶與機種數的堆疊,去年公司相關營收成長兩成,優於整體伺服器產業的6-7%年增幅度,以今年市調機構普遍預期伺服器應用增長會優於去年下,只要缺料問題有解,凡甲也會同受其惠,相關營收成長優於去年。在電動車部分,凡甲兩大客戶來自寧德時代與比亞迪,雖近期有傳言寧德時代恐納入美制裁名單,但寧德時代已採取強硬措施否認,加上外界評估,寧德時代電池還是以供應銷陸的電動車為多,該傳言影響有限,今年車用營收成長有機會維持五成的高幅度。法人預期,今年凡甲雖來自筆電應用的營收可能持平至小跌,但非筆電應用有望續增,整體營收有機會維持雙位數成長,毛利率年增,每股盈餘將再創新高。
鴻海跨足印度半導體 加速區域製造布局拉升毛利率
鴻海集團今天宣布在印度規劃製造半導體,加上近年已在日本、台灣、中國、歐洲、馬來西亞等地布局半導體和電子元件供應鏈,鴻海持續掌握區域製造趨勢,並朝穩定在地化供應鏈、拉升集團毛利率目標發展。鴻海今天宣布與印度大型跨國集團Vedanta簽署合作備忘錄,鴻海將透過子公司Big Innovation HoldingsLimited投資1.187億美元,與Vedanta成立合資公司,鴻海子公司將持股40%,鎖定印度本土半導體製造。市場人士透露,2月15日是印度補貼專案的期限日,鴻海與Vedanta在期限日前一天宣布合資計畫,也為了符合印度政府推動電子製造及生產獎勵計畫(PLI)的條件。市場人士表示,Vedanta集團旗下不僅擁有電信工程公司,也有製造玻璃基板的子公司AvanStrate及光纖電纜子公司Sterlite,具備電子零件製造能力;其中,AvanStrate也是全球前5大玻璃基板供應商。鴻海2021年明確指出,在半導體領域立基於4個核心策略,包括穩定提供小IC、共同設計自有IC、關鍵技術自主開發及布建多元產能。鴻海規劃在印度製造半導體,也讓集團布局半導體事業的輪廓,越來越清晰。在宣布印度半導體投資計畫前,鴻海集團已在全球各地擴展半導體事業,鴻海先前轉投資日本夏普(Sharp)旗下已有8吋晶圓廠;去年6月鴻海透過子公司取得馬來西亞DNeX集團持股、間接投資大馬8吋晶圓廠SilTerra;去年8月上旬,鴻海取得旺宏台灣竹科6吋晶圓廠,強攻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SiC)晶圓製造,今年上半年規劃先製造既有半導體元件。此外,去年11月,鴻海在中國山東青島轉投資首座晶圓級封測廠開始投產;去年12月,鴻海與歐美品牌車廠Stellantis合作布局車用半導體。鴻海旗下工業富聯去年8月也投資中國私募基金東南數位化轉型投資基金,布局東南區域半導體發展;工業富聯也規劃以投資方式進入晶片設計領域,再逐漸往發展核心元件、材料,甚至製造設備。展望半導體事業營運目標,鴻海集團去年相關營收規模約新台幣700億元左右,預期今年業績目標朝向年成長10%至20%邁進;2023年集團在半導體項目營收目標,要超過新台幣1000億元。鴻海不僅布局半導體,也進軍關鍵小IC產業。2021年5月,鴻海與被動元件大廠國巨 (2327) 成立合資公司國創半導體(XSemi Corporation),切入功率和類比半導體小IC產品;工業富聯去年12月也與車用半導體廠商恩智浦(NXP)策略合作,恩智浦將為工業富聯提供汽車電子相關技術。鴻海集團更規劃到2025年,在全球電動車零配件市場取得其中40%比重自製目標,因此積極投資包括電動車電池、動力系統、電子控制、電動車底盤等關鍵元件。鴻海也透露,正與世界級半導體公司洽談共同設計電動車用微控制器(MCU)及系統單晶片(SoC)核心。從鴻海整體布局動作分析,鴻海集團積極在全球各區域與當地夥伴合作半導體和關鍵元件,一方面是運用集團作為全球最大電子零組件買家的角色與採購能力,發揮極大化的議價空間,降低採購成本。根據資料,鴻海平均每年採購超過500億美元規模的晶片IC,占世界半導體晶片營收比重達11%。其次,鴻海集團預期,全球半導體和電子零組件供應鏈朝向區域化生產和區域製造的趨勢,在COVID-19後疫情時代,以及半導體供應鏈長短料及缺料的推波助瀾下,將會加速發生。在全球各主要區域布局半導體和關鍵元件產線,也是在半導體和電子元件缺料的現實情況下,發揮穩定供應鏈供貨的作用。此外,鴻海集團積極擴張半導體和關鍵元件生產能力的第三個關鍵因素是,為了提高集團毛利率表現。美系外資法人分析,鴻海在消費電子產品毛利率僅3%至4%、電腦終端產品毛利率約3%至4%、網通產品約6%至8%、雲端服務供應商(CSP)產品毛利率約8%至12%;而包括連接器、半導體、鏡頭模組等元件,平均毛利率可到雙位數百分點。鴻海先前也不諱言指出,布局零件和組件可提升毛利率,零件毛利率可到20%至30%,組件毛利率則約10%,系統組裝毛利率僅3%。整體觀察,COVID-19疫情未緩,半導體缺料及供應鏈長短料狀況延續,不僅影響電子產品出貨,也加速半導體和電子元件區域製造生產趨勢。鴻海集團為了穩定在地化供應鏈供貨,除了布局半導體成熟製程,也透過自有晶圓廠掌握產能;更重要的是,鴻海布局半導體和電子元件衝高毛利率,要達到2025年集團毛利率提升至10%、半導體事業在特定服務領域全球排名躋身前10名的目標。
缺料影響,仁寶1月營收雙降、寫近八個月低點
仁寶公布今(2022)年1月份營收826.5億元,月減35.28%、年減9.35%,降至近八個月來低點;1月筆電出貨360萬台低於公司內部預期,主要係缺料因素影響所致,致使部分訂單無法趕在農曆年前完成供貨,惟目前整體供料情況已有改善,預期3月時可望恢復至較為正常的情況。展望後市,仁寶日前指出,今(2022)年PC、非PC出貨目標都會較去年成長,其中,PC出貨估成長個位數,非PC成長幅度會高於PC,非PC包括伺服器、車用電子、穿戴裝置都會明顯增長;整體而言,今年營運預期將於第一季淡季落底、之後可望逐季成長,全年營運也力拚優於去年。
和泰、裕隆 布局充電樁
和泰、裕隆等國內大型汽車集團衝刺電動車,今年起將擴大布局充電樁版圖。和泰車持續與夥伴合作,今年將在台灣擴充充電樁布建計畫;裕隆與保時捷攜手完成2,000支充電樁建置規劃,未來將持續擴大規模。和泰車今年第2季與全球同步,引進Toyota首款純電車。和泰車將與充電業者合作,再加上百餘家經銷維修據點全面設置充電站,將可快速滿足車主的充電需求。裕隆集團旗下品牌「YES!來電」與台灣保時捷充電服務成為夥伴,「YES!來電」已於全台公共與私人場域布建累計超過2,000支充電樁,為保時捷進行全台320kW超級充電站的管理與運營服務,同時為保時捷首部在台登場的純電跑車Taycan,打造台灣專屬「保時捷充電」App。
和碩1月營收衝1,231億 創同期新高
和碩1月營收以1,231.38億元,創下歷年來元月歷史新高,年增率達49.41%,不過比起12月的相對高點仍月減20.95%。和碩表示,1月營收走揚乃是受惠於三大產品線都比去年同期表現好。和碩並提供第一季營運展望,受到PC淡季影響,和碩預估第一季筆電出貨量將季減15~20%,桌機與主機板更會比上一季下滑30~35%,至於以消費性電子與通訊產品為主的非PC產品,營收也會比前一季減少。
伺服器需求穩健,晶片需求供不應求
今年上半年延續去年伺服器的需求熱,加上供應鏈缺料狀況逐步看漸緩解跡象,以及兩大晶片大廠Intel、AMD推出新平台刺激市場需求,帶動相關周邊晶片訂單需求明確且成長性強,包含BMC(伺服器遠端管理晶片)、高速傳輸晶片等。隨著Intel Eagle Stream、AMD EPYC處理器新平台的推出,對於搭配的BMC為負責協助CPU運作的重要晶片,並且與CPU的開發相當緊密,也將隨著新平台推出、規格再升級,平均產品單價有望提升5%以上。台灣業者信驊在BMC市場市佔率超過7成,市場看好,去年下半年起供不應求的態勢將延續至今年,且信驊也在去年底全產品線漲價,以反映晶圓代工廠成本墊高,且公司持續與供應商協調產能因應,有望爭取到更多產能回應客戶積極需求。今年營運來看,法人估,首季營收也可望繳出淡季不淡的水準,全年營收有望年增3成以上,毛利率也可望在供不應求、轉嫁成本的支撐之下,維持65%左右水準,營運再拚新高。另外,新唐也同樣有BMC業務,同樣也是訂單需求暢旺,公司爭取到新夥伴支應,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發酵,使得BMC的出貨量將比起去年成長雙位數。且新唐除了既有客戶之外,新代BMC產品也持續送樣其他新客戶,預計將在1-2年後發酵。 在伺服器當中運算效能提升,也連帶使得傳輸效率需求增,譜瑞的PCIe Gen4 Retimer產品已經打入資料中心、儲存等客戶,皆為Tier 1大廠,今年營運貢獻也將陸續放大,且持續開發下一代PCIe Gen5產品。電源管理晶片矽力則受惠於中國半導體自主的趨勢明確,因此中國晶圓代工廠產能應援支應下,對於資料中心、5G等業務需求強,伺服器的營收佔比大約1成,並持續深耕中國品牌也將陸續發酵貢獻。另,在設計服務廠商、與矽智財廠方面,由於擁有先進製程的技術,大多接觸5G、AI、HPC等國際大廠,因此像是M31、世芯、創意等在伺服器領域也都有所布局。其餘像是風扇馬達驅動晶片廠陞達科技,產品主要應用於伺服器、電信設備及高階顯示卡等散熱風扇,其伺服器客戶多屬於美系資料中心大廠,約占營收7成左右,市場也看好有望受會伺服器需求強而帶動今年營運。整體來說,由於對於晶片設計廠商來說,今年大多遇到成本墊高、但市場需求放緩,短期首季得自行吸收成本而壓縮獲利,但在此態勢當中,普遍伺服器領域市場需求相對穩健,一般來說,毛利率比起消費性電子產品較高,且在供需吃緊的狀態之下,對價格部分也較具有轉嫁的談判權,因此也是有利於產品組合的利器。
陸工業互聯網趨勢 聚焦邊緣/AI等重點方向
IDC中國表示,中國工業互聯網千億級(人民幣,下同)的市場前景,吸引了眾多廠商持續入局;然而,細分領域眾多的市場,為廠商選擇方向帶來了不小的挑戰。結合去(2021)年的研究,IDC預測今(2022)年更多廠商在加大投入和關注的熱點市場方向,總結為10個關鍵詞,包括用戶價值、平台型產品、工業軟體雲化、IPO、產業協同、工業邊緣、工業智慧、節能減碳、供應鏈、安全。10個關鍵詞內容如下:一、用戶價值;越來越多企業開始站在數位化轉型角度,統籌規劃企業的IT應用,促使服務商需要以更加從整體和使用者視角,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這對供應商的行業Know-how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向垂直行業的深耕,成為很多服務商的重點戰略方向,很多廠商在重點布局新能源、汽車及零配件、鋼鐵、礦山等行業,二、平台型產品;針對企業IT系統數據孤島、應用開發難等問題,PaaS(平台即服務)型平台軟體,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PaaS型平台產品發展存在兩條路徑,其一是以IoT(物聯網)平台、大數據平台為基礎,向上延伸和疊加更多的PaaS功能;其二是MES(製造執行系統)、ERP(企業資源規劃)等傳統工業軟體,逐步將自身功能平台化,並疊加更多PaaS能力。三、工業軟體雲化;近兩年隨著中國政府的持續政策支持,以及越來越多標杆案例的出現,中國工業軟體雲化市場加速,例如在MES市場,一些SaaS(軟體即服務)模式的新興服務商,份額已超越很多深耕多年的傳統MES廠商。四、IPO;不少工業互聯網平台服務商都在籌備上市,為了向資本市場和監管部門更好的闡述自身業務和發展潛力,相關企業需要重新審視和梳理自身業務,多做減法,並盡可能降低關聯交易(如來自集團母公司的收入)五、產業協同;面向政府和產業提供服務,如發展區域平台建設和營運,提供智慧園區服務,提供教育培訓解決方案,營運網路協同製造平台等,也是工業互聯網市場的一部分;去(2021)年以來,職業教育實訓中心、智慧園區等市場需求快速成長,很多廠商在加大布局和推廣。六、工業邊緣;邊緣軟體+硬體,成為傳統工業L2級程序控制層和L3級生產管理層中間的新一層,催生新的市場機會。與此同時,雲架構向邊緣滲透,IT巨頭開始進軍工業OT(營運技術)層。七、工業智慧;AI質檢投入產出清晰,行業know-how要求低,已經在3C電子、新能源、汽車等行業規模化應用,且增長迅速。據IDC數據,2020年中國工業AI質檢軟體和服務市場1.42億美元,中國工業數據智慧市場空間35.億元,未來幾年預計都將以超過30%的年複合增長率(CAGR)快速發展。八、節能減碳;IDC指出,由於碳中和和碳達峰已成為市場關注的重點方向,工業互聯網用於節能和減碳也具有投出產出清晰、技術成熟特點,過往不少廠商在相關領域都獲得不錯的收益,預計也將成為今年更多廠商加快布局的方向。九、供應鏈;國際形勢及企業基礎都對供應鏈管理提出了更多需求,同時也催生顯著的市場空間;相較於生產管理精細化的投入高,產出低,物流、倉儲和供應鏈協同帶來的業務改善可能更加顯著。十、安全;隨著針對工業的網路攻擊、勒索病毒頻發,中國國家層面和企業層面,都對資訊安全提出更高要求,去年以來,離散製造業對工業互聯網安全的需求顯著提升,各大安全廠商也都聞風加快了布局。整體來看,IDC認為,今年中國市場將繼續向工業互聯網更多細分方向展開探索, IT巨頭與傳統工業軟體、OT廠商間將在更多領域遭遇,廠商應以深耕核心業務領域和行業為優先戰略,同時積極尋找平台產品、產業協同、邊緣、工業智慧等與目前業務的結合點,抓住更多機會取得發展。
英特爾超微帶頭 USB 4.0發燒 6檔看旺
英特爾於去年底,推出的新一代Alder Lake桌機及筆電處理器平台,全面支援USB 4.0規格,超微年初發表的Rembrandt筆電處理器,亦開始支援USB 4.0。兩國際大廠全力推動下,USB 4.0搭配USB Type-C介面,同時提供影像、資料、電力傳輸等功能,並平行兼容Thunderbolt高速介面,可望年內進入高速成長期。英特爾及超微的新處理器,將在今年擴大出貨動能,隨著USB 4.0技術全面導入,法人看好祥碩、創惟、威鋒、偉詮電、鈺創、安格等USB/Type-C概念股表現,可望搶下ODM/OEM廠新訂單,營運一路看旺。英特爾去年推出的第12代Core處理器Alder Lake,已支援USB 4.0傳輸介面,並與英特爾Thunderbolt高速傳輸介面整合,今年下半年會開始轉向第13代Core處理器Raptor Lake,將擴大支援USB 4.0及PCIe 5.0等高速介面。至於超微今年初發表的Rembrandt筆電處理器已支援USB 4.0,下半年推出的Raphael桌機處理器也會開始支援USB 4.0在英特爾及超微新處理器平台的推動下,USB 4.0裝置今年將大量進入市場。目前市場應用以USB 3.2和USB 4.0為傳輸主流技術,並於USB 3.2 Gen2x2開始統一使用Type-C連接埠,以支援雙通道提升資料傳輸速率,同時支援電力傳輸(USB-PD)。USB 4.0依傳輸速率分為20Gbps和40Gbps兩種規格,而因為數據傳輸量倍增,為了維持訊號穩定,被動式線纜長度縮減至0.8公尺以下,主動式線纜在長度提高至1公尺以上,需要搭載Retimer或Redriver支援,除了線纜長度可拉長到1.5~2公尺,也可解決因傳輸距離而導致訊號衰減的問題。在關鍵的USB Type-C部份,歐盟於2021年提案通用充電器計畫,目標在2024年前將手機、平板、相機等裝置的充電接頭統一為Type-C,預計將能節省上萬噸電子垃圾與不必要的充電器成本。至於中國近期也開始著手進行連接頭的規格統一,將全面要求電子產品採用Type-C。
吃高速傳輸大單 概念股旺到年底英特爾、超微新平台全面支援USB 4.0,使USB 4.0控制IC需求在2022年快速崛起。法人看好,成功切入USB 4.0控制IC供應鏈的偉詮電、鈺創、創惟及威鋒等廠商,接單將一路旺到下半年,而新唐也沒放過這塊商機,宣告將加入此一新戰場。由於英特爾、超微新平台的力挺,PC、筆電及周邊配件等終端市場,開始陸續導入USB 4.0接口,讓USB 4.0控制IC市場崛起。其中,USB 4.0介面由於最高需要支援到40 Gbps的傳輸能力,且能夠支援電力傳輸、影像傳輸及資料傳輸等相關功能,因此,需要累積大量USB矽智財,才能具備進入USB 4.0控制IC的開發門票,導致老字號USB控制IC廠,能快速切入商機。由於USB 4.0可支援電力傳輸,在當前筆電大多以Type-C接口搭配USB 4.0介面情況下,當中就需要導入USB-PD(電力傳輸)晶片,使筆電及充電線都具備快充功能。因此法人看好,偉詮電在USB 4.0世代可望搭上快充商機,推動USB-PD出貨動能更加強勁。偉詮電公告2021年全年合併營收達36.02億元、年成長37.5%,改寫歷史新高,且進入2022年1月後,單月合併營收更繳出3.39億元的歷史次高水準。法人看好,偉詮電2022年將持續受惠於快充商機,推動USB-PD晶片出貨更上一層樓。鈺創在USB 4.0則以E-Marker晶片切入供應鏈,目前產品已經聯手連接器大廠開始放量出貨,隨著USB 4.0周邊生態系不斷擴大,有助於鈺創後續營運成長動能持續向上,訂單能見度已經放眼到下半年。至於創惟、威鋒,則分別以USB Hub、USB Device端等控制IC打入USB 4.0供應鏈,其中創惟預計2022年將開始放量出貨,至於威鋒則搶先在2021年第四季開始出貨,兩大廠訂單皆已經排到下半年。新唐也宣布正開發USB 4.0 Retimer晶片,準備搶攻USB 4.0高速傳輸介面所需的中繼器晶片商機,公司尚未透露量產時間,業界預期,最快2023年可望傳出好消息。
日本最大的汽車零組件製造商 將加入台積電在日建廠計畫
熊本日日新聞報導,日本最大的汽車零組件製造商電裝公司(Denso)將加入台積電和Sony在日本合資建廠的計畫。這家地方媒體引述未具名人士報導,電裝將投資台積電和Sony的合資事業JASM(Japan 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JASM將在熊本市設廠,電裝屆時也是客戶。報導說,電裝很快會就此發布消息。Sony 周二表示,已完成對台積電日本子公司的第一波注資,為雙方合資事業跨出重大里程碑。台積電去年11月表示,將在日本熊本市和 Sony 合資設廠,資本投資規模將達8,000億日圓,到2024年底投產。Sony則透過旗下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集團注資,未來兩年將投資570億日圓(5億美元),對JASM的合資公司持有不超過20% 股權。
去年電動車銷量中國占一半
中國新能源車市場需求強勁,研究機構Canaly於2月14日公布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電動汽車(EVs)銷量年增109%。其中,中國市場銷量超過320萬,占全球規模的一半,五菱宏光Mini EV持續衛冕大陸年度銷售冠軍,汽車大廠特斯拉(Tesla)兩款車型則緊隨其後。集微網引述報告指出,2021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為650萬輛,年增109%,占所有乘用車銷售的9%。但受全球新冠疫情延燒和「晶片荒」影響,全年汽車市場總量僅增長4%。中國成為新能源車品牌的必爭之地,主打低價車款的五菱宏光Mini EV仍為中國年度最暢銷新能源車型,特斯拉旗下Model Y和Model 3則分居二、三名。中國本土車企比亞迪也持續擴大產品陣容,陸續推出十幾款車型搶攻市場,年銷量增長逾200%。作為新能源車最大市場,中國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已達15%,整體規模占有全球一半,年銷售量超過320萬,較2020年大增200萬輛。相較之下,美國電動汽車銷量大幅落後於中國和歐洲等市場,滲透率僅約4%,年銷量為53.5萬輛。特斯拉仍穩居全球龍頭地位,2021年市占率達14%,旗下Model Y自2021年在主要市場銷售後,銷量迅速於中國和美國等地超越自家車款Model 3。數據顯示,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2021年交付量達48.41萬輛,2022年公司將專注於現有車款交車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