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高速傳輸夯 創惟、湧德權證耀眼
全球最小新冠檢測儀!貿聯攜工研院「疫開罐套組」打入日本
貿聯併購擴大歐洲工業版圖!中國常州、廈門廠下半年將擴產
總體經濟
淡季不淡 工業生產指數連24紅
經濟部23日公布工業生產統計,受到農曆年前備貨效應、終端消費需求活絡,1月工業生產指數來到138.97,為歷年單月次高,年增10%、為連續24個月正成長,其中製造業指數為142.42,同為歷年單月次高,年增10.69%、同為24紅。經濟部統計處副處長黃偉傑表示,隨著疫苗接種率提升,多國陸續鬆綁邊界管制,將有利於活絡全球經貿,加上主要國家持續推動基礎建設,以及創新科技應用與數位轉型加速擴展,均有助於推升我國製造業生產成長動能,但近期Omicron變種病毒發展、供應鏈瓶頸、貨運塞港等不確定因素,仍持續牽動全球經濟成長步調,須密切關注其對我國製造業生產影響,預估2月製造業指數將年增7.9%至11.6%。1月製造業指數為142.42,同為歷年單月次高,從主要行業來看,在資訊電子產業方面,電子零組件業為主要貢獻來源,指數來到181.16、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21.22%,為連續第26個月二位數正成長。黃偉傑解釋,在5G、高效能運算、物聯網等相關晶片需求強勁下,帶動晶圓代工產能滿載,積體電路業指數也是歷年單月新高,年增27.21%,為連續第27個月二位數正成長,加上液晶面板及其組件業,因大尺寸面板業者積極開拓商用、工控、健康醫療等產業領域,指數寫下歷年同月新高,年增14.55%,為連22紅。傳統產業中,機械設備業因受惠國內半導體大廠擴充產能挹注,以及5G基礎建設、自動化設備等需求暢旺,帶動機械傳動設備、電子及半導體生產設備、工具機等持續增產,指數創歷年同月新高,年增12.97%,為24個月正成長。另基本金屬業因應春節調節庫存,加上鋼鐵大廠設備進行維修而年減13.71%;化學原材料業年減6.74%,主要受到防疫產品需求趨緩,部分烯烴廠與下游業者同步停機檢修所致。電子資訊
上海特斯拉擴產零組件
路透報導,上海市企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平台資料顯示,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出口需求,特斯拉向上海市政府提交一份文件,該公司計畫擴大上海工廠的零組件產能。特斯拉上海廠預計透過增加生產線,增加工人數量,提高設備開動率等方法,提高零組件產能。而公開文件中未透露項目具體數據,特斯拉也未予置評。北京日報之前報導,特斯拉計劃投資人民幣12億元(約新台幣52億元)擴大位於上海的工廠產能,其中環保投資約人民幣8,500萬元,佔比7.08%。該項目預計今年4月完工,屆時增加4,000名員工。根據特斯拉去年第3季財報顯示,上海超級工廠的年產能已大於45萬輛,公司在中國大陸市場營收達31.13億美元,年增78.5%。中新社報導,2021年特斯拉上海工廠共交付車輛48.41萬輛,其中有超過16萬輛是出口到海外市場,主要滿足歐洲、亞洲等十多個國家的需求。特斯拉也在此前財報中強調,上海工廠已成為特斯拉主要的出口中心。而目前特斯拉產能要趕上銷量似乎處於吃緊狀態。據大陸乘聯會統計,特斯拉中國1月批發銷量達到5萬9,845輛。如果以年產能45萬輛來看,明顯不足。而目前特斯拉官網顯示,訂購Model 3和Model Y均需要等待10周以上的時間。特斯拉方面曾表示,目前特斯拉上海工廠已經達到90%以上的零組件本土化。圍繞特斯拉上海工廠,眾多汽車零組件企業在蘇州、寧波、南通、無錫、紹興、台州、南京、常州等長三角組成了特斯拉的「4小時朋友圈」的供應鏈。
台達電被動元件 擴產
台達電2月23日代子公司被動元件廠乾坤科技公告,台灣及中國大陸吳江分別加碼12.7億元及11.4億元,合計24.1億元資本支出案,用於擴充產能,主要因應消費性電子及車用等長期需求動能。台達電將於2月25日召開線上法說會,由董事長海英俊主持,除公布去年營運成果,並釋出最新營運展望。乾坤主攻電感,目前為全球手機領域業界龍頭,供應千萬支手機,在相關電感供應商中,供應量超過太陽誘電、村田製造所等知名日系大廠。除了原有手機及平板等訂單外,受惠來自汽車成長動能大增,近年乾坤大舉擴充產能,每年投資逾20億元加碼產能,較原有產能增加至少五成,以因應電動車市場中長期需求。另一方面,乾坤也是蘋果iPhone供應鏈之一,主要供應電感等被動元件產品,為主力供應商。外界看好,隨著產能擴充效益顯現,成為台達電獲利要角。台達電昨天股價收259元,上漲2元。據了解,在智慧手機之外,乾坤近年重兵布局車用電子,相關業務每年成長動能強勁。業界人士分析,雖然車輛總數沒增加,但車用電子新應用崛起,如5G通訊、自動駕駛、攝像頭、微控制器(MCU)等,都讓電感用量增加。由於智慧手機走向5G化,因應新功能,5G智慧手機電感用量相較4G手機平均增加20%至25%。另外,雖然零組件用量增加,但手機尺寸必須保持相同大小,這也導致零組件必須縮小,考驗業者技術能力。全球走向5G化,對乾坤來說,除了手機市場之外,另一個則是基地台,手機部分乾坤目前是全球領先廠商,電感能做得更小,但效能更好,客戶也說,乾坤技術跟同業比起來領先至少一年以上。目前乾坤主要生產的工廠除了台灣新竹、台南之外,還有大陸吳江、蕪湖等地。
電動車類股估值趨合理;電池廠商機看俏
根據SNE Research機構最新資料顯示,隨著全球電動車銷售提速,去年12月全球動力電池銷量年增長53%,連續18個月正增長。中信投信指出,有別於下游電動車廠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電池廠維持大者恆大趨勢,龍頭廠商掌握主導權,毛利率不易動搖,且多家企業排隊上市,壯大整體產業市值。中信電池及儲能ETF聚焦電池產業龍頭,精準鎖定未來電池需求百萬倍擴張商機。中信電池及儲能經理人詹佳峰表示,電池需求火熱帶動下,各國鋰價持續上探,代表性的中國鋰價今年以來更已上漲逾4成,為確保原料供應,各電池大廠積極往上游鋰電池原料布局,而未來電池廠戰局將由兩因素主導,其一為原料供應無虞的廠商、其二則是技術具領先優勢者;兩者形成的護城河,將促使電池廠維持大者恆大局面。根據SNE Research分析電動車電池廠市佔率,前十大電池廠就囊括逾9成市佔,其中市占率最高的寧德時代攻城掠地的速度進一步強勢提升;前年寧德時代市佔率約24.6%,去年則高達32.6%。相較於下游電動車廠,電池供應商大者恆大的局面有利龍頭廠掌握價格主導權,並使其毛利率具絕對優勢。詹佳峰指出,隨需求快速攀升,近期包括1月底韓國電池大廠LG新能源自LG化學拆分後上市,成為南韓史上規模最大IPO;此外,中國第三大動力電池商中創新航也於1月遞交申請赴港上市,顯示電池產業市值日益壯大。詹佳峰表示,雖然今年以來鋰電池板塊出現一波修正,但主因並非產業基本面轉弱,而是受外部因素影響較深,如美國聯準會貨幣政策緊縮,籌碼面鬆動,考量今年電動車銷售展望維持樂觀,近期估值趨於合理,建議投資人可趁機逢低入場。
MWC六大主題 揭示創新未來
MWC 2022今年強打六大主題,包含5G、人工智慧、雲網、金融科技、萬物聯網、科技視野,揭示未來創新技術與趨勢,更是未來新商業模式及新商機。MWC主辦單位指出,2025年5G網路將涵蓋全球三分之一人口,且根據用戶需求量身訂做,透過與各行各業合作,包含醫療、汽車、航空及製造業都積極結合5G、發展各種創新及推升成長的新商業模式。持續推動人工智慧可望驅動第四代工業革命與創新,2025年全球人工智慧投資將超過1,700億英鎊(約新台幣6.44兆元),人工智慧量子計算跟機器人技術等各種技術發展將改變世界,但現在才剛開始。關於雲網,自Uber及Netflix等數位網路原生公司打亂電信產業發展,雲被視為大規模轉型關鍵推動力,2026年市場規模估750億美元(約新台幣2兆元),為未來網路經濟創造新藍圖。至於金融科技,從過去五到十年電信營運商進入金融服務,透過技術演進創新金融科技服務與應用,行動生態系統將成金融科技核心,數位虛擬貨幣、NFT及區塊鏈趨勢在全球加速發展。MWC 2022更將探討萬物聯網是互聯網演進下一個關鍵階段,將有400億台設備透過聯網跟智慧技術改造,推動家庭、辦公室、工廠及公共空間變得更美好,未來更將關注智慧城市及行業採用無人機應用發展。展望未來科技視野,關鍵焦點包含醫療、汽車、無人機等快速成長的垂直領域,正透過行動技術融入人類生活。
華為深圳建數位能源總部
華為在深圳市福田區香蜜湖,投資設立的華為數位能源總部及研發基地專案,該專案總投資人民幣40億元(新台幣172億元),建成後主要進行線上能源計量技術研發、新型能源技術研發、能量回收系統研發等。遭美多輪制裁之後,華為多項業務營收下滑,而數位能源由於供應鏈不受制裁影響,成為增長最快的業務之一,相應地華為也投入了更多資源。界面新聞報導,華為數位能源業務與深圳市福田區合作緊密,華為數位能源董事長侯金龍透露,位於深圳福田、正在建設中的華為數位能源安托山基地將被打造成全球最大的「光儲直柔」近零碳園區,預計2022年投入使用。「光」、「儲」分別指分散式太陽能、分散式儲能應用於建築場景內外部,成為配電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直」指的是將建築配用電網由交流電改為直流電;「柔」則為柔性用電,即建築用電設備需具備中斷調節能力。華為還為數位能源業務組建「軍團」,投入更多員工到一線拓展業務,根據華為公布的數據,數位能源公司旗下智慧太陽能和數據中心這兩大軍團,未來兩年的業績目標分別是人民幣200億元、300億元和150億元、225億元。
對俄三大出口貨品 面臨衝擊
俄烏衝突升溫,英美等國已對俄羅斯祭出制裁措施,據了解,台灣基於與美日戰略合作,將會採取一致行動,未來若進一步惡化,台灣可能祭出包括禁止輸出半導體等科技產品進入俄國。台灣若限制對俄出口,資通訊產品、機械、基本金屬品三大出口貨品較有可能受到影響;進口則以天然氣、煤等礦產及鋼鐵、銅,等基本金屬首當其衝。對於台灣是否配合美英等國限制半導體等科技產品輸俄,蘇揆23日表示,台灣作為國際社會一員,願意參與各項有助於和平解決爭端的努力。經濟部強調,會依照參與國際條約及貿易管制的作為,配合國際夥伴作法修正相關管制措施。據了解,政府已做好應管制品項盤點準備,凡可運用於軍事、重大基礎建設與科技等敏感用途,甚至擴及民生產業所需的產品,按照衝擊層面分類,都可能在近期成為台灣協同國際社會進行制裁選項,包括要求廠商配合相關最終成品皆不得提供至俄羅斯。而經濟部表示,目前已盤點半導體產業現況,如對俄祭出制裁,對供應鏈不會產生負面影響。據財政部進出口統計,我國近三年對俄每年出口總額約10.2~13.2億美元,以2021年出口概況而言,我對歐洲市場出口值約384.9億美元,其中俄羅斯約13.2億美元,對俄限制出口估計對台灣總出口影響程度有限。至於我對俄2021年出口貨品,資通與視聽產品約3.74億美元為最大宗,並以電腦零附件(1.39億美元)、儲存媒體(1.3億美元)為主。另對俄出口機械約2.55億美元居第二,多為金屬工具機(1.04億美元)、自動資料處理機(0.48億美元)。而我對俄出口基本金屬品約1.78億美元居第三,集中在不鏽鋼製品(0.41億美元)和鋼鐵螺釘、螺栓(0.38億美元)。至於關鍵半導體部分,我對俄出口電子零組件約0.36億美元,其中積體電路僅0.22億美元,顯見台灣出口俄國相關產品金額極小。以出口占比而言,若台灣限制對俄出口,資通訊產品(27%)、機械(20%)、基本金屬品(14%)為前三大主要出口貨品,較有可能受到影響。財政部官員表示,我對俄出口占歐洲市場比重約3.4%、占台灣總出口比例約0.3%,以占比而言確實較低,若台灣限制對俄出口影響有待觀察。不過,在進口方面,我國2021年自俄國進口規模約50億美元,約六成為礦產品如天然氣、煤,三成為基本金屬品如鋼鐵、銅,顯見我國有依賴俄國天然氣等趨勢,可能首當其衝。
俄羅斯出兵,全球電動車產業剉著等?
2月22日凌晨,俄羅斯領導人普丁(Vladimir Putin)宣布承認烏東獨立,並表示已出兵烏克蘭維和,消息一出震驚全球。而預期戰爭在即的市場氛圍,早讓鎳價本週暴漲至2012年以來的10年新高,更有分析師預言,恐讓全球電動車供應鏈受衝擊。為何俄羅斯出兵,會影響到電動車產業?據《路透社》報導,這波鎳價飛漲,早在1月俄烏情勢緊張便已開始,因為鎳是電動車鋰電池中必須使用的關鍵材料,世界上最大的鎳生產商,正是來自俄羅斯的諾里爾斯克鎳公司(OJSC MMC Norilsk Nickel)。原來,該公司在俄羅斯科拉半島,芬蘭、澳洲、南非與波札那等地區皆坐擁礦山,且據公司年報資訊,它在全球鎳產量占比高達22%,為世界第一大供應商,市場影響力相當大。
歐美誓言俄羅斯出兵就制裁
也因此,許多分析師先前擔憂,由於美國與北約國家誓言,只要俄羅斯出兵,將實施強力經濟制裁,諾鎳公司的鎳未來有可能被限制進口,接續將讓全球電動車中的鋰電池產製受到嚴重打擊。本來就短缺高漲的鎳價,也會更壓不住。然而,電動車產業正是注重綠能的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希望攜手西方國家一起發展的永續新趨勢。緊張情勢果然升高,就在普丁宣布出兵消息後,美國白宮發言人莎琪(Jen Psaki)也已於隨後發布聲明指出,美國政府已預料俄羅斯採取行動,也將有所回擊。拜登總統已將在不久後發布行政命令,禁止美國民眾在烏克蘭東部地區進行任何貿易、投資或融資交易。隨後,美國財政部便針對俄羅斯兩個主要的金融機構祭出制裁,分別是對外經濟發展事務銀行VEB與軍事銀行Promsvyazbank,包含Promsvyazbank 公共股份公司及旗下42個子公司。主因是前者對於俄羅斯政府募集資金至關重要,後者則長期金援俄羅斯添購國防軍火設備。因此即日起禁止美國民眾或機構與這兩家金融業者來往,以便用阻斷金援方式,讓俄羅斯無法繼續出兵。美國財政部更暗示這只是第一波,未來還會有更廣泛的禁令。如此看來,美國制裁俄羅斯的宣示不假,未來有可能進一步阻止鎳出口,不容掉以輕心。
Tesla馬斯克早已不看好鎳,另行布局
不過,全球電動車商中,也有業者早已預見不論有無戰爭,鎳價將長期短缺高漲,帶來極高成本負擔決定另行布局,那就是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在去年2月就曾透過個人Twitter回答網友詢問時指出,鎳是特斯拉擴大鋰電池生產規模的最大阻礙,因此他已經積極希望讓一般車款的電池改採用鋰鐵,因為鐵可就到處都是,不必擔心短缺。果然,在去年10月的特斯拉第三季財報會上,財務長柯克宏(Zach Kirkhorn)表示,因為鎳價上漲已開始影響電池組成本,又容易著火;另外電池中的鈷礦在剛果開採也有道德風險,特斯拉決定讓標準版車款全面改採使用磷酸鐵鋰電池。主要供應商則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寧德時代。如今,馬斯克當初的布局,又再一次證明眼光獨到。就算未來歐美真的限制俄羅斯鎳出口,特斯拉目前只有電動卡車與皮卡產品線使用高鎳物質,影響就比同業相對小。而德國戴姆勒集團也正規畫跟進。
三種結局等揭曉
原本備受重視的電動車產業,應該是各國比技術、比創新的戰場。如今卻因為地緣政治因素,投下震撼彈。未來可能出現的結局有三種︰
1. 歐美國家決定不針對鎳礦出口制裁,電動車產業虛驚一場,鎳維持供應;
2. 歐美各國強力制裁,電動車商若沒尋覓到其他地區鎳礦,將受到衝擊。
3. 無論如何制裁,電動車同業紛紛仿效特斯拉,大幅改用磷酸鐵鋰電池,將讓中國寧德時代快速崛起。
看來,無論結局走到哪一種,都將影響全球電動車相關概念股、電池技術布局與鎳價的後市。只是拜登就算能限制俄羅斯關鍵企業諾鎳出口,又得容忍中國大陸電池產業新勢力壯大。該反中還是反俄?就看看他下一步棋怎麼下。
LG退出太陽能面板市場
韓國樂金電子(LG)23日宣布將在6月底退出全球太陽能面板市場,這是LG去年退出智慧型手機市場後再度關閉虧損事業,主因是近年來中國低價太陽能面板充斥市場令LG漸失競爭力。LG董事會已在22日表決通過退出太陽能面板市場的決定。這項消息激勵LG股價在23日收盤上漲3%至125,500韓元。LG稍早表示太陽能面板生產將持續到第二季為止,目的在維持一定庫存量,供日後技術服務支援使用。LG太陽能面板所屬的能源事業共有900名員工,其中有600人任職於韓國太陽能面板部門。未來這些人員都將調任至LG其他事業或關係企業。LG當初在2010年成立太陽能面板事業,專攻高效頂級太陽能模組,例如N型太陽能面板及雙面太陽能面板。然而,近年原物料價格上漲不斷壓迫LG太陽能面板獲利空間,再加上中國競爭對手爭相推出低價產品搶市,導致LG在全球太陽能面板市場的市占率始終停留在1%,部門營收及營業獲利不斷下滑。2019年LG太陽能面板營收僅1.1兆韓元(約9.2億美元),2020年進一步降至8千億韓元(約6.7億美元)。過去12年來LG太陽能面板營收總計58.1兆韓元(約487億美元),占總營收比重僅1.5%。LG希望藉由這次機會重整能源事業。LG表示:「未來公司將全力衝刺成長領域,在能源永續的新時代發展能源儲存系統、能源管理解決方案及其他先進技術。」LG近年躍升全球頂級家電品牌後,陸續擺脫其他虧損事業。2019年LG宣布停產燃料電池後,又將淨水事業賣給韓國業者Techcross。去年LG又關閉成立25年的智慧型手機事業,因為該事業自2015年第二季以來一路走下坡,至今累積5兆韓元虧損。
碳交易熱 近30國設立碳交易所
各國政府為推動溫室氣體減量,紛紛透過開徵碳稅/費、成立碳交易機制(Emissions Trading System,簡稱ETS)等為政策工具,世界銀行統計,全球有將近卅個國家或地區成立碳交易所,其中以歐盟碳交易所(EU ETS)制度最成熟、規模也最大。而在已開徵碳稅的卅五個國家或地區中,最貴的是瑞典的每噸一三七點二四美元(約台幣三八二二元)。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林泉興表示,碳稅和碳交易所最大的差異,就是碳交易所的碳定價是根據市場供需浮動,以歐盟碳交易所價格為例,去年底因為供不應求,價格一度暴漲超過每噸九十歐元(約台幣二八五四元),今年二月價格則又回檔到每公噸新台幣一三八六元。世銀統計,目前全球有廿九個國家或區域設置碳交易所,其中又以歐盟碳交易所最成熟。林泉興說,二○二○年全球碳交易總值超過兩千億美元,歐盟碳交易所交易就占了八成、約一千六百億美元。此外,明年歐盟碳交易所也將與碳邊境稅(CBAM)結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亞洲地區方面,南韓早在二○一五年在全國實施碳交易,二月的交易價格是每噸十五點八九美元(約台幣四四二元)。林泉興說,南韓的制度是有一個總排放的概念,以抓大放小的原則,納入全國超過七成溫室氣體排放來源的公司,企業減排多出來的「碳權」單位就可以拿到市場去賣。至於南韓核配碳權則是採取基準法,決定排放許可的配額,此外,南韓政府會再根據最佳可行技術(Best Available Technology,簡稱BAT),獎勵企業推動能源效率裝置,以BAT來產製產品,例如生產低碳的鋼。林泉興指出,南韓獎勵方式包括租稅減免、技術研發投資等,生產低碳商品後,將可帶動出口貿易。除了南韓,中國大陸碳交易市場去年上路,不過,現階段受管制產業只有電力業。林泉興說,未來全部產業納入後,預計全國碳交易總值達一九六○億美元,可望超越歐盟成世界最大碳交易市場。